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7日11:40 《能源评论》

  煤炭:翻身求稳

  文·本刊记者 张琴琴

  自2012年2月以来,煤炭价格持续下跌,颓废之势持续至2016年年初。“煤老板”风光不再,上市煤企亏损动辄百亿元计,哀嚎一片。

  供给端,中国目前各类煤矿产能总规模全部形成有可能超出60亿吨;需求端,煤炭消费总量自2013年伊始呈逐年下滑态势,2015年全国煤炭消费39.65亿吨,未来难有大幅上涨可能。煤炭供给已经严重大于需求,加之雾霾频袭,所以无论是煤炭行业自身发展,还是大气污染防治战略下的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煤炭去产能都到了不得不的时刻。

  矫枉过正

  2016年2月5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的意见》,确定了“从2016年开始,用3~5年的时间,再退出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的煤炭去产能目标。此后发改委组织有关部门,按每年276个工作日重新确定煤矿生产能力。

  “276个工作日”限产政策让煤炭沉闷的态势在2016年有了不一样的色彩,剧情之跌宕起伏超出所有人的预料。

  看价格,环渤海动力煤价格(5500大卡)自2016年7月份开始一路上涨,至2016年11月份突破600元/吨的关口,于年底稳在590元~600元/吨之间。煤炭价格走势在2016年强势反转。

  看政策,先是各地大刀阔斧执行“276个工作日”减产减量,在煤价疯涨、喊话无效时又启动多级响应机制释放产能,“276个限产政策”也有所松动。按下葫芦浮起瓢,煤炭政策调控在市场面前显得颇有些力不从心。

  看效应,煤炭进口一改2013年以来的下跌态势,2016年1~11月我国煤炭进口同比上升22.7%,与之对比的是2016年1-11月我国煤炭消费同比下降1.6%。在消费量下降的同时,进口量反升,反映出我国去产能力度之大造成煤炭短期供给紧缺的态势。一些煤矿在价格高涨的诱惑下,盲目上产,也导致2016年矿难发生数量及伤亡人数较2015年明显回升。从这两方面可以看出,煤炭“276个工作日”限产政策溢出效应明显。

  推动剧情发展的因素很多,难以预料的高温天气加大对煤炭的需求,市场投机因素,煤矿事故多发继而多处煤矿被停产整顿导致供给紧张等等。但无疑,最主要推手还是行政化去产能的手段。如果要给2016年煤炭去产能年终总结一个评语的话,可能鲜有赞美之词。甚至会有人会说,请政府放手吧,将去产能任务交由市场自行完成。

  在国家能源局前副局长吴吟看来,煤价快速上涨时,如果政府不调控、不释放产能,煤炭价格在2016年年底可能超过800元/吨。煤炭价格的疯涨,必然带动下游用煤企业成本的高企,在华北电力大学副教授袁家海看来,电力市场化价格尚未形成,煤炭价格的快速上涨显然也不利于电改的稳步推进。所以,煤炭去产能,政府调控之手不可少,何况它还关系国家能源安全与国计民生,还存在国有企业占产业大头的客观事实。

  吴吟告诉《能源评论》,矫枉必须过正,2016年煤炭去产能是一剂猛药,带来煤价高涨,2017年煤炭价格应该要高开稳走,神华与发电企业签订的中长期合同,在市场价格600元/吨左右的水平下将合同价格定在585元/吨,就已经显现出煤炭价格2017年“稳”的态势。

  稳字当头

  2017年,去产能还在继续,翻身之后的煤炭如何能够做到“稳”发展,我们给不出确切答案,姑且抛出几点认识以供参考。

  一是去产能要客观意识到煤炭在较长一段时间内依旧是中心能源的地位。2016年12月,国际能源署发布《煤炭市场中期报告(2016)》,预计“十三五”期间,化石能源依旧是中国能源结构的主力军,而煤炭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仍旧在50%以上。而2016年12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对神华宁煤煤制油示范项目建成投产作出的重要指示,也说明煤炭产业对国民经济稳定发展的重要性。

  二是今年煤炭去产能难度会更大。宏观经济复苏未明,2017年煤炭消费需求下降是大概率事件。如果说2016年的煤炭去产能是“去死皮”的话,2017年则真的要“刮骨”,且在煤炭价格高位、企业逐利加剧的情况下,2017年煤炭去产能要有伤筋动骨的准备。

  三是煤炭去产能手段要循序渐进。在能源经济与管理专家叶春看来,政府针对煤炭市场各种疑难杂症都曾开过处方,可以认真总结出一个“工具包”,根据市场情况随时出牌,政策出台效果会大不相同。在2017年度全国煤炭交易会上,发改委已经推出了五项制度安排:276个工作日产能储备制度、减量置换和指标交易制度、中长期合同制度、最低库存和最高库存制度、平抑价格异常波动长效机制。据此预计,2017年煤炭去产能政策会更加灵活。

  我们也观察到,在整个煤炭去产能的过程中,兼具规模和技术实力的煤炭企业会更有优势。2016年前三季度,煤炭行业28家上市公司中20家盈利,8家亏损,净利润191.50亿元,而神华一家煤企净利润173.07亿元,优势不言而喻。从《煤炭工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也能看到这种趋势,大型煤矿将是煤炭产业主力,政策也鼓励煤炭企业在行业内及跨行业兼并重组,行业集中度会进一步提升。规模上不具优势的煤炭企业,如何在能源消费低碳化趋势下,在整个煤炭产业链中寻找定位,也是一个紧迫的事情。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