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介和的中国式创富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7日 12:42 中国商界 | |||||||||
文/陶倩 他曾是一位手执教鞭的乡村教师,然而不甘寂寞的天性却促使他几番波折商海游弋;他的发家路径充满了所谓的中国特色,即以超人的机敏行走在法律和政策的边缘,合法地暴富;他一反中国富豪“财不外露”的常态,言语大胆,放言自己“发家无原罪”,几乎可以“狂妄”形容。
2005年的胡润中国富豪榜将这位“狂妄”富豪拉入了公众的视线之中,他就是严介和。 严介和,1960年生于江苏淮安农村。1987年,通过公开招标相继租赁3个濒临倒闭的集体企业,任厂长、经理、站长等。1992年,注册成立淮安引江建筑工程公司,任董事长。1995年,注册成立江苏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任董事长;2002年,注册成立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任董事局主席兼总裁。集团相继并购了31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成员企业发展到115家。2004年,严介和在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66位,资产15亿元。2005年,在胡润中国富豪排行榜上排名第二位,资产125亿元。 原始积累 严介和在发迹前的生活圈子一直局限于小小的老家淮安。 他的家中共有兄弟姊妹9人,他排行老幺,出生时,正逢三年自然灾害,生活贫困。虽然头脑聪明,但是性情急躁好胜,常与同学,甚至老师打架。 高中毕业后,身在农村的严介和面临了就业的压力。百亿富豪的第一份工作是担任严庄村的一名普通乡村干部,不过这一份工作的时间并不长,严介和通过其兄严介清的帮助以高中学历当上了一名高中教师。 “其实,做一名权威的讲师才是我的正道。我们家祖祖辈辈都是教书育人,干企业20年,我算是走到了一条超常的路上了。”20年后的严介和反倒认为做一名教师才是他的正路。但是,这份在当时的环境下安稳又有名望的工作却几个月后就终结了。事实上,如此好胜又心高气傲的严介和怎能甘于一名教师的平淡呢! 什么路子比较赚钱?严介和考察了老家周边的村庄后,他启动了“宏图伟业”的第一个项目——为砖瓦厂土坯提供防雨设备,又名“草帘”。这个项目并没完成严介和的原始积累,几番辛苦也才赚得几万元。 初入商业的小虾米经过几年的艰难生存后,演变成一条有猎食能力的小鱼了。让严介和找到做生意的感觉是1986年的时候,他承包了三堡乡水泥制品厂。当时水泥制品厂被列入了企业承包改制的试点单位。随后,严介和又租赁承包了三堡乡建材厂、三堡乡建筑站,1989年到1990年又以其亲戚名义注册淮安腾达贸易公司、淮安辉宏建材公司。其间还搞了建材销售部,卖水泥、钢材、木材等,经营业绩风生水起。 这段经历在严介和的事业生涯中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他认为这磨砺了他改造企业的才能,为以后与政府与国企打交道奠定了能力上的坚实基础。他认为自己有将破败企业“点石成金”之才。不过他没想到的是,“点石成金”之才到后来也成为公众和媒体质疑的对象。 真正促使严介和完成原始积累的是南京的绕城公路项目。这个项目让严介和及其公司赚到了800万元。 1992年,严介和注册成立了淮安市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即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前身。据了解,当时严介和能够接到南京绕城公路的建设项目,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功不可没。 南京绕城公路建设项目还带来了除金钱以外更大的效益。因为施工质量好、工期快,引江建筑公司博得了江苏省交通工程总公司、省交通厅的信任,使得一些项目只让引江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接手。 虽然风头正健,钞票也滚滚而来。口袋里装满了钱的严介和却没有因此变得目光短视,安于现状。他的野心一步步地显露了出来。 三年后,严介和注册成立了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将淮安字样去掉,并且转向南京发展。不过亦有人质疑严离开淮安的真实原因与动机。 资本裂变图 登陆南京后,严介和的公司先后四度迁址,公司也先后三度易名。1996年6月,太平洋工程有限公司完成“集团”更名登记;2003年,严介和注册成立中国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太平洋集团相继参加了京沪高速、南京新机场高速、江阴长江大桥、南京长江二桥和南京地铁等工程建设。据其亲属称,当时严介和的个人财富应该还不超过3000万。 太平洋集团的资产与严介和的个人财富以几何级数裂变地爆增应该以严广泛应用的“BT”模式为开端。 所谓“BT”模式,解释为企业先垫资建设,再移交政府,最后由政府短期内分期付款。 