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伟,现身说法飞龙成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20日 14:00 中国经济时报
那天,姜伟从对面走向会议室的时候,记者看到的是一张疲倦而不加掩饰的脸,头发没上摩丝或发胶,西服也没系扣
子。
在中国企业界,姜伟不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他的有名,起因于1997年那篇《总裁的二十大失误》。
那天是2000年元月10日,姜伟在北京举行了“最后一次”新闻发布会。
姜伟首先认为,“20大失误”公布后,“社会对飞龙的认识和飞龙实际情况很不一致”。
“社会的认识是飞龙不行了,实际上1997年销售4亿,回款1亿,很是欣欣向荣呢!”
1995年6月17日,姜伟宣布飞龙集团进入休整阶段。
对于长达4年的休整,姜伟认为其是否功过应由历史作结论。他自己的评价是:
“综观世界企业发展的历史,突然停下来解决自身问题的,寥寥无几。因为企业最怕停下来。”“4年来,飞龙作了
全面转型和创新。4年中,加强对科技投入,累计投入3500万—4000万元人民币;对企业的管理、流程、市场、策划
、人员,进行了多层面的创新。”
“长达4年的休整,克服了企业自身的极大痛苦,彻底解决了遗留问题:两个亿的广告款拖欠,8000万原材料款
拖欠。欠别人的都还了。”
姜伟认为飞龙的休整是符合国际潮流的。在对4年休整的历史小结后,他宣布:
“从今天开始,飞龙正式走向未来。”
熟悉飞龙的人都知道,这是飞龙休整后第三次起飞,第一次是1997年,第二次是1998年底推出“伟哥开泰”
。那么,这一次飞龙能否成功呢?
对于第一次起飞,姜伟承认当时对情况估计不足,是失利了;
对于“伟哥开泰事件”,姜伟告诉记者,现在评价成败,尚为时过早。一是因为1998年12月23日“起飞”前
夕,他就讲过是“能见度不够,强行起飞”。没有真正启动,只是对员工承受力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实验相当成功”。第
二,作为对“开泰”本身来讲,暂时是失败了,但是从长期看,则未必;
“战斗还没开始,还在战壕里,敌人还没有出现。和美国Vigra,在中国国土上,必然要打一仗——虽然没打以
前就已经伤痕累累。这场国际最精彩的商战,将在3、4月份开始。”
对于第三次起飞,姜伟自己的评价是:“天空晴朗,飞行条件良好,机场环境还差。”
但是他相信没有什么大的意外:“我是老驾驶员了。”
对于姜伟这位“老驾驶员”,有媒体却不以为然,该媒体称:“姜是最没有记性的反省者。”
这次,“飞龙正式走向未来”,姜伟带来了两件秘密武器。
一件是热毒平。在停滞休整极为困难的情况下,飞龙投在热毒平上的费用达4000万,据介绍,热毒平能定量清除
人体内毒素,而内毒是人类多种疾病致病根源。作为中药,热毒平首次得到“国际签证”,在美国甚至免去了第一、二级临床
实验。飞龙公司推出的内毒素专著得到了国际内毒素协会的认可和推广。据介绍,热毒平的技术秘密是国家机密。
“有了热毒平,咱怕啥?”姜伟说。
姜伟的第二件秘密武器是“坚决让出51%股份”。这样既可以使“我想犯错误也犯不了”,也可以有效解决“老红
军”和“新生血液”的矛盾,构建一个健康有生命力的企业发展机制。
据姜伟介绍,在1995年,娃哈哈和飞龙遇到的困难极为相似,后来宗庆后让出娃哈哈51%股份,使娃哈哈脱胎
换骨再上层楼,而姜伟则没有那样做。现在“我坚决让出51%的股份”。
元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记者始终是一个旁观者的身份,尽管事先在电话里已与沈阳飞龙取得联系。飞龙的人没一
个认识我。
作为旁观者,看到的可能要多一些,但是,我还是想把判断的权力交给读者和时间。因为,关于飞龙的评论实在已经
太多了。
二十大失误的由来
记者:在公众眼里,您已有两次爬起来又跌倒的经历。今天我的主要问题就是,您还能不能再一次爬起来?您又怎么
解释近几年发生的一系列事件?听方向明讲,“20大失误”是他帮您总结出来的,抛出“20大失误”是一次有意识的策划
,还是它本来只是个内部文件?
