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张贤亮:玩的就是文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6日 17:05 新民周刊

  其实,我搞文学是“玩”,搞影城也是“玩”,但很多人是一种消耗性的玩,而我所做的是创造性的玩。——张贤亮

  撰稿/钱亦蕉(记者)

  约好在“星巴克”见面,张贤亮迎面走来的时候,我差点没有认出来,因为对比他的
实际年龄,眼前的张贤亮显得年轻而精神。瘦高个子,和善的表情,墨绿色的西装,倒和“星巴克”外墙的颜色相得益彰,我们就坐在门外的藤椅上边喝咖啡边聊。

  影视城是夕阳产业

  谈话自然从他一手创立的“镇北堡”影视城开始,不料张贤亮一开口就说:“影视城是夕阳产业,这种模式,已经没有前途了。”自我否定的态度让人吃惊。

  要知道,当年张贤亮用自己的稿费外汇存单做抵押,向银行贷款50万,又筹集闲散资金20多万,以70多万微薄的资金,把位于银川的这块荒凉之地开发出来做影视城,是需要些胆识气魄的。而后影城的规模越来越大,名声也越来越响,从《红高粱》到《大话西游》,“镇北堡”成了拍摄古装武侠片和西部片的基地,更有人赋予他“出卖荒凉”的名号。张贤亮的“下海”一直给人“非常成功”的印象,怎么一下子就“没前途”了呢?

  “我预计影视城作为拍摄影视场地的功能最多只能再维持10年到15年,所以我说它是夕阳产业”,张贤亮解释说,“我们知道现在很多电影都开始使用电脑制作背景,不过现在电脑加工还非常贵,每秒钟以万元计算,对于许多缺乏资金的电影制片来说,还不如把演职人员拉到影视城去拍。但是实景拍摄毕竟是有缺憾的,所以剧组一般都会在影视城里搭建一些东西。那么,如果是一些背景比较复杂、难度比较大的影片,比如《特洛伊》,难道它为了拍摄要搭建一个特洛伊城吗?不可能,所以国外很多电影都选择了电脑特技,电脑制作的背景比影视城更能乱真。”最初像块砖头一样的大哥大要卖2万多,现在的手机更先进更美观,却已成了普通人都可拥有的寻常物品,所以,张贤亮觉得,科技发展日新月异,有一天,电脑制作费用也会便宜下来,那么谁还会去影视城拍电影呢?

  为影视城找出路

  由于对影视城有了这样清晰的远景认识,张贤亮目前已经开始预备“镇北堡”的转型,为影视拍摄提供场地已不是他们的主营业务,甚至已经根本不收取场租费。不仅不收场租费,而且还要为剧组提供连锁服务,比如招募群众演员、安排车马交通,还免费提供小道具。那么“镇北堡”现在靠什么赚钱呢?“搞旅游”,张贤亮回答说,“当然,纯粹从旅游资源来说,镇北堡也不算一个很好的风景点。中国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太多了,游客可以去看真正的东西,不用到影视城来看模仿的东西,比如要看皇宫,他完全可以去故宫看。所以现在我的目的是利用那些影视剧组到我们影视城来搭的‘景’,使这些景固化,并且使这些景的内涵丰富起来。”

  张贤亮举例介绍,比方说剧组搭了个古代的酒馆,他就利用这个地方赋予整套古代饭店的式样和文化,包括菜肴都是古代的名字。再比如拍摄《红高粱》的酒作坊,他就利用这个“景”展示整个酿酒过程;剧组为拍摄织布的镜头,弄来了老式织布机,他就向游客展示整个织布从原线到布匹的生产过程。总而言之,张贤亮虽然免了剧组的场租费,却免费获得了剧组在影视城搭建的仿古建筑的使用权和经营权。“我不仅让人们看到了‘景’,而且让古代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再现出来,好比是一个历史大课堂,古老民俗民风的博物馆。而且游客还可以参与,也可以纺一段布、捏一回陶,体验亲手操作的乐趣。”张贤亮为影视城找到了新“卖点”。

  不仅展示结果,还要展示过程。赋予影视城以文化内涵,让它不再是布景,而成为有灵魂的生活体验,这就是张贤亮对“镇北堡”的转型规划。“那么当以后电影电视不再需要影视城的时候,我这个地方还是能可持续发展。这是唯一的路子。”张贤亮边说边笑。这一次他又走到了前头,他引领了中国第一个赚钱的影视城,现在他又首先试验转型。

