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01月05日13:58 能源评论

  貌似正确——那些绑架我们的能源思维误区

  在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

  文·本刊编辑部

  在能源领域,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

  19世纪下半叶,英国伦敦曾面临一场让今人颇为诧异的危机——马粪危机。当时,距离瓦特改良蒸汽机已经过去了100年,距离蒸汽火车逐步取代铁路上的有轨马车已经过去了半个世纪,然而对于城市内部的交通,蒸汽机似乎派不上太大用场,马车依旧是绝对主力,伦敦的大街小巷中奔跑着各式私人马车、出租马车、公交马车、货运马车以及消防马车。为了支撑这一庞大交通网络的运转,伦敦当时豢养了30万匹马。危机由此产生,30万匹马每天要产生3000吨左右的马粪,如何清理它们,当时找不到任何可行的办法,科学家和政治家们经过无数次讨论,有了一种回天乏术的疲惫感。以至于《泰晤士报》在1894年预测道:到1950年,伦敦的每条大街都会堆积九英尺(2.74米)高的马粪。

  然而,悲观的预言并未成真。就在马粪“肆虐”的1886年,德国人卡尔·本茨获得了内燃机汽车专利,现代意义上的汽车就此诞生,进入20世纪,汽车的快速发展把马车挤出了市场,没有必要再养那么多马,马粪危机很快成为过往。

  颇具戏剧性的危机过程,说明技术进步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解决当下无解的困境。而当人们为此欣喜若狂时,新问题又可能在孕育。同样是伦敦,在上世纪80年代终于解决了燃煤污染之后,曾经的城市“救星”内燃机汽车导致的交通污染却始终徘徊在城市上空。

  历史的轮回总在昭示,从短期视角,或站在某一特定角度,很多观点都言之凿凿,不少做法也行之切切,但放到全局视角、发展视角加以审视,这些观点与做法已经将我们引入了思维误区。能源领域,因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据了日益突出的地位,成为各种悲观预言、乐观预期、暗黑预警、美好预想的聚集地,充斥着各种观念、理论与声音。本期《能源评论》梳理出当前我国能源发展与改革过程中的十大思维误区,它们已经或者正在制造能源变革的沟和坎儿。政策引导者与产业推动者们只有认清了这些误区,才有可能让能源发展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进程。

  环境污染的锅,我们不背!

  让煤炭背起所有环境问题的锅,“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以“去煤化”为代表的化石能源否定论,让传统化石能源业者感觉很委屈。在很多人看来,长期以来,煤炭作为我国的基础能源和重要工业原料,支撑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维系着国民经济的安全,是经济建设的“功臣”,不应该带有“原罪”;再者,任何能源本身都没有脏与清洁之分,只是此前的用能方式有问题,传统化石能源同样可以实现清洁利用。甚至有人认为,如果将对新能源的巨额补贴用于改善化石能源利用效率,其节能、降污、减排效果可能会更为明显。

  然而,需要认识到,柴薪时代不是因为森林被砍伐完了才终结,同样地,当前新能源开发成本突破“平价”线近在咫尺,由高碳能源向低碳能源转型的新一轮能源演替闸门已经被打开。比较中肯的观点是,未来几十年将是一个能源多元化时代,那么,目前占据绝对主力的传统化石能源被“打劫”将避无可避,煤炭消费转向发电、煤电从基荷能源转向调峰电源,燃油车被电动汽车加速替代,都已经露出了苗头。找准自身定位,实现真正的清洁高效利用,才是化石能源的体面应对方式。

  转型,就是革化石能源的命!

  “这事儿不赖我”,相声中的经典名句准确地传达了很多新能源业者对“开发成本高”这一指责的看法。开发成本偏高,发展依然需要政府补贴,是当前新能源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然而,在很多人眼中,风电和光伏发电成本比传统化石能源高,其实是因为后者对环境产生的负外部性没有被包含在其价格当中,否则,新能源早就可以革传统化石能源的命了。

  合理地解析能源发展演进方向,需要站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维度来进行。能源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经济发展和人民福利改进提供动力基础。在经济高速增长时期,能源可获得性和成本可承受性是排在前两位的,如今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环境接受性成为了第三个因素,但并不是说,前两个因素就可以抛弃了。将传统化石能源的负外部性进行内部化是一个值得讨论的观点,所有增加的成本最终都将传导到消费者头上,如果因此导致经济塌陷或福利损失,就像前段时间因为强行“煤改气”导致的断供挨冻一样,可行性是存疑的。当然,这是由我国经济发展阶段决定的,当能源支出占生产、生活成本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就是另外一种情景了。由此观之,新能源争取进一步的发展权利,不应该将视线转移到提高化石能源的成本,而应该致力于本产业开发成本的下降,同时要进一步降低产业全生命周期的环境污染与碳排放水平。新能源以更优的能源自居,那么,只有依靠技术进步与突破,全方位超越了传统化石能源,取而代之的底气才充足。

  新能源,就要多多益善!