姜伟:这要从飞龙的停滞休整说起。1995年开始,从总部到各分支机构,脱产整顿。
脱产休整,当然得付出代价,因为公司有病,这个咱们等会儿慢慢讲。
我现在先跟着你的思路走。
1997年8月份,当时我认为既然已经批准了两个新药,加上过去的一个,有三个,休整应该已经结束了。在沈阳
的一个大宾馆里,我就搞了一个新闻发布会,宣布从那以后,飞龙起飞,当然啦,所有的记者都发了一个消息。当时《经济日
报》辽宁记者站站长说,我给你找个人写吧。
我说,找个人吧。方向明就到沈阳来了,来了以后,他提出:我要深层次采访。我说你采访什么?企业既无业绩,又
无辉煌,历史已经写得臭不溜够。他说,我就让你说实话。
这样我白天经营企业,晚上6点到11点、12点,有时到两点,进行了将近4天。采访完了,他说你把企业的资料
给我拿一批吧。我就安排我的一个秘书,吩咐他要啥给啥,“20大失误”他也拿走了。采访中,我也说过这一档子事,我说
我研究过失误。
写完以后,他打来电话,说写完了,我给你传来看看?我问多少,他说写了将近60篇(页),我说算了吧,你爱怎
么发就怎么发吧。
发了以后,他把杂志给我邮过来——我订了5000册,这5000册邮来我一看傻了。这个角度……因为1995
年我销售4个多亿,回款1个多亿呢,我们这个休整和其他企业决策失误、出现危机的休整不一样,我们是主动休整,解决企
业深层次问题。
他角度一偏,加了“编者的话”,加上他刚刚报完史玉柱的失败,他把我排到史玉柱后边。关于在香港上市的事,他
说的是人家不让我们上市,我们是获得香港批准,三次延期前后26天,就是没有挂牌,我主动停的上市。
凿偏了。凿偏了我就因祸得福了,因为在中国,太好的东西大家不感兴趣,太坏的东西大家也不感兴趣。有争论的东
西大家才感兴趣。
炒起来了。一炒呢,我有很大压力啊。第一家庭,弟弟有意见,妈妈有意见,姐姐有意见、妹妹有意见。说你姜伟有
病啊,失败就失败吧,你还花钱宣传呀。第二,企业,原来在我的企业我是神,在企业内部我怎么说,员工都能理解,这“2
0大失误”一公布,我在企业啥也不是了,干部也敢跟我顶嘴了,也不服了。第三个,社会,省里开会,我说我们需要支持。
“咱们怎么支持你呀,你都20大失误了,我们怎么支持你呀?”因为在中国,你要人家支持你,你得是个优秀的企业。
企业困难时,别让人忘了你
记者:你就没想到要解释一下吗?
姜伟:我上哪解释?谁给我登解释去呀?我也不能因为这个开新闻发布会呀!但我总觉得,随着研究失败热,很多企
业家跟上来研究,很多企业家把20大失误又作为座右铭,放在企业的醒目的位置,很有意义,我就没有解释它。个人的荣辱
无所谓。我不能因为公布了我的“20大失误”就失败了,我还是做我的事情啊!
