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财务专家评析零成本收购的得与失 有套牢的危险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02日 10:10 《英才》

  文•本刊记者 戴璐

  从严介和的言论中,可以看出他收购国企的三类机缘:一是主动出击,看中相关产业或是国企手中的资源;二是为了搞好政府关系,通过揽下这些问题国企帮助政府解决难题,由此可为日后承担市政项目做铺垫;三是当地政府无力还款,被迫接受亏损国企。

  无论是哪类情况,严介和的零成本收购似乎得到了坚持,手中31家国有企业成为集团快速壮大的卖点。

  零成本的背后藏着怎样的逐利模式?

  其中一条捷径是通过倒腾国有企业手中的资源,尤其是走地产路线发财。这本无可厚非,民间资本就是要追求回报最大化的,但是,现在很多国有企业民营化之后却出现了被变相掏空,产业荒废,员工生计无着等困局。由此一来,自然让人对民营集团横跨多个地区、多个产业的收购行为,心惊肉跳。不过,太平洋集团目前没有曝光出类似问题。

  在李献凯看来,严介和零成本收购的企业虽然大多问题重重,但是其中不乏物超所值之辈。尤其是一些单纯因负债过高而导致净资产为负的企业,实际价值未必有账面上表现出来的那么糟糕。

  所以,李献凯认为,国企出售按净资产评估作价的方法值得商榷。因为,国企在当地同银行、政府职能部门多年的人脉关系,熟练的技术工人、国企的销售网络、产品或服务的品牌知名度等。不会随着出售股权就一朝散去,而国有企业的土地资源、特殊行业的牌照等都是有增值潜力的。换句话说,如果按盈利潜力评估,这些财务困境中的国有企业未必就是负资产了。

  那么,严介和不付一毛钱的收购自然就比较容易得到他想要的东西。

  但是,李献凯指出,收购时的零成本不代表收购后的零代价。很多民营企业也在国企改制当中陷入财务黑洞。比如关联企业欠款或代垫费用,员工福利和保险欠账,甚至纳税欠账等。这些地雷随时可能在收购后引爆,让民间收购方不得不投入更大的资金量才能盘活企业。

  所以,严介和一脚迈向多元化,一脚迈向跨地域的扩张路径,表面零成本,实则不然,可能财源广进,朋友翻番,也可能面临套牢风险。

  配料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一)

  郭广昌:玩转资本的哲学

  文•小路

  从医药到地产,郭广昌举着复星的旗帜,一路高歌猛进。如今的复星系,与7家A股上市公司扯上关系,外加港股地产公司和一大堆未上市的产业,实在令人不敢小觑。尤其在

资本市场几大“系”纷纷败落之后,郭广昌依然不倒,至少证明了他的资本运作之道能够挺过寒冬。

  许多人认为,郭广昌是一个稳健谨慎的决策者,这与他大学教师的经历,尤其是哲学系的背景多少有点关联。而郭广昌的资本运作理念似乎也透着三分哲学味。

  当媒体针对复星多元化后可能带来的资金链断裂风险加以质疑时,郭广昌以“真善美”作答:“真”是企业要注重收购产业是否能创造价值,尤其是能带来多少现金流;而企业为股东、为员工、为社会创造价值,使股东有收益,员工能够养活老婆孩子,还能够为社会解决就业,就是“善”。在求真的过程里,发现价值规律,快鱼吃慢鱼,增加效率,也有“美”的意义在里面。如此有人生价值观色彩的言论,不是每个企业家都可以脱口而出的。

  实际上,早在1998年就开始上市融资的郭广昌,早已掌握了一套玩转资本的哲学。如果仅从产业投资回报来看,企业的利润很难长期保持超过100%的增长,但是把资本的力量嫁接上来,就有可能创造100%增长的现金流。秘密就在于,复星旗下有不少企业是直接上市,这意味着作为发起人,复星集团认购的投入将远低于中小流通股东,特别在前两年的A股市场市盈率偏高的情况下。所以,复星系以有限稀释股权为代价,换来了远远超过自己信贷能力的资金流入。而作为大股东,复星集团又有能力引导公司募集资金的使用,包括对外收购。

