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市场
市场分析
市场动态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专访:“入世”给中国医药产业不仅仅带来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17日 09:42 中新社

  中国十三年漫漫“入世”路终于扫除了最大障碍,这对中国民族医药产业利弊如何?记者就此访问了世界医药行 业的翘楚、德国拜耳公司在华投资企业--拜耳医药保健公司副总经理吴晓滨博士。

  德国拜耳公司成立于一八六三年,经过一百三十年的发展成为多元化的国际化工、医药公司。一八八二年拜耳便 把业务开展到中国,一九三五年在上海设立了阿司匹林分装线。一九八四年,拜耳重新进入中国大陆,至今设立了八个合资企 业,其中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拜耳医药保健公司总投资达三千万美元,在世界各地的拜耳分公司中技术水平都处于领先 地位。

  吴晓滨先生祖籍中国东北,出国留学后在德国接受高等教育,学习药学,直至取得博士学位。后进入拜耳公司, 曾从事过销售等多种工作。前年回中国到拜耳医药保健公司任职。

  吴晓滨指出,从长远看,无论哪个产业,开放和竞争都会带来进步。从短期看,随着医药化学品关税的降低,国 外企业更易进入中国市场参与竞争,民族医药行业会有阵痛,一些弱势企业可能会被淘汰出局。目前国内药品市场竞争趋于白 热化。但是放开一步天地宽。如果加强中国民族医药企业的竞争能力,到国际上去打开市场,就会赢得更广的空间。国内市场 再大,同国际市场相比毕竟有限。

  这方面其他发展中国家已经有成功的经验。吴先生介绍说,印度的一些药厂将目标锁定在专利快要到期的药品上 ,一到期便立即仿制。然后以其价廉物美行销内外市场。如印度南新公司的这类药品在欧美市场都很畅销。该公司已在广州设 厂,跻身中国市场。而目前中国的民族医药企业出口成品西药还不成规模,大量出口的是原料药,换汇能力较低。

  如果说,接近“入世”对中国生产西药的企业是有挑战、有机遇的话,那对中成药生产企业则更多的是利好消息 。吴晓滨认为,西方对中成药的认识有限,进口和使用限制较多,但“入世”后这些壁垒有理由被削减。

  他同时指出,中国的中药生产商和出口商应该向外国的主管部门游说,主动加强对中医药的介绍,让西方更为了 解和接受,修改因为不理解而造成的限制。实际上中西药的生产工艺是有很大差异的,不能把对西药的标准简单地套在中药上 。这些年来,来华投资的外商不是在经营过程中也不断向中国主管部门反映意见,使中国政府不断调整外商投资政策的吗?值 得注意的是,目前日本和韩国的“汉药”发展很快,占领了不少地方的中药市场,中国的中药厂商若想走出国门,也要了解竞 争对手。

  回中国三年来,吴晓滨感到中国的医药行业发展很快,医疗学术和治疗水平与国外没有太大差异,但用药水平还 较低,结构也与发达国家不同,如抗生素使用的比例高,降脂、降胆固醇、治疗心血管病等“文明病”用药但总体上用量较少 。而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的药物用量已上升。这为中外医药企业提供了舞台。作为一家在中国经营的合资公司,拜耳医药保健 的目标不仅是占领市场分额,还要与中国医药工业建立紧密联系,进行交流合作,共同推进中国医药的发展,提高中国人民的 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他透露,拜耳已经考虑嫁接改造现有的中国国有医药工厂建立新的合资企业。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