这倒不是什么大问题,只是形象受到影响。
但是,因祸得福。
1999年6月份,我会见了中国第一批到美国念MBA的学生。他们说:问你一个问题,你对MBA有什么深层次
的研究?我说没有。他们说,让你蒙上了。“我们在MBA学四年,第三年有两个星期,老师不让做记录,上了两个星期的课
,讲的是失败的企业、转型的企业、不顺利的企业,你要通过不同的渠道向社会报道你能够报道的消息。只要社会没有沉默,
企业是永远有生命力的。企业最怕的是被社会所淘汰;就是说社会已经懒得去议论你的时候,你的企业必须更名,不用去再造
了。”
所以企业困难的时候,你一定要报出很多特殊的信息,这样时机成熟,企业反弹时比较容易。
从MBA这个原理看,飞龙公司在1997年——包括方向明,做的是对的,只能报出这样的信息。这些信息增加了
社会对企业的关切度。
很多企业根本就没有重新进入市场的机会,社会已经淘汰它了,没有人去议论它了。
记者:就是说像“巨人”,它也还有机会东山再起?
姜伟:它没有。
记者:为什么呢?
姜伟:已经没有人议论它了。
记者:可是还有人提起它。
姜伟:那是因为脑黄金……
记者:就是说,企业必须在还没有被遗忘的时候回来?
姜伟:不是回来,是报消息。不同的消息,来引起社会的关注。
记者:您的意思是,像爱多的胡志标,他就得向你学一点……
姜伟:报消息。这个时候也没什么好消息,就报坏消息,报大家讨论的消息,让消费者关注的消息。
当一个人(人家)不议论的时候,你等于死亡。
记者:现在流行一个概念,叫做“注意力经济”,就有点这个道理。
姜伟:对。我是蒙上了。
能见度不够 强行起飞
记者:这次“伟哥”事件,不管您自己怎么说,外界都认为您栽了一个跟头。
姜伟:这个当时我说得很清楚,叫做“能见度不够,强行起飞”。一切都包含了。
记者:这是什么时候说的话?
姜伟:1998年12月23日。我当时说得再明白不过了。
记者:那有人就讲了,姜伟你搞民营企业,人家也搞民营企业——当然失败的多,但是也有成功的。他不用去跟政府
对着干。
姜伟:咱慢慢展开。“能见度不够,强行起飞”。那么,它报的消息呢,开泰胶囊超过美国Vigra。开泰胶囊既
然超过Vigra了,为什么还是“能见度不够,强行起飞”。你把这两句话给我分析分析。美国Vigra号称卖了100
亿美元了,开泰胶囊既然超过它了,为什么还“能见度不够”呢?我已经把话说明白了。
讲风险,我预测风险在先;讲失误,我预测失误在先。但我是企业,我必须起飞。我没有任何其他选择,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
记者:所以准确讲,“伟哥”事件是无奈,不是失误。
姜伟:你想,辉瑞是戈尔竞选的惟一赞助人,而戈尔的老伴给Vigra做广告,说戈尔吃了这药,(效果)特别好
。戈尔是克林顿的助手,克林顿现在执政,我啥不懂?我惹的是谁呀?我姜伟不至于蠢到这程度啊!
那么,“伟哥”是不是失败了?现在是失败了。一年以后是不是失败,两年以后是不是失败,5年以后是不是失败,
10年以后是不是失败,就这个法律问题是不是失败?结论过早。
产品它有波动,我们叫试验营销;美国Vigra在1997年11月份、1998年12月份,吃死了那么多人,
它现在失败了吗?它不因祸得福了吗?
那你怎么说药品监督局控制我一次我就失败了。我现在卖不出去不等于我以后也卖不出去呀,我现在败诉不能说我未
来永远败诉呀。刘少奇还被打成过叛徒、内奸、工贼呢,现在不是平反了。
历史问题,没盖棺谁也别定论。(当年)谁能想到彭德怀能翻案啊?
我现在没挣到钱,算我倒霉,但不说明我未来挣不到钱。药理实验是不是我做的?上海医工院是国家大研究所,它们
做的实验我只拿4000块钱,4000块钱就能买通科学家做假实验吗?它的实验是国际上公认的,它的实验就是假的吗?
