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户籍制度面临挑战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8月30日 11:36 中国经济时报
建国以后,我国实行的是重工业优先发展的产业政策,由于工业规模小,为了加快自身积累,采取的是低工资制;同
时实行资本不等价交换的形式,用工农业产品之间的剪刀差获得积累,这样的积累方式就要求保证城市居民充分就业和农业生
产的稳定,也就决定了城市居民不能无限制地增加,农业劳动人口不能离开土地,与这种计划经济模式相适应的户籍制度就应
运而生。但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步实行市场经济,这就意味着用市场手段配置资源,资源开始了自由流动,其中劳动力流动最
为突出。
拆除劳动力流动的制度障碍
按经济学理论,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个经济的起点越低,该经济可能实现的增长率就越高,这就是经济增长
的趋同性。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所长蔡?认为,我国改革开放后,拆除了一系列阻碍经济发展的制度障碍,解放了生产
力之后,我国经济的低起点不仅表现在经济总量规模小,还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非典型化特征上:一是产业结构变化滞后于经济
总量增长;二是就业结构转换滞后于产业结构转换。因此,改革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所具有的巨大趋
同空间。其中,产业结构调整,特别是就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作出了很大贡献。
蔡?说,从国内外经济学家对我国改革开发以来经济增长因素的分析表明,除了常规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的投入,
以及一定程度的技术进步和效率改进因素所带来的经济增长外,因劳动力从生产率低的(如农业)部门向高生产率(如工业)
部门转移,所导致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大约为1.5-2个百分点。从过去20年经济增长率为9.4%计算,劳动力转移
的贡献率在15%到20%之间。随着我国经济总体规模的扩大,经济增长的基数也趋大,也就是说,从趋同的角度看,经济
保持高速增长的机会有减小的趋势。然而,与资本投入增加的潜力相比,就业结构转换的空间仍然是很大的,这主要表现在,
目前农村仍有大量的剩余劳动力,随时准备转移到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这就意味着今后劳动力在产业之间,以及城乡之间的转
移仍将是一个重要发展现象,从而为经济持续增长作贡献。
但劳动力流动的根本障碍是现行的户籍制度。蔡?认为,从历史的角度说户籍制度是为计划经济服务的,但它今天妨
碍着就业结构转换对经济增长作贡献。如果说劳动力在部门间和地域上的转移有历史必然性,那么用堵塞的办法无异于抽刀断
水,而给在城市就业的外来劳动力户口则更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这是因为,外来人口尽管在城市居住了很长时间,但
他们的思想意识,生活习惯和行为模式与城市居民还有相当显著的差别,以至他们虽然身在城市,但是并未能真正融入城市生
活中去,这对整个城市生活产生着消极的影响。
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驱动
城市户口在经历了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之后,它的许多功能虽逐渐弱化,但附在其背后的利益对外来人口仍有很强的
诱惑力。如公务员招考、事业单位招聘、国营企业招工等,都要求有本地户口。社会保障制度中如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
保险等,外来人口在私企要自己投保,而国有企业职工,单位直接为他们投保。此外,外来人口子女入学还要交纳各种寄读费
、暂住费等等。这些限制条件,使外来人口无形中增加了生活成本。因此,他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去争取户口。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教授认为,要取消城市户口背后的利益,必须要健全我国的劳动人事制度和
系列社会保障制度,打破国企与私企的不同福利待遇,把私企纳入社会保险范筹,并给外来人口提供平等的竞争机会,这样城
市户口的吸引力自然会削弱。
刘尔铎教授说,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基本具备放开户籍制度的条件。首先是中小城市民营企业迅速崛起与壮大,
为大量流动人口提供了就业机会。其次国有企业有了相应的用人自主权,也为外来人口提供了适当的就业岗位。第三,市场经
济相应管理措施已陆续出台,如住房制度、寿险等都可以跨区域实施。第四,城市劳动分工日益细化,城市初级劳动市场有些
脏、乱、差服务项目对外来劳动力有一定需求量。中小城市吸纳外来人口,不仅可满足外来人口在城市就业的愿望,让他们获
得平等竞争的机会,还对大城市人口过度增长起了截流的作用。
总之,实现人、财、物等生产要素的完全流动,是市场经济的必然需求,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最佳状态。
户籍制度改革仍需“加油”
户籍改革不会带来流动人口压力
修正户籍制度缺陷
同是户籍管理 各国各有高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