  “预测新能源发展速度?臣妾做不到啊!”盯着每个月的统计数据,新能源产业研究者们只得苦笑。近年来,我国风电和光伏发电装机容量一直快速增长,每有新规划出台,目标总要超过旧政策,实际落实情况又往往会超出所有政策规划。2016年底,业内普遍预计2017年光伏新增装机容量为2500万千瓦左右,而截至2017年三季度末已经增长了4300万千瓦。

  新能源是发展方向这毋庸置疑,然而在开发成本还没有降到足够低的情况下,如此快的发展速度究竟是不是好事,有待讨论。毕竟,新能源发电还没有实现平价上网,过大的基数将带来多维度的问题:其一,很多地区不顾实际情况,“一窝蜂”建设新能源项目,导致了新的能源结构失衡和资源浪费;其二,进一步加重财政补贴负担;其三,技术不够成熟的项目挤占了太多空间,未来技术更先进、开发成本更低的项目是否还有足够的落地与消纳空间?

  来钱的项目才是好项目!

  马云大师用电影诠释了“天下武功,唯钱不破”的真理,地方政府当然也想要更多的钱,因此在推行能源改革时往往存在唯财税收入论的惯性思维。各地都在积极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而同为清洁能源的生物质能却没有受到相应的重视。在清洁能源发展序列中,风电和光伏项目的主要依托是钢铁、机械、新材料等工业,可以立竿见影地增加地方财税收入;而生物质能源的主要依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对财税收入增长的拉动效果不明显。因此,不少地方政府偏爱风电和光伏发电,看似是对新能源的支持,实则考虑的还是地方经济。

  经济刺激思维的另一个例子,是对电改中降电价的追逐。在当前供过于求形势下,发电企业通过竞争机制销售电量,确实可以起到降低电价的效果,但是一些政府部门、电改参与主体在认识上,存在把电改片面理解为降电价,或过于聚焦降电价的倾向,甚至有些地区出现以行政命令降电价的现象,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去产能,就是硬道理!

  2017年底,“运动式治理”火了。在能源领域,最好的例子莫过于煤炭“去产能”与大气治理行动。

  因为2016年煤炭“去产能”超额完成任务的地区受到了中央政府的表扬,进入2017年,尽快煤炭供需形势已经逐渐脱离供大于求的局面,“去产能”行动依然热火朝天,到10月份时再次提前完成了全年目标。由此造成的结果是,煤炭供需偏紧,某些地区甚至出现了缺煤现象。“煤改气”同样如此,其实,即便没有“气荒”,这种运动式的大气治理手段还会曝出其他问题,有业内人士开玩笑说,中央巡视组到地方后挨个摸工业企业的锅炉,一摸是热的,地方领导干部就地问责。

  小步快跑,试错迭代!

  2017年出版的《腾讯传》,让“小步快跑,快速迭代”的马氏产品开发理念为人熟知。不过,它是否为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呢?在能源政策领域,恐怕不好使。能源属于战略行业,政府部门的重视最终落实到了层出不穷的政策文件上。针对每一个细分领域的每一个新问题,几乎都有新政策出来。比如,对于煤炭产能置换这一具体工作,先后下发了《关于实施减量置换严控煤炭新增产能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能源〔2016〕1602号)、《关于做好建设煤矿产能减量置换有关工作的补充通知》(发改能源〔2016〕1897号)、《关于进一步做好建设煤矿产能置换有关事项的通知》(发改电〔2016〕606号)、《关于做好煤炭产能置换指标交易服务有关工作的通知》(发改电〔2016〕626号)、《关于进一步加快建设煤矿产能置换工作的通知》(发改能源〔2017〕609号)等一系列文件,如果将范围扩大到整个煤炭“去产能”领域,相关政策数量就更不知有多少了。

  这样的操作方式,至少产生了两方面副作用:相关企业形成了路径依赖,有问题等政策,政策不出就晾着;政策决策者陷入了无休止地针对前一个政策补漏洞的循环。用鸡汤界一句比较流行的话,相关政府部门这是在“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放开,此种治理模式显然行不通。“长效政策”不能只是一句口号,需要在政策的周密精细程度、政策弹性设定、政策执行方式等各个方面做出改进。

