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市场
市场分析
市场动态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教育:小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教育市场肥水外流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0月8日 10:41 华声报

  小留学生越来越多 

  一位孩子刚刚中考完的家长和同事谈起北京的哪所高中好进,哪所高中分数不够要交多少钱等。那位同事感慨地 说,交那么多钱?还不如把孩子送到国外读书呢!的确,今天的大中城市,把正在读初、高中的孩子送到国外去上学的情形已 不少见。 

  据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提供的数据,1995至1996年度发放104份中学生留澳签证,1998至199 9年度则已升至620份,两年时间骤涨数倍。中学生留澳签证现已占去澳大利亚发放给中国学生全部留学签证的1/3。 

  在经济发展先行一步的南方,留学生低龄化更为普遍。据深圳某中介机构介绍,他们“办出去”的年龄最小的“ 留学生”才5岁,到新西兰上幼儿园。广东中小学生留洋已占全省自费留学比例的50%左右。

  外面的世界精什么彩 

  19世纪末,第一批中国孩子远渡重洋,前往欧美学习西方科学。国门甫开,一切新鲜,但作为泱泱大国的国民 ,相信当时的家长和小留学生们心里的担忧、茫然要比兴奋和激动多。 

  一个世纪后的今天,孩子们出国不用再在船上苦熬几个月时光,家长们多了些许希望的同时也添了几多负担。长 春的高鹏上高一时,因与老师“关系不好”,成绩越来越糟,高二选择了退学。今年夏天,家里帮他联系了澳洲新南威尔士大 学。高鹏的母亲认为,孩子与现行的教育方式有抵触情绪,加上国内高考、就业竞争都太激烈,让他在国外上个大学,回来找 工作也许会容易些。参加“ ’99国际高等教育展 ”的梁先生咨询了几个国家的学校后,决定把初中刚毕业的孩子送到美 国去。他说:“就一个孩子,挺聪明,我不强求他长大后一定干成什么大事,但得给他一个发展的机会。美国的学费虽贵,但 文凭含金量高。”欧美同学会加拿大分会的阎长明博士认为:国内教育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孩子出去后,可以接触到更加 多样化和较开阔的环境,未来的选择也更丰富。同时多了一个认识世界的视角,有可能成为国际型人才。 

  然而,外面的世界一定能给孩子的未来一个精彩的答案吗?未必。一出高中校门就被父母“空降”到美国加州硅 谷的小陈,因基础太差,在当地社区学院跑马灯似地转校,挥洒完四五十万元人民币后再也无法继续学业。北京一所私立学校 的于香莲老师对某些国外学校情况较为了解,她说,到澳大利亚一年2万美元,去瑞士一年1.5万美元,学旅游饭店管理, 学制一年。1月份出国,到5月就去饭店端盘子,大饭店还进不去,只能到亚洲人开的饭馆;到期想再学,还得交同样多的钱 。除了强化语言,能学到什么呢?其实就相当于国内的职高,国内读三年1万元人民币就够了。 

  处在成长期的青少年出国后,大部分从此开始了独立的生活,面临全新的文化环境和生活习惯的冲击,不同文化 的差异较为容易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在性格形成过程中产生负面影响。北大社会学系王思斌教授认为,让青少年放弃祖国几 千年的传统文化的学习,转而去学习一门外语或某种技能,可能会得不偿失。 

  争夺的不仅仅是人才 

  80年代中后期,大批青年才俊留学国外。国人曾经惊呼,长此以往,中国人才流失将成为民族兴衰的大问题。 而今,小留学生的增多,除了加剧国人对人才流失的忧虑,同时也带走了巨大的教育消费市场。据保守估算,仅广东一个省, 一年的教育消费就流失约10亿元。由于担心孩子挤不过高考的独木桥或认为“应试教育”过于残酷,很多家长为孩子选择了 与海外学校“接轨”的私立学校,从小学到中学,起码花掉50万人民币,但这让一般家庭咋舌的数目仍然无法同出国留学的 费用相比。据《北京青年报》的一个采访统计,1998年,1183 名中国学生赴澳大利亚接受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以外 的中等教育形式),自费赴澳的学生除向学校缴纳全部学费外,还须支付生活费、医疗保险费,一般公立学校学费较私立学校 要低,但每年也需要约4万元左右人民币,加上日常生活开支4万—5万元人民币,每年总费用接近 10万元人民币。以此 计算,去年我国赴澳中学生就读费用达3.55亿元人民币。 

  1998年,中国学生去加拿大念大专的教育投资达4.34亿元人民币;去新西兰读中小学的费用达3.3亿 元人民币。在美、英上中学,学费、生活费每年至少15万元人民币;即使去塞浦路斯这样的小国,学酒店管理4年也要花掉 30万元。 

  海外市场化、产业化的学校敏锐地察觉到中国家庭的这种教育需求,纷纷抢滩中国内地,各种教育展览越来越多 。1999年1月,英国88家高等学校和教育机构在上海设摊,两天参观者达1.5万人。英方称,参展的单位十分踊跃, 因为中国的教育市场很有诱惑力。英国首相明确对大学校长们说,你们要看好国外尤其是中国这一市场。 

  经济学家魏杰对“小留学生现象”忧心忡忡:“如果将高中后教育的需求在国内转化好,那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市 场。”北大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易纲教授认为:“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现象反映了一种需求,你不能说它是不理性的。但又 确实是一种内需的外流,值得深思。 ” 

  需要注意的是,让自己的孩子受到较好的、花钱多的教育正在成为新的社会时尚。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调查 显示:68%的人肯定在子女教育中存在盲目支出现象,而且,收入越高盲目支出的可能性越大。 

  高教大众化时不我待 

  家长们花费“巨资”,孩子们却大多进的是国外二三流的学校,为什么许多家长对把孩子办出国还趋之若鹜呢? 目前中国高等教育“精英化”的客观环境恐怕是主要原因。 

  中国大学生占总人口的比重仅8%左右,大大低于世界中、低收入国家 24%的平均水平;每年应届毕业的3 00多万高中生,只有1/3左右能进入大学。近年城镇大批独生子女相继进入接受高等教育的年龄段,这意味着中国高等教 育一个新的高峰期即将到来。但高等学府门槛太高,国家准入控制严格,教育消费领域呈现明显供不应求。有经济学家认为, 目前中国大多数领域都已进入买方市场,唯独高等教育是卖方市场,他们称之为“短缺经济的最后领地”。 

  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化教育”并不是自身发展的一种选择,而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小留学生带走的是教育消费市场,反映的是教育改革方向的问题。




>> 市场 / 市场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