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2月07日11:40 《能源评论》

  2017,中国企业重拾信心

  文·胡迟

  国家信息中心最新的预测显示,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将惯性下滑至6.5%左右,但实际运行中超过6.5%是一个较大概率事件。渣打银行、汇丰银行等境外机构也陆续发布研究报告,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预测2017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6.7%~6.8%。

  对中国企业来说,2017年面临的各种内外部环境因素与“十二五”时期基本相似,比如成本上升(包括人工成本上升和社保、税费负担过重)一直是企业发展面临的最主要困难;产能过剩现象依然十分严重。因此,在接下来的一年中,优化调整结构、持续转型升级仍然是中国企业的首要战略选择。

  企业家持乐观预期

  企业经营走势与宏观经济走势密切相关,由于中国经济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稳中求进”是企业发展的主旋律。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发布的《中国工业经济运行年度报告(2015~2016》认为,2017年中国工业经济形势仍然复杂严峻,运行中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企业活力依然不足、创新能力还不高,产业发展比较优势断档的风险并没有完全解除,工业下行压力仍然存在。该报告预计2017年工业经济增速可能会出现“前低后高”的走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在5%~6%之间。

  而普华永道会计师事务所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中国企业对未来三年企业营收持乐观态度,这一乐观态度背后,是对中国宏观经济基本面的信心。

  《2016·中国企业经营者问卷跟踪调查报告》同样显示,企业经营者对未来企业综合经营状况持谨慎乐观态度。调查发现,企业家对2017年的预计比对2016年四季度的预计乐观,预计2017年经营状况“好转”的企业家占36.6%,预计“不变”的占49.3%,预计“恶化”的占14.1%。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2.5个百分点,这一数据与去年相比基本持平,比对2016年四季度的预计上升了5.4个百分点。

  分不同地区看,中国中部地区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33.7个百分点,高于东部和西部地区企业;京津冀地区企业最为乐观,长三角地区企业居中,珠三角地区企业则相对较差。分企业规模看,小型企业对2017年更为乐观。分经济类型看,民营企业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23个百分点,相对乐观。分行业看,对今年预计较为乐观的行业包括农林牧渔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房地产业以及制造业中的食品、汽车、仪器仪表等,预计“好转”的比“恶化”的多40个百分点以上;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以及制造业中的纺织、服装、化纤、钢铁、有色金属等行业则相对悲观。

  转型升级持续推进

  从产业经济来看,2016年前三季度,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分别比规模以上工业快4.6%和3.1%,占比分别提高0.6和1.2个百分点;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0%以上。这说明,产业结构正在优化,目前,中国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出口额、出口增加值均已超过美国,居世界首位,正在向高技术制造第一大国快速升级,经济增长的新旧动能正在加速转换。

  2017年,中国企业的转型升级趋势将更为明显。一是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实施,企业会以提高创新能力和基础能力为重点,推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技术的深度融合,朝着产业高端、智能、绿色、服务的方向发展,从而在技术、管理、商业模式等方面实现全面转型升级。

  二是产业结构从重化工业主导转为生产性服务业主导。截至2015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5%,已经撑起了国民经济的半边天。预计到2020年服务业占比将达到55%以上,基本形成服务业主导格局,这是工业化中后期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标志。但从结构看,以研发为重点的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还太低,已成为制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因素。“十三五”期间会重点推动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努力使生产性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从15%提高到30%~40%。2017年,需要在这一方面做出更多努力。

  国企改革进入建设性阶段

  截至目前,国企改革的设计图、施工图均已完成,试点企业的改革效果也非常好,改革红利正在逐步释放。数据显示,央企已经扭转了连续18个月收入下滑的局面,2016年1~10月累计实现营业收入18.7万亿元,同比增长1.2%,累计实现利润总额1.02万亿元,同比增长0.5%,初步实现了效益恢复性增长的目标。

  国资委把2017年定调为国企改革建设年,改革的内容包括在扩大10项国企改革试点的基础上,继续加快供给侧改革,化解产能过剩,同时加快央企重组整合,国企公司制、股份制改革的步伐,实现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

