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9月06日19:25 新浪综合

  粤港澳大湾区怎么建

  专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

  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确立。

  来源:财经国家周刊

  文/《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庞清辉 潘林林

  自今年3月写进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以来,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以下称大湾区)一直备受关注。近日国家发改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介绍,大湾区发展规划将尽快按程序上报。此前,《深化粤港澳合作 推进大湾区建设框架协议》在香港签署,按照协议,粤港澳三地将齐心协力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的规划范围包括广东省的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惠州、东莞、中山、江门、肇庆9市和香港、澳门两个特别行政区,规划涉及到的重大基础设施、重点发展平台、重要经贸合作等自然延伸、辐射到泛珠三角等其它区域。规划期至2020年,展望到2030年。

  2016年6月,广东省委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组织国内各研究机构的研究力量,历时一年,开展了大湾区规划的前期研究工作,形成了“1+10”(一个总报告加十个研究专题)的研究成果。

  课题组负责人、国家发改委原副主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张晓强告诉《财经国家周刊》记者,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规模、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化水平,应该说都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

  张晓强认为,要实现粤港澳大湾区的规划目标,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来推动,更有效地创造要素流通的有利环境。按照规划,到2020年,粤港澳大湾区将基本建成国际一流湾区,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确立,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位居全球湾区榜首。

  形成政策合力

  《财经国家周刊》:和国际上其他湾区相比,你觉得大湾区的基础和发展条件如何?

  张晓强:我们不仅到珠三角进行了调研,也对日本东京湾区、美国旧金山湾区进行了调研,与香港、澳门各方进行交流,在多方论证讨论的基础上,形成了研究报告。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全球的大湾区经济都在迅速发展,已经成为国际经济竞争的重要载体。不同的湾区发展水平不同,国际上比较突出、有特色、水平高的是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伦敦湾区。粤港澳湾区的范围相对小一点。湾区经济的发展也是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从海洋贸易进一步发展到制造业、金融业,未来将是服务经济,现在大多数湾区都很重视科技创新引领。

  改革开放30多年来,粤港澳大湾区已经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无论是经济规模、开放程度、产业结构还是城市发展水平、区域化水平,应该说都具备了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基础条件。2007年,粤港澳经济总量大约只是纽约湾区的一半,大体和旧金山湾区持平。2016年,粤港澳的经济总量接近1.4万亿美元,离纽约湾区的水平很近,已经是旧金山湾区的1.7倍了。

  大湾区的机场、集装箱货运等在全球是非常有特色的,广东省的货物贸易2016年占全国的25.8%,粤港澳区域的集装箱货运量占了全国的28%,开放型经济特征非常突出。粤港澳湾区的集装箱吞吐量和机场旅客吞吐量,这两项都远远高于纽约、东京和旧金山三个湾区。特别是港澳的产业结构当中第三产业的比重非常大,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应该说还是具有很强的作用和力量,按照全球金融中心的指数,香港排名第四。

  大湾区建设致力于实现优势互补,港澳的高端服务业、内地的先进制造业互相支撑,加上香港金融中心的超级联系人作用,不同地方通过制度创新深化改革,构建高标准的经贸规则,同时开展包括自贸区、经济特区、国家级新区、开放性经济新体制试点,把这些政策形成一股合力。

  《财经国家周刊》:通过调研,你认为大湾区有哪些优势和不足?

  张晓强:粤港澳的文化、语言相通,有认同感。同时这个区域优质生活圈已经初具规模,交通基础设施在逐步完善,无论是辐射国际、国内的通道还是区域内的通道,都在努力推进。

  当然大湾区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挑战和问题。一国两制,三个关税区,使得这个区域的人、物、资金等流动还是有一定的限制和制约。在理念认知和行动上,坦率来讲也是有差异的。对构建紧密型经济体的相关设想和举措,有时候存在内地热、香港冷的现象。在一些特定领域,还有一些竞合关系的把握。

  从区域的竞争方面来讲,在高端制造、电子信息、现代物流等方面,有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另外,珠江口东西岸的发展也有比较大的差距,珠江口西岸的江门、中山、珠海,2016年地方生产总值总量不到8千亿,只相当于珠江口东岸深圳、东莞、惠州的26%,西岸人口不到1千万,只相当于东岸的38%,发展还是不均衡的。而且在创新方面,坦率来讲,广东和上海、北京相比是有差距的,湾区里面创新合作还不太紧密,创新资源没有能够高效地共建共享。