  文人还是商人

  使“镇北堡”成为全国第一个也是唯一赚钱的影视城,并不是张贤亮的运气好,只要看看他1980年前的经历,被打成右派劳改了20年的张贤亮可谓命途多舛。然而,他的命运似乎一直与中国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结合在一起,“整个民族倒霉的时候,我也倒霉,它受难的时候,我也受难;它开始复兴了,我也复兴了,它开始走入市场经济,我也走入市场经济,完全同步。”张贤亮略带自豪地说。

  1993年,身为宁夏作协主席的张贤亮,秉着搞三产的理念,用自己的钱“吃了第一只螃蟹”——成立了华夏西部影视城有限公司,一手创办了“镇北堡”影视城。在当时仅有70多万资金、不具备任何条件的恶劣情况下,在这片荒芜之地化腐朽为神奇,十几年来,固定资产已增加到近1个亿。张贤亮成了“玩得转”的文化商人,当然对他的争议也从来没有停止过。

  张贤亮不太愿意别人说他是“文人下海”或者“文人”转型为“商人”,他认为从根本上说自己仍旧是一个“文化人”。“文化人的文化不仅仅应该体现在写作和研究上,也要有实践能力。而我呢,我并没有去搞房地产,也没去搞金融股票,我搞的就是文化产业,我并没有脱离文化这个圈子。也正因为我原来就是文化人,所以我搞文化产业可以说是得心应手。”张贤亮觉得自己没有转行,他仍旧坚持写作,只不过现在不是发表小说的时候。“现在是严肃文学的熊市,人们关心的是‘芙蓉姐姐’和‘超级女声’,《男人的一半是女人》如果拿到现在发表,也不会有市场,所以说机缘很重要。”不过,张贤亮承认,他比一般的作家更产业化,又比一般的企业家又更多一点文化内涵,所以是文人和商人之间的边缘人。

  文化是第二生产力

  当代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总是把文化和经济两者对立起来看,把文化当产业来运作也就近年来才开始流行的事,而张贤亮似乎是文化人当中少数具有商业头脑的“先驱”。他所有的地方戏种、说书快板等,都纳入了政府管理的文化事业单位,产业变成了事业,所有的艺人也都变成了文艺工作者,所有的文化活动都成了政府行为。文化一度失去了创造力,只有宣传,没有文化。这种文化体制扼杀了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同时也限制了文化事业的发展。”

  如今,文化产业被重视起来,然而中国文化产业的生产能力和运作能力都有待改进,目前文化产业只占3%GDP。“中国文化几乎不产生经济效益,很多人把这个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其实文化是一种强大的生产力。邓小平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我觉得文化是第二生产力。”张贤亮对文化产业有自己的一套想法,他认为“文化艺术是个人心智的产业,受人力物力条件限制比较小,能够产生高附加值,比如无锡泥娃娃,同样一把泥,经过艺术造型和品牌经营,它的价值就可以成千上万倍增长”。因此,文化产业适合民间来搞,他呼吁文化体制要进一步解放,全面开放文化市场,让民间资金介入文化产业,这样才有希望。

  “玩”得精彩

  张贤亮谈到,文化艺术就是从“玩”开始的,古人打猎高兴了,就有了岩画,丰收了,就有了舞蹈。而他自己,所有的经验就是会“玩”,无论写小说,还是经营影视城,都是“玩”。

  “马克思、恩格斯对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根本没有描绘,但是马克思一提到未来,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他有这么一句话:未来人们会把谋生的必要手段劳动,变成生活中必要的娱乐。马克思真的很伟大,把劳动娱乐化了,我接受你的采访是玩,你采访我也是玩。”张贤亮兴奋地说,“我现在就已经达到这种境界了。有两种玩法,一种是消耗性的玩,像

高尔夫、KTV、打
麻将
等等;而我做的是创造性的玩,我要玩出名堂来,玩得大家都高兴。赚钱不是我的目的,我的目的是能做一样东西出来,让人觉得好玩,觉得开心。”

  张贤亮说最欣赏的是孙家正给“镇北堡”影视城的题词:“真好玩。”-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71,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