  或许正是从资本市场受益良多,复星集团多次公开表示,将尽力让旗下的好企业都争取上市。当集团快速扩张之后,郭广昌的个人财富也跟着膨胀,在这一点上,这位前大学教师展现出与众不同的态度,“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二)

  荣海:多元化自卫理论

  在西安交大计算机系做了8年老师的荣海与郭广昌有几分相似,二人在企业发展中都采取了产业多元化的战略。

  在荣海看来,中国的民营企业总是不约而同地搞多元化,有外在环境风险高的影响。至少海星的多元化发展“最初是出于一种自卫”。

  于是,海星在通过代理康柏电脑赚得第一桶金后,开始涉猎IT、饮料食品、超市连锁、生物制药、

房地产、物流甚至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行业。短短十余年,依靠一系列的收购、控股等资本手腕,海星集团的规模成倍扩大。

  荣海怎样支撑起他的多样化产业?

  据披露,近年来,海星集团在产业运作之外,还有一些专门的投资项目,以“用项目赚来的钱补齐主业暂时性的亏损,加大产业的力量” 。可以说,海星在用资本的能量给产业发展补血。上市公司海星科技作为融资平台,更充分发挥了补血功能,除了被大股东海星集团将股权抵押用来贷款之外,还为关联方提供了很多担保。

  到了2005年,荣海有可能借资本运作释放出更大的能量来。先是旗下的荣氏饮品有望在香港买壳上市的消息,而且“这里面还有海外的投资”,随后,据报道,荣海正在试图控股收购一家银行,投资巨大,在他的算盘里,壮大后的海星,需要有自己的银行和金融工具来支撑实业的发展。

  资本运作的老到淡化了当年大学教师的影子,荣海仍然喜欢手下称他为荣老师,每每谈起管理的辩证法,他都出口成章。

  面对命运与财富的巨大变化,荣海的态度“其实我是不愿意参加《福布斯》排名的,几次都让我的秘书要求他们不要上。”荣海还是上榜了,让他想通了的是,财富排名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民营企业家一种很好的肯定。

  教师出身的企业家(三)

  宋如华:圈来的核心竞争力

  1989年硕士毕业后留校任教7年的宋如华,想不到自己的余生很难再有机会踏上他生长的土地。而西海岸的阳光能否抹掉宋如华在托普产业集团的旧梦?

  还记得2002年的时候,面对各方质疑,宋如华底气十足地说,“我现在银行存款18个亿,我还有上市公司的股权,我还有那么多的园区,1万亩地100万平米房子,还不算无形资产,你算算多少钱?”这段话其实要表明即使银行弃他而去,企业照样能生存得很好。实际上当时托普许多问题已初露端倪,宋如华在事隔两年之后仍然能够逃出法网,不得不说,此君的资本功力非同一般。

  在宋如华看来,圈人、圈地、圈钱、圈市场就是托普的核心竞争力。十年磨一剑,托普的“竞争力”似乎很有成效,圈钱近10个亿,圈地1万多亩,再大张旗鼓招募5000个软件工程师,最后来个所谓的圈市场。能折腾出这么多让人大跌眼镜的事来,多少要归功于宋如华敏锐的资本悟性。

  1998年,托普借壳上市,于是A股市场多了个“托普软件”。由于重组的题材好,股价表现曾让市场非常惊讶,2000年,托普软件通过拉拢当地监管高层实现了增发,在IT概念的热浪中,募集资金9.5个亿。同年,托普旗下“炎黄在线”买壳上市,2001年,“托普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

  然而,托普的投资大多付诸东流,2004年托普软件10个项目,投资总额约5.1亿元竟无一成功,香港上市的托普科技,募集资金几近抽空,随后曝光出来的资金黑洞更触目惊心,托普软件存在几个亿未及时公告的担保,到2005年5月涉诉金额据统计已经超过17个亿。

  而这个学物理出身的高才生,曾经在最辉煌的时刻向《福布斯》谦逊。看到自己上榜后,宋如华令人吃惊地说,“《福布斯》实在太高抬我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743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