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投资组合 |
市场
市场分析
市场动态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房地产:开禁后哪些企业能上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12日 14:11 建设报房地产周刊

  ——访建设部政策法规司体改与综合处处长杨家友

  记者:从1993年开始,国家对房地产企业上市做出了严格的限制,而现在又取消了这一禁令,请您谈谈前后的原 因和市场的变化。

  杨家友:重新允许房地产企业上市,这一想法和运作是从去年初开始的。目的有四个:一是推动住宅产业化进程;二 是发挥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的力量,拉动经济增长;三是扶优扶强,让一批有实力、条件好的企业通过融资,得以更好 的发展;四是支持房改。房改是最直接的原因。随着住宅的商品化,能买房的肯定都买了房,但以后的房子不可能都卖,因为 人们的需求不同,收入也不同肯定有一部分要出租由于出租周期太长,开发商的资金几十年才能收回,面对银行的还贷压力, 实力不强的开发商根本承担不了,也不利于房地产市场的正常发展。如果允许一部分企业上市,虽然也要面对股民的压力,但 比银行贷款要小得多。同时企业也有了资金搞配套,提高住宅的质量和物业管理水平,也有利于住宅产业化。

  另外,上市也是为了改变房地产企业的形象。1993年以前,房地产开发过热,导致了泡沫;1993年以后,国 家开始宏观调控,禁止房地产企业上市,当时规定,一个企业的房地产收入超过总收入的20%,就不允许上市;有些兼营房 地产的,也不能把房地产这块包装上市。如1994年上市的辽宁房天,是建设部专门向证监会出函,证明它搞的是供热、配 套,而不是单纯的房地产,才允许上市的。

  现在沪深两市的房地产企业基本是1993年以前上市的。由于当时房地产比较乱,大部分效益不太好,股市形象也 不太好。改善房地产上市企业的结构势在必行。从目前房地产市场的趋势来看,房地产业具备了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的条件 ,应该让更好的房地产企业上市。大多数企业并不能代表现在房地产企业的形象。

  基于以上考虑,从去年3月份建设部开始运作这件事,到去年7月中旬得到正式批复。建设部才选择了两三家试点企 业。

  记者:推荐上市有什么条件?能否透露一下是哪几家企业?

  杨家友:我们的原则是在现有的股份制企业中选。根据国家政策,推荐上市的企业必须是股份制改制企业要等到一年 后才能上市。所以尽管国企特别还需要扶植,但改制需要的时间特别长。

  我们选择了天津和广东的两家企业。为了对企业负责,也为使我们的工作不受干扰,名字我现在不能透露。特别是现 在仍处于考察阶段,说出去了,将来可能还会变,如果透露出去了,这次上市没有成功,将会影响企业的声誉和以后上市。

  记者:房地产上市企业业绩一直不太好,这与它期限长、风险大、占压资金过多有关。同时,住房毕竟刚刚从实物分 配阶段走向商品化,房地产企业的市场化程度也处于初级阶段。新股上市,股民是否会用以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上市的房地产 企业?

  杨家友:我个人感觉不一定。从最近要上市的两三家企业来看,市场反映不会很淡,毕竟它已经禁了六七年了,大家 对它都很关注,时机也很好。市场前景应该是乐观的。由于受企业现行体制限制,这次选择的企业不一定是最好的,但要考虑 它的发展后劲和连续性。

  房地产企业与一般企业不同,比如它的周期长,导致结算标准很难确定,有的房子可能要一两年才能卖出去,是算在 哪年?资本重组时,标准也不同,一般企业在上市时或资本重组时,可以用资金、也可以用厂房、设备、生产能力等;而房地 产企业则可能是土地储备、在建项目。我们这次选择的企业,一定要有土地储备和后续项目,我们特别重视上市公司的资产构 成。

  记者:现在大家都在关注上市,有人认为,房地产企业可以上市了,最头痛的资金问题得到解决,开发商的好日子也 就不远了。您认为这种看法正确吗?上市对房地产企业有何影响,是融资的有效方式吗?

  杨家友:一年期的贷款,银行有的在8、9个月的时候就开始催还贷款,在这种情况下,房地产企业只会追求短平快 ,而不考虑长远利益,不利于房地产的长期发展。上市就不同了,面对股民的压力,企业就要考虑内部机制、外部形象提高科 技含量,使房地产业走上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轨道。股民的压力是一种可以承受的压力,是能够出成绩的。

  实际上,大多数房地产企业的资金来源还是贷款,能上市的企业是极少的。因为公司首先要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有 限责任公司再改造成股份制,股份制企业中极少的一部分可以上市,而且是实力、信誉都较好的企业。房地产企业都想靠上市 融资是不可能的。大家不要误认为开禁后,所有的企业都可以上市了,资本市场的名额是有限的。如果这两在家上市成功了, 再扩大也很有限,只有个别佼佼者才有可能。我们要正确看待上市场也不鼓励大家都来上市。上市也不是主要的融资渠道。如 果媒体一味炒作,就会有违建设部部的初衷。本来是好事,反而成了坏事。有的人并没有得到确切的。本报记者 王红月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