  在交通枢纽方面,虽然近年来有很大的进展,但是区域对外通道还有差距,铁路货运压力很大,内部通道还要进一步完善。在粤港澳之间有些交通碰到高峰期是很拥堵的,我们去年做调研,从广州去佛山有25公里,我们走了两个小时,难以想象。跨界交通基础设施畅通方面也还有差距,比如港口、机场没能充分利用,巴掌大的区域有五个机场,只有协同起来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在生态环境方面,大湾区面临着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压力严峻的问题。相对来讲,广东的空气污染、水污染比北方城市好得多,但是像土地开发强度在珠三角地区是非常高的,东莞、深圳、中山、佛山国土开发强度超过国际警戒线30%。珠海、广州逼近了这个强度,深圳的国土开发强度最高,接近50%。所以深圳现在再发展已经没有地了,一些新的产业布局只能到东莞或者是惠州。

  此外,中央为了促进港澳的繁荣稳定发展、内地和港澳更紧密的经贸联系,推了9个CEPA(《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但是仍然有很多地方存在着“大门开、小门不开”,或者是“玻璃门”、“弹簧门”,很多措施没有落到实处,合作的一些体制机制上还存在一些障碍。

  2030年位居全球湾区榜首

  《财经国家周刊》: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总体要求和目标是什么?

  张晓强:简单来讲,指导思想还是要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新发展理念,坚持合作发展观,充分发挥“一国两制”下的互补性,顺应湾区发展基本规律,创新合作机制,务实推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以互助促互利,以共建促共赢,注重优势互补,避免重复建设,着力加快跨境基础设施全面对接,着力加强创业创新合作,着力促进区域产业社会融合发展,着力营造宜居宜业环境,着力提升国际竞争力,携手打造全球最具发展空间的大湾区都市共同体,形成最具增长潜力的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

  大湾区有五个定位: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际科技产业创新中心、世界著名优质生活圈、全球最具活力经济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高地。对于这样的发展目标,我们预测,提出到2020年国际一流湾区基本形成,世界级城市群的框架基本确立,2030年位居全球湾区榜首,成为全球的先进制造业中心、全球重要创新中心、特色鲜明的国际金融中心,参与全球合作与竞争的能力大幅跃升,跻身世界知名城市群前列。2020年,经济总量追平东京湾区,2030年全面超越各个湾区。

  《财经国家周刊》:建设大湾区主要在哪些方面发力?大湾区哪些行业有更大的发展机遇?

  张晓强:从研究报告来看,重视发展的行业包括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等,这肯定是我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发展重点。在若干重点领域,比如说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等领域,珠三角这些城市都有优势。

  服务业是以后发展的重点,到2030年,粤港澳大湾区的服务业要占到70%。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要充分发挥作用,随着人民币国际化的进一步发展,香港的发展前景很大。在服务业里面还有现代物流,大湾区是最大的航运中心,集装箱货运量已经占全国的28%。航运只是其中一个方面,未来必然有铁路、公路、内河水运,还有现代物流服务的不断完善。香港还是国家定位的国际贸易和国际航运中心,跟珠三角联动,前景会非常好。

  《财经国家周刊》:“一国两制”的前提下,内地与港澳共同建设大湾区,还需要在哪些领域继续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

  张晓强:要实现这样一个发展的愿景或者目标,必须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完善体制机制。把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一个国家的重要战略来推动,更有效地创造要素流通的有利环境。比如,居民网络、跨境业务如何更加便利?专业服务人员资质认证、检验检疫、人才引进、金融创新等方面能否有一些体制机制上的创新?再比如,深圳没有土地,东莞有土地,能不能引导鼓励港澳在大湾区搞一些飞地经济,有一些土地共建,我给你,你来管。

  粤港澳大湾区世界城市群的发展不完全是硬件的发展,还包括很多体制机制的改革和规则的制定。粤港澳大湾区在“一国两制”、三关税区的背景下,内地和国际接轨的探索创新,将对我们的“一带一路”建设以及推进可持续的经济全球化发展,提供先行先试的经验。它能够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方案。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