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01日01:46 新京报

  汪潮涌 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未消失,只是太集中

汪潮涌,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国创客导师。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汪潮涌,信中利资本集团创始人、董事长,中国创客导师。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在信中利集团,员工熟悉汪潮涌穿梭在各个会议室决策的快节奏。这位著名投资人每天的时间被分割为若干个10分钟、20分钟,几乎见不到他休息。

  从1999年创办信中利集团开始,汪潮涌一直活跃在创投一线。“在我们将近有二十年的国内风投经历的这批人里面,冲在一线看项目的人不多了。”

  接触过他的人都知道,汪潮涌记忆力极好,思维逻辑快于常人,目标清晰。

  他投资的200多家公司中,超60家企业通过上市、并购实现退出。

  年过五十的汪潮涌因创业18年体重不变而自豪,他爱好赛车、航海、高尔夫、登山,对生活和工作保持旺盛的精力和好奇心。“希望再做30年投资,至少赶上巴菲特的状态。”

  不是喜欢的事业,不会干30年

  新京报:你身上有很多身份标签,比如金融家、企业家、创业者等,你最看重哪个角色?

  汪潮涌:主线一直是创业型投资人,我三十年金融生涯里有一多半的时间都是这个角色。其他的社会角色都是衍生品。

  新京报:这些年有留下什么遗憾吗?

  汪潮涌:遗憾在十八年投资路上,错过了一些好项目,但并不影响大局。早年没有足够的资金去投更多项目,BAT里我们只投到了百度一家。

  新京报:觉得做投资人是件辛苦的事情吗?

  汪潮涌:如果不是自己喜欢的事业,不可能干三十年。每天参加不同会议、见不同项目,我享受这种紧迫感、新鲜感及成就感。

  投资的铁律是投回报

  新京报:在你看来,VC做投资是在投什么?

  汪潮涌:投资的核心和铁律是投回报,无论是再好的风口,再好的赛道,最终还是要归结到能够给投资人带来什么样的回报。所以我们不追求只投独角兽,也很愿意投小老虎、小黑马,因为他们加起来创造的投资回报可能比某一个独角兽更高。

  新京报:什么样的项目会吸引到你的注意?

  汪潮涌:我的判断标准是看人,看项目的市场、技术、财务。但最终还是要看能不能形成一个企业应具备的利润、规模、管理体系、财务透明、法律合规等。要考虑最终的变现和退出,当然我们也在追求好项目永远不退出。

  新京报:为追求长期持有,信中利做出了哪些改变?

  汪潮涌:我们这两年花了很多精力来打造长期资金的平台,所以我们人民币创投业务上了新三板,也控股了一家上市公司,想要打造长期投资的平台,来区别于那些有退出压力的基金。

  不追风口是原则

  新京报:你会给20岁的信中利打多少分?

  汪潮涌:80分吧。那20分不足在规模上,我们还可以做得更大些,在所谓热点项目上可以再冒进一点,我们还是略微保守。

  新京报:现在很热的风口信中利几乎都没有参与,是出于什么考虑?

  汪潮涌:我们有个原则是不追风口。现在市面上这些不是最好的共享模型,共享经济应该是轻资产的,而共享单车是重资产的,投放量和后期维护成本冲淡了共享经济净资产的优势。尤其是估值涨得太快,未来的回报率不一定理想。

  新京报:但你们投资了共享健身舱?

  汪潮涌:比较看好觅跑的团队。他们有很强的地推能力,只要有足够的布点,衍生价值就会出来。

  新京报:未来可能会出现什么样的衍生价值?

  汪潮涌:我觉得在中国最难的一件事就是进社区。觅跑在社区里有一个立足之地,之后可以做很多事。

  和创业者成为朋友

  新京报:你现在是否还会冲到一线去看项目?

  汪潮涌:在我们将近有二十年的国内风投经历的这批人里面,冲在一线看项目的人不多,我算是其中之一。

  新京报:觉得自己和这一代的投资人及创业者相比,最大的不同在哪里?

  汪潮涌:有长处有短处。短处是我和这一代创业者在一起的时间不够,因为有代沟,大家感兴趣的东西会有些差距。所以会依赖我们80后的团队去看新项目。长处是三十年的行业从业经验,眼光比较老辣一些。

  新京报:能不能用一句话来评价自己的投资风格?

  汪潮涌:既理性又感性,既严谨又乐观。

  新京报:会选择和被投创业者成为朋友吗?

  汪潮涌:会。成为朋友有助于更多了解创业团队。很多企业发展到某个阶段就是一口气的问题,你帮他撑过去也就过去了,你不管他,可能就失败了,也意味着你的投资损失掉了。

  未来VC和PE退出的效率要提高很多

  新京报:你认为2018年中国创投圈和经济界最大的变化会是什么?

  汪潮涌:中国的投资机会将更多,创业团队更强,政府的支持力度更大。例如十九大报告里提到的大力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会对行业有很大的推动作用,未来VC和PE退出的效率要提高很多。

  新京报:移动互联网的红利被认为在消失,信中利对此有没有焦虑?

  汪潮涌:其实不是移动互联网的红利消失,是红利或者流量太集中,BAT占据的优势太明显,所以我也非常鼓励我们的团队和BAT一块去投资,拉着他们一起做战略投资人。

  新京报:对于2018年,你在做哪些准备?

  汪潮涌:会继续增加募资规模、投资项目的数量,实现公司的价值提升,给被投人带来更好的回报。这是被投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对社会的贡献,从税收、就业、科技创新等方面的整体回报,200多家公司加在一起能够产生不少的合力。

  同题问答

  1 2017年事业上有何遗憾,有何收获?

  还是比较满意的,都在按照我们原定计划早推进。唯一的缺憾是,在资本市场发展这一块,新三板改革的政策还有改进的空间。

  2 一句话寄语2018年?

  乘十九大东风,把公司的各项业务有一个更好的推动和提升。

  新京报记者 闫妍

责任编辑:王嘉源

  除了干货,就是走私货!——扫描二维码关注新浪杂志官方微信,专注深度报道。

杂志精选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