  按照计划安排,2017年,央企数量会继续减少到“两位数”。董事会建设方面,3项试点将在宝武集团、国投和中广核集团开展。市场化选聘经营管理者和职业经理人制度试点将在国投、中国通号等央企的二级企业开展。投资、运营公司试点增点扩面,新增神华集团、宝武集团、中国五矿、招商局集团、中交集团、保利集团等6家企业作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试点单位,国有资本运营公司试点在诚通集团、中国国新开展,两类公司试点企业合计已达10家。企业员工持股试点,已确定了10家试点的央企三级子企业名单。公司制股份制改革步伐也在加快,根据最新统计数据,央企子企业的公司制改制面超过92%,混合所有制企业户数占比达到68%。

  兼并收购依然火热

  虽然经济增速有所下降,但并购市场最近几年一直十分活跃,并购重组成为国内企业寻求转型升级和业务多元化的主要手段。2016年,中国企业的兼并收购行为热度不减,交易活跃度与规模均保持高位,全年的并购重组总金额达2.1万亿元左右,其中企业的海外并购额在2千亿美元以上。

  海外并购的火爆主要基于三点原因:一是人民币贬值预期使得部分企业加强了对海外优质资产的配置,用来抵御风险;二是国内经济结构从低附加值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转移,企业需要通过跨国并购实现核心技术和品牌的积累;三是全球经济尚处于复苏期,海外存在着大量优质、低估值的企业。

  预计2017年仍然是并购重组的火热年份,国内方面,经济结构调整、压缩过剩产能与去“僵尸企业”都为并购市场提供了良好的题材,国企改革的全面推行也将进一步点燃企业之间的并购之火。国际方面,由于中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出于利用海外业务弥补国内低迷增长的想法,以及对人民币贬值因素的担心,因此海外收购案在未来一年仍会继续增加。

  但2017年的并购市场可能会出现一定的分化,并购主题将是企业对于战略布局的提前研判、对企业从商业模式探索到盈利模式成熟的准确把握。

  企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近年来,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不断加快。自2005年以来,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流量连续10年增长,2015年达到了1456.7亿美元,是2005年的13倍多。2016年1~6月,中国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到888.6亿美元,同比增长58.7%。从投资领域看,已经从过去的能源、资源类投资逐渐转向包括高新技术、服务贸易在内的多元化领域。

  自2013年以来,“一带一路”战略已经成为企业“走出去”的新增长点。据统计,2015年中国企业在建境外经贸合作区75个,其中53个分布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已通过考核的13个合作区中,10 个位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2015年以前单起投资规模以1亿~10亿美元为主,2015年以后100亿美元以上的大规模投资案例数在增多,达到14起。这一系列变化表明,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迎来“黄金期”,投资环境和投资领域都在优化升级。

  2016年4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用以指导和规范企业的海外投资。预计今后中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资和经贸活动会进一步增加。

  政府需为企业降成本

  与收入相比,当前中国企业的成本处于历史高位,给其转型升级、战略实施带来了巨大压力。2015年,企业的主营业务成本/主营收入已经达到85.68%,是造成工业企业利润出现近17年来首次负增长的重要因素。有关分析显示,融资难贵、税负重、土地租金上涨与劳动力成本上升都是企业成本高企的重要推手。

  为了给企业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环境,政府需要在降成本方面有更多作为。2017年,政府有必要继续有效执行业已出台的清理规范政府性基金收费项目、下调“五险一金”缴费率等诸项政策,把政策用好用足,落到实处。

  一是通过进一步简政放权、放松具有行政垄断性质的市场进入管制、全面落实负面清单等重大改革措施,来降低实体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同时全面优化政府管理,提高管理效率,促进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转变,为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

  二是继续大力降低税费,推进税收改革和收费机制完善,切实降低企业税费负担。短期来看,应积极采取的措施包括:首先,推进税制结构改革和税率优化,普遍降低各类实体企业增值税税率;其次,出台更多针对特定行业的税收优惠政策,实施精准降税措施,加大对新兴战略产业、出口竞争优势下降过快的特定类型制造业企业以及消费领域的减税力度。

  三是弱化土地财政依赖体制,降低工业用地成本。特别是针对中国特定出口优势急剧下滑的制造业产业、迫切需要转型升级的传统产业以及新兴战略产业,各地方政府有必要针对工业用地价格实施更有力度的优惠政策。

  (作者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研究员)

  文章来源于《能源评论》杂志

责任编辑:陈楚潺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