  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

  一曲《敢问路在何方》,唱出了取经人的乐观、豪迈、百折不挠与勇往直前。取经人为什么能够成功?一步一步走好脚下的路至关重要,然而,还有一点不能忽视,即他们始终在朝着既定目标——西天前进。我国的能源制定者们也很勤奋,压减煤炭、发展新能源等各类政策出台了很多,每一步都走得异常艰辛,但总体而言,多少有一些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意味,缺少对总体进度与目标导向的把握。

  要保证始终朝着既定目标发展,既需要低头走路,也需要抬头看路,建立稳健、科学的能源决策模型是必选项。美国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之后,美国人下定决心围绕能源独立目标进行能源建模,最开始的模型很粗糙,遭到了各方的批评与指责,能源部门在吸收这些指责的基础上不断修正完善,最终开发出了一个相当稳健的模型,每当制定新的能源政策,这个模型会给出一个兼顾长期和短期、宏观和微观的仿真模拟结果。虽然政府部门不一定完全按照模拟结果进行决策,但它会有一定的启发作用。有了类似的客观模型做指导,能源发展与改革哪儿走错了、走过了,都会被记录下来,然后进行调整与优化,而不是一旦出了问题就刹车,甚至可能走回头路,反复折腾,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却没有明显的成效。

  补贴才能出奇迹!

  买家秀与卖家秀大相径庭的苦恼,应该是补贴政策制定者们能够切身体会的吧。新一轮能源演替的关键档口,我国各级政府看到了赢在起跑线上的机会,于是针对新能源与电动汽车等产业的补贴纷至沓来,希望借助补贴资金尽快催生出全球竞争力。效果确实有,我国拥有了全球最大的可再生能发电装机容量与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市场,但是,为什么和当初想象的美好情景不一样?

  体量大与赢得先机并不是同一个概念,相比于没有财政补贴的特高压技术与核电技术,我国的新能源技术与电动汽车技术走得当真算不上快。与此同时,高额的补贴也造就了一大批产业发展怪现象,比如以次充好,比如骗补等等。是补贴方式不对?还是靠财政补贴推动一个产业发展的思维本身就存在问题?值得反思。

  混改,就能“瘦身健体”!

  能源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之后,外部资金会不会成为能源界的佛系参与者?这是一个值得深究的问题。混改的目标,是发挥国企与外部资金各自的优势,取长补短,提高核心竞争力和资源配置效率。但在拥有市场准入门槛高、垄断程度高、政府干预度高“三高”特征的能源行业,混改能够发挥多大作用呢?从技术、资金获取能力及成本、政治资源获取能力等各个维度,能源国企都要优于外部资本,国有企业引入外部资本的动力何在?像“三桶油”这种资产高达几万亿的巨无霸,混改到什么程度才能起到增加活力的作用?外部资金被引入之后,能够获得多大的话语权?

  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的提升,归根到底是企业运行机制问题,混改是路径而不是目的,是否能够提质增效,关键还要看能源国企是否能够通过内部管理机制的革新真正做到“瘦身健体”。

  以市场的名义!

  当一言不合就涨价成为常态,消费者不禁大声疾呼:滴滴已经不是当年的那个滴滴!用经济学理论分析,滴滴确实已经变了,变成了一个垄断者。真正的市场经济,需要有足够多的买家与足够多的卖家参与竞争,当有一方数量太少或者形成合谋,市场经济便被瓦解了。能源领域也不乏类似的案例,2016年1月,山西省电力行业协会组织省内23家火电企业通过垄断协议,共同协商并确定了直供电交易价格,此举最终被判定违反了《反垄断法》。在我国,电力行业已经属于市场化条件较为充足的行业,依然出现了价格垄断行为。在垄断程度更高的领域贸然推行市场化会是什么后果?2017年9月,占据国内天然气市场70%份额的中石油首次推行管道天然气竞价交易,向我们做了一个最好的脚注:下游企业竞争十分激烈,中石油天然气销售东部公司和北方公司的挂单气量全部以最高限价成交。

  市场化首先要打破垄断,当需求碰到唯一的供给方,需求方没有选择,供给方势必会限量提价。如果只能依靠垄断企业的政治觉悟和道德血液来保证价格不被扭曲,从经济学规律来讲是不可能的。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