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逸云
水母网4月4日讯 “在安徽宿州市,仅这一个品种新增的面积就可增加粮食1000万公斤。”这是中央电视台2004年5月23日在《新闻联播》中报道的安徽农民播种“烟农19”小麦新品种后喜获丰收的消息。
看到这条喜讯,安徽宿州的农民开心地笑了,而远在烟台的一个人却激动地哭了。因为为了这一刻,他付出了15个春秋的心血和汗水。
这个人就是烟台农科院小麦研究所所长姜鸿明博士。自从22岁毕业后来到烟台农科院,他就与小麦结下了不解之缘。多年的田间科研和风吹日晒,姜鸿明皮肤变得黝黑粗糙,看起来与农民没什么区别,但他又与农民有着巨大的不同:在农民眼里,小麦是庄稼,而用他自己的话说,小麦是他的“孩子”。
的确,作为父亲,他和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远没有和小麦待在一起的时间长。接手小麦育种研究后,他几乎进入痴迷状态,有时在试验田一待就是10几个小时。他运用基因———性状概念,采用多亲本阶梯渐进杂交法,创造关键遗传资源。经过15年的研究,终于理想地解决了高产、广适、多抗、节水和优质难以兼顾的问题。
如今,姜鸿明的“孩子”已经长大:“烟农19”、“烟农21”已得到大面积推广,辐射至鲁苏豫皖等10几个省市,年推广面积达2000多万亩,列全国第一位,创造社会经济效益1000余亿元。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目前,又接手一项“国家863计划”课题研究的姜鸿明说:“我将用智慧和情感培育更多的好‘孩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