“开泰”失败一说,我不承认。
败诉是飞龙公司惟一出路
“开泰”是合法的。我们做的实验是开泰胶囊和美国Vigra的实验。用什么商标,不涉及到药品质量问题,不涉
及到药品的实验样品问题。一切不受干扰。
现在“4·14也好、93号文件也好,打的都是产品的表面问题,已经讲过的:装饰问题。它不涉及药品质量问题
。
药品质量没问题,你照常卖不就完了吗?换个商标,一个企业,一个产品,你换了一个商标,那算什么事呢?
这不是个大问题,只要我们有时间。
我是经过4年休整的企业,我是经过4年凤凰涅的企业。我需要成熟,你要让我做出成熟的决定必须给我时间,我
必须要诉讼。
败诉是飞龙公司惟一的出路,胜诉我还真不会玩了。
败诉我就有生机了,但为什么要诉讼,就是需要时间。诉讼的目的主要为了败诉。
败诉要分简单败诉复杂败诉。像我今天谈的,毕竟我实现三个目的了吧?你承认我的商标正在审查过程中吧?你承认
你是“行政控制”不是处罚吧?你承认你的定性是控制过程中的定性而不是药品的定性,那就是说:你怀疑我是劣药么,是不
是劣药你还没有最后决定呢。
为什么要把公司办成大学
记者:来以前,我读过一些关于您的文章。有一种说法是,您要把您的公司变成一所大学。我想问一下,您是怎么做
的,请了谁来上课,讲的是什么东西。
姜伟:这里头,涉及到一个企业通论的问题。第一,中国目前市场经济时间太短,几乎没有剩余的白领阶层,当然偶
尔也有几个,又不知叫谁给整去了。第二个问题,既然没有待聘的,你企业得自己去创造,得培养自己的白领阶层。这是中国
企业家一个额外的任务。第三个呢,过去企业的员工,要不断进修和深造,让他跟上发展形势。中国市场经济发展速度太快了
,他们的实践又有局限性。
所以中国企业办成大学是必需的,是逼出来的。
中国企业的大学是市场营销大学,也是企业基本管理原理的大学。
1997年、1998年,就全员培训,我们花了将近1000万元。
记者:那么,怎么培训呢?
姜伟:它分不同情况。譬如说,我们企业要进行A模式的改造,北京的刘光启他们派了一批人,反复地培训:培训师
的培训,企业普遍的培训、全员的培训、考核的培训,搞了10个多月。
我们招了一批员工,把他们封闭在军队的打靶场,培训三个半月,在那吃、在那住。其间,我们把企业现有员工也送
去培训。
我们又经常请国内、国外的培训师来培训。
在飞龙公司这次转型中,大家都知道培训的重要,我们做任何事情,所有的干部都要进行培训。
有大培训、小培训,譬如我们A模式,这次热毒平上市,所有干部都知道。
培训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基本素质。这和牟其中的大培训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记者:我觉得牟其中的培训似乎比许多我见过的企业的培训都要实在。很多企业,拿给你的材料都讲培训搞得如何如
何,走进去一看,根本不是那么回事。
姜伟:我们这个培训是为企业的现在培训,他是为企业未来培训,有点赌博性质。我的培训,是为了使干部素质提高
。没有任何花样,培训很扎实。
记者:就是提高干部素质。
姜伟:一个新干部的素质,一个老干部的素质,很现实、很基础的培训。
这个培训有可能损失一些钱,比如说学了本事,走了。但就企业来说,还是利大于弊。干部素质提高了,我们飞龙公
司现在干部素质很高的。
记者:接触过你们的那个陈丹,觉得素质是不错。
姜伟:她还不是很高的。我们许多干部,素质都跟她差不多,还有一些人素质比她高很多。她认真、诚实,经历过那
么多风浪,由于在这个位置上,她成熟了。
4000万出一新药 便不便宜?