据报道,严介和第一次采纳BT模式运作基建项目始于1996年,当时江苏宿迁地级市成立,市政府希望在宿迁市建立一条南北走向的市府大道,但是市财政没有完全的支付能力,故严介和想出了先垫资再交付的BT模式。 从此以后,严介和就以此为主要模式开展业务,以超级速度增长,承接了两千亿元之多的工程订单。截至2005年,其手里已握有2700亿元订单,严对外称,在2008年自己退休前,太平洋的订单要突破5000个亿。口气狂妄,令人咂舌。无怪乎外界对严介和的真实财富数量和公司运作模式诸多质疑,“他哪里来那么多启动资金?” 严的解释是“以一个BT项目中的100%造价款为例,如果分4年还清,相当于政府每年还25%的造价款。每一年里还的款亦可作为新的项目的启动资金,依此类推,这些新操作的项目的分期款又可以新开项目,一生二,二生四,四生八,项目数可以在不投入新资金的情况下,以几何般累积。” 他举例说明,“包头100多亿的项目,第一年要投入20亿,除去法定利润、利息、占用上下游货款、固定资产折旧等,直接成本要10亿,第二年只需投入5个亿,第三年既可抽回5亿,第四年抽回10个亿。100多亿的项目实际投入15个亿,其中5个亿是地方商业银行贷款,10个亿是社会资金”。 这么大数目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据说没有一次是经过公开招标的。在严介和的眼里,和政府谈判其实是招投标的一种形式。“没有人和我们竞争”,严介和自负地称,“目前国内从事BT的民营企业,在资金方面多多少少存在着困难,因此和我们构不成竞争;即使有竞争,对手也肯定是中央直属企业,但对方的不变成本比太平洋要多,内耗多,效率低”。同时,因为自己开出的条件绝对是优惠的,以至于政府非选他们不可。 “和政府打交道,你必须吃透它,知道什么是能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我们已经从当年的扑朔迷离,走进了政府的深深庭院。”严介和自认已经熟谙政府的商业规则。 但是在这个资本裂变的过程中,当地政府的作用异常关键,即政府需要按时还款。如果政府无钱偿还,可以采取两种方法解决:一种由政府担保,太平洋进行融资;另一种就是由太平洋担保,政府负责融资。 严介和不认为这是玩资本游戏。“商界里的人分为3种境界:资本家、实业家和企业家。资本家为钱,实业家为公司,企业家为社会。”严介和强调自己是企业家。 严式游戏规则里,一条资金链的断裂只是断了“一棵大树的一根枝杈”而已,并不影响整个大局。据了解,截至2004年,太平洋负债率为31%,当时账面显示利润4亿多,其在中国银行南京分行、建设银行南京分行贷款不足1亿元。不过外界显然还难以理解严介和模式。 “如果有一天企业实在发展不下去了,我就去做资本家。绝对不会像唐万里和顾雏军那样,为了做企业而落得个锒铛入狱的境地。”严介和将自己和这两位曾经一样风光无限的牢狱之客划下了深深的界线。 信任危机 自从严介和跃上胡润富豪帮榜眼后,外界的质疑纷至沓来。尽管严介和放言“不怕查”,但似乎是这种狂放的态度挑战了中国的传统习俗,更多的批评与质疑言论袭向这颗“招风的大树”。 有人认为,严介和积累个人财富主要靠两手。一手是所谓打包整体收购国企。据说严目前掌控了31家国企,涉及的国有资产达到了500多个亿;另一手是通过BT方式承建大量市政工程,严巨额利润的90%来源于此。 收购大量运营不良的国企却没有带来足够的利润,那么严收购国企的真实动机是什么?难道是依此换取地方政府高利润的基建项目? 对严介和以重组国企为代价获得地方基建项目的猜测始于2003年11月太平洋入主ST纵横。当时,业内猜测严介和在重组ST纵横的同时获得了南通市一些基建项目的订单。 以收购“烂摊子”国有企业为条件,与政府交换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种观点犹如干草遇火,迅速在坊间流传。甚至当地有学者表示,这是一种“无法量化的潜规则”,“大家都不会点破”。 严介和的回应似乎有些无力。他称,收购国有企业对于太平洋建设集团来说更多的是为获得政府的认可,“做了那么多工程,也做点工业,让别人也知道你”。 尽管严介和极力否认,但还是难以抵消外界言论的威力。将政府牵涉进一场涉嫌互换利益的阴谋中,犹如踩进了深度难测的漩涡之中。 10月15日,胡润榜公布三天后,吉林省国资委公告,终止与太平洋建设集团的合作意向。 10月22日,华意压缩(000404)公告,关于华意电器总公司改制的有关问题,景德镇市政府国有资产管理机构和严介和旗下的太平洋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在两个月内一直未达成协议,近日双方经再次友好协商,决定终止双方于7月7日签订的《托管协议书》。 尽管在“成功”收购三十余家国企时,太平洋也曾有过收购流产的案例,例如汤沟酒业、南京市三建等,但都没有引起太多波澜。 而这次,因为外界对其财富的关注,严介和的收购案在成形之前就曝光在了舆论漩涡之中。“收购国企不宜打包,这样震动太大,影响也太大,会给方方面面带来压力。”严介和开始反思在吉林、江西项目上的失误。 尽管在面对外界的质疑时,严介和仍然宣称“我们进行的都是阳光下的交易”。但是一向以自己为“名牌”的严介和也开始变得低调和言语谨慎了。流言的攻击也可以转变成利益的损失,聪明过人的严介和或许开始学到另一门学问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