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陆军
若想利用春节的人际沟通机会,目标客户的沟通行为细节必须在作战者头脑中清晰地出现。他们都会出现在哪些你意料之中和之外的地方?他们的行为目的,他们的真实心理状态,他们真正的喜好、无动于衷和厌恶——
一些调查数据,加上你的细心观察和体味,会帮你进入一个国人春节沟通的微观世界,梳理一下你的思考和想象线索,以便对其进行“贴心”服务。
餐馆中、手机旁、网上的社区内、采买礼物的商超内……人们聚集于此,为了他们的沟通和庆贺。对于企业而言,这些聚人气的地方最起码满足了品牌营销者对受众集中程度的要求,因此可以成为品牌营销者的好平台。据统计,去年各网络社区在春节期间的广告规模达到30亿元,主打的产品和品牌集中在所定年轻消费者的范围之内。这个目标消费群中相当一部分人属于新城市移民。
但如果想象力到此为止,广告主也只能是实现了自己对触达率的要求。不了解目标消费者的喜好和心理,充其量是对调查数据和观察信息的粗略解读。
一些经营者在尝试针对国人“沟通意愿强,但社交参与能力不高”特征做文章。这种中国人“欲说还羞”的特点需要企业体味照顾。
一些依靠口碑相传的特色餐馆,其特色不在于菜品而是启动人们参与热情的服务。
不久前在北京CBD地区,一家效仿欧洲样本的“情侣”超市开张,有沟通交流意愿的单身者可以拿起固定颜色——红色的购物篮来表示自己的想法,等待或主动与另一个提着红色篮子的异性搭讪。这家特色超市打的就是“沟通平台”牌。为了克服消费者的“欲说还羞”障碍,他们推出了促销计划:凡是拿着红色篮子的购物者可以享受打折服务。但这个招数似乎遇到了另一个消费者的行为特征障碍:人们为了享受打折服务,纷纷拿起了红色的篮子。有交流意愿者被淹没在其中。
网络社区在春节期间也该有所作为。以往打“沟通牌”的案例,“绿盟”是可以推崇的。这个网络社区概念的组织,聚集了一大群单身男女,他们在网络上建立联系,加入组织,每周在线下组织各种登山、唱歌、打牌等活动,遇到知音后便双双退出“绿盟”。作为聚集人气的网络社区,在这个长假不妨跳出来发出号召、举办活动,或者只是提供一个主题交流平台,也是一个彰显自己对用户贴心服务的机会。
短信拜年是拥有了这个沟通平台的消费者一种犯懒的沟通行为。人们乐此不疲,运营商那里传出的信息是,过年期间的短信数量是平时业务流量的8倍,尤其是大年夜19点开始,短信流量达到峰值。人们的手机终端被拜年短信撑爆,不得不一次次删除、再删除。接收者喜欢这些短信吗?当一个人接到一条似曾相识的拜年短信,他受到的触动有限(别的朋友也发给过他)。现在短信便利的群发功能使接到短信者可以从发送者那里得到的信息量就只是:我的名字还在对方的通讯录上而已。在这种情况下,你的短信广告(促销的、新产品告知的、单纯拜年的……)应该在什么时间发?要不要凑这个拜年热闹?凑热闹的这则短信可能还没有被仔细阅读,便被删除了——在短信流量峰值到来之前才可能有效。
国人沟通特征调查
据零点中国居民沟通指数2005年度调查,中国人仍然局限于“亲缘社交”,对陌生人为主体的“外圈”增量价值利用与开拓较小;沟通工具的多样性给中国人的信息沟通与交流带来了极大便利。
发现一:沟通意愿强,但社交参与能力不高
中国人的“沟通意识” 较强,有着很浓厚的“交往兴趣”,主观上对沟通和交流活动表现出较为积极开放的态度,对沟通在关系保持、情感交流、信息交流、建立自己的社交圈、参与社会活动并融入社会和形成事业资源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有着较高认同度;相比之下,中国人的沟通活动能力就弱得多,“沟通活动”尚未达到及格水平。
发现二:国人交际方式有限,饭桌社交仍是主流
调查结果表明,中国居民平均每人参加的社交活动仅有1种;并且社交活动的参与度较低。从具体的活动方式来看,中国居民最为普及的三种社交活动是聚餐、体育运动和卡拉OK。在注重饮食文化的中国,“饭桌社交”仍是中国百姓最为普及的社交方式。
发现三:“社交半径”较短,亲缘社交难以突破
中国居民的社交半径并不大,中国人社交圈的广度相对有限,社交圈的大小和由亲缘关系决定的亲戚圈大小并没有明显的区别。社会资本的原理告诉我们,一个人人际网络的结构和他在这个结构中活动的行为直接关系到他的社会资本的强弱。与“陌生人社交”不同的是,中国人的人际交往表现出明显的“熟人社交”的特点,既在自己熟悉的人际网络中交流和沟通相对频繁,而在陌生的一般层次的交往场合,人际沟通和人际开拓的能力相对较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