记者:您是个制药企业。我听说国外开发一个新药需要15到20年,要花三四百亿美元。
姜伟:没那么厉害。国外它是筛选化合物,它是万分之三,一万个化合物能成三个,时间是10年,需要的钱呢,是
3亿至5亿美金。它批准起来很快的。
记者:所以有时候专家的意见也是靠不住的。这也是一个专家告诉我的。
姜伟:那他错了,那么中药这个东西呢?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选题的准确性和选题的高度。
记者:那您的热毒平花了4000万元,还是比人家便宜多了。
姜伟:不便宜啊。我们1992年开始研究热毒平,到今年都多少年了?我们也是七八年的心血。中国批准新药的时
间也不比国外短。
记者:而且您还得到了国外认可呢。美国第一、二级临床实验免掉了,那是相当可观的经济效益呀。
姜伟:是呀,但是这是我的科技含量造成的。但它(指国外)那个钱是方法的盲目性造成的。就这个问题我曾和《经
济日报》的记者讨论过,他们也是你这个观点,说那是不可能的。
一个人,他可能研究一万个化合物,一个新药也没研究成;可能一开始研究3个,就成了一个。你知不知道美国Vi
gra从心脏病药品转为性功能的药品,批准花了多长时间吗?1年零8个月。1年零8个月就从研究失败转为研究成功。这
个速度在中国也是望尘莫及的。按中国药政管理,没有6年不可能,那是合成药啊。
再一个,钱。它从治疗心脏病失败,坠为零开始,转为治疗性功能成功以后,也就是2000万美元啊。
记者:所以有些时候,解释是必要的。
姜伟:如果运气不好,花钱就多得没谱。我研究一个就成了,那是我运气好。你研究8万个也不成,那不是该你倒霉
吗?
还有一个,它是一个历史研究,它算的是平均账。“20大失误”解决了吗?
记者:“20大失误”给您带来一些好的作用。但是,现在有人会问:那姜伟的这些问题现在解决了吗?
姜伟:解决了。
记者:那像广告管理混乱这一块呢?
姜伟:必须解决啊。广告管理混乱这一块呢,我们设了商务部、市场营销部、广告和媒体发布部,三个单位,我就解
决了。我现在就3 个小女孩管广告发布,所有钱都由她们花,别人沾不上边。你广告策划的和卖药的,沾不上广告的钱呀。
都解决了,不解决我怎么转型、创新。
阅读美国企业“检讨书”,
出一身冷汗
记者:还有,您的一个思路对许多企业应该都是有益的。您说过要研究外国大企业的失败教训,您能不能具体谈谈这
个问题。
姜伟:我在1995年的时候,不是在美国买壳上市没上去吗?我就看它的招股书,看我要买的“壳”的招股书——
我不懂英文,他们给我翻译的,有了新发现。
美国股市是全披露制度,它法制比较健全,所有人都愿告状,对企业来讲,你必须把所有的信息都披露,如果有一条
没披露,股民买了你股票,你大势下跌,股民会找着你,让你赔他钱。
这样就给企业一大压力,什么全披露?都变成检讨书了。所以,我看了它们的招股说明书和中期报表以后,我一看这
不成检查了吗?过新年,做检查:我今年犯了18个错误。这个给我很深印象:人家所有大企业,包括可口可乐、包括麦当劳
,人家天天作检查,谁也没掉价。中国企业招股说明书,都说好,也没好到哪去。
再一个呢,美国出版的18家企业失误失败的这本书。我对照啊,都挺可怕。印象最深的是个电脑公司,可能是王安
电脑吧(记者:应该是),它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它生产了一个型号的电脑,相当大的量就发到市场上去了;结果呢,
另一家或两家公司又创了一个新型号的电脑,人家把市场给占领了。它那个企业情报体系不知道,还在继续生产这种在市场上
滞销的电脑。
这样,4个多月后,它知道市场上电脑已经换代的时候,26亿美元已经损失了。就这么一件事,这个公司倒霉了。
它又顽强支撑了一段时间,但是怎么也不行了。
还有一些其他例子。我一看,人家失败的事,正是我们现在做的事。那怎么能不害怕,吓一身冷汗。(未完待续)
□本报记者 童 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