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宜飚 香港报道
近两年,政府有节奏地连续公布了一些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条例、新政策,在这样看上去越来越温暖的指向性政策下,民营企业应该如何应对这一转变?面对因为历史原因和宏观调控产生的压力,民营企业又该如何把握自己并求得发展?本报特此对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程路进行专访,以寻求答案。
《21世纪》:目前,中国面临宏观经济的供不应求向供过于求转型,民营经济应该如何对待这一变化?
程路:的确,现在已经没有什么供不应求的问题了,随着中国经济短缺化的克服,除了煤电运营等紧张情况外,几乎没有哪个行业有短缺现象。这就是民营经济和个体经济的优势,它的趋利性、商品性决定了它有强烈的竞争优势,它可以向任何产业发展,克服短缺。
民营经济的发展方向应该是适应国家提出的科学的发展观,调整产业结构和发展方向。
过去中国的GDP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我倒觉得我们不是缺速度,而是缺发展质量,就是说,过去那种由靠拼资源破坏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是难以为继,不可持续的。
《21世纪》:中国政府的新五年计划一个重要的要求是,使社会发展从单纯的经济增长向科学的经济发展模式转变,除了你上面所提的速度与质量的问题之外,民营企业在这个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程路:现在民营企业在转变发展模式方面肩负着很重要的担子。首先发展经济要做到的是“以人为本”,而民营企业承担了政府很大的就业压力,中国每年需要安置的就业有2400万人,包括800万失业人口,700万下岗工人,以及1000万的新增劳动力,但是政府能安置的大概只有800万-1000万,所以剩余的要靠民营企业来完成,目前在民营企业就业的有1.5亿人左右。
随着民营企业的力量增强,现在社会上有些人提出“穷人”“富人”(矛盾)的问题,也有人提出“均贫富”的问题,而我们认为,不应该把人们的争论引向这种讨论——中国经济已经从过去的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向从先富到后富,实现共同富裕。民营企业有着重任,一定要通过自己勤奋劳动的榜样,带动更多的人富起来,安置更多的人就业。
而且更重要的是,民营企业家在自己的企业里要建立和谐的劳动关系,做到关爱员工,实现双赢。我想说的重点就是,下一阶段的民营企业不仅仅要着眼于自身的企业壮大,而且应该更重视企业内部文化的发展,以及内部劳资关系协调问题,这是一种客观要求。
《21世纪》:有人认为,虽然今年政府公布了不少促进民营企业发展的新条例,但实际上今年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却面临较严重压力,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程路:宏观调控的确对民营企业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宏观调控肯定不是针对民营企业而来的。在宏观调控过程中,民营企业也应该总结这方面的教训,用科学的发展观调整自己的投资观和经营观。
比如说我们有些民营企业很想融资,很想上市或是股份化,而股份化上市之后,却发生了有的企业随便抽用资金或是挪用资金,无视股东的利益的问题,这些低级的错误是值得我们反醒的。
其他要考虑的是,国家的产业政策,要把自己的发展和国家的发展大趋势结合起来。煤电运营已经很紧张了,如果还要在这些行业里加大投资,扩大发展,那肯定会遭遇一些问题。国家去年开始了宏观调控,去年固定投资比较热,一度达到26%的增长,调到去年上半年,不但没有调下来,反而进一步增高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企业和地方政府投资热情过大,当然经过一年的调整,这个速度总算调整下来了,达到了25.8%,比26%低了0.2个百分点,而今年在去年的基础上继续调整,却仍增长了27%。
所以我认为民营企业应该把自己的投资观和国家的整体发展结合起来,按国家的政策进行自己的投资。
《21世纪》:你曾指出,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正出现多元化现象。中国政府也正不断开放一些过去国有的甚至是敏感的行业给民营企业,如军工,航空,能源等,你觉得下一步民营应该如何抓住这种机遇?有什么需要特别注意的地方吗?
程路:民营企业要认清自己的实际情况,从实际能力出发解决问题。比如去年,我们有航母一级的民营企业跨台了,它的教训就是到处投资,多头投资,结果力量跟不上。在资金方面,使用短期贷款来解决长期的项目,结果资金一收紧,它就垮台了。
这就提醒我们,要按照实力来发展,你不要看到别人造车你也想造车。现在我们不少企业有“造车热”。当然,民营企业造车无可厚非,因为国家没有搞好——我国比韩、日更早进行造车,却被它们远远抛在后头,没有自己的品牌的车——现在民营企业像奇瑞、力帆等自己在造车,完全是自主知识产权的,这是好事,但是不要一窝蜂的上。
《21世纪》:在刚刚由香港贸发局举行的中小企业国际论坛上,有民营企业家直指政府对待民营企业不够公平,政策优惠偏向国企,你怎么看这个问题?
程路:其实从政府和部门制订政策来讲,应该没有这个问题。但是在执行的过程中,由于过去计划经济的痕迹,以及部门利益在作怪,可能会造成这样一些问题。
当然,在石油、钢铁等传统国有企业占优势的行业中,民营企业要去竞争,肯定是会有一定的困难,我倒觉得我们民营企业要有一定耐心,发挥自己的聪明。就拿石油来说,石油是短缺的,现在中国是纯进口国,但所有资源都在国企手中,在此情况下,民营企业可以先做些拾遗补缺的工作,毕竟有些行业对民营企业来说刚开始开发起来会有一定的困难。
《21世纪》:政府以及工商联在协助民营企业“走出去”方面会有哪些进一步的新举措?
程路:我们一直在做这些工作。我们和国家商务部、发改委以及外交部都有沟通。工商联和外交部举办过两次“走出去”论坛,它们表示,驻外使馆和经济部门很愿意帮助中国的企业去海外开拓,为国内的民营经济发展服务,它们在这方面已经做了很多的工作。对于我们而言,今后会在这些方面进一步提供服务。我们已经开始了许多专题调研和专题项目的合作,并会进一步跟踪发展。
《21世纪》:你提及新农村建设的概念,对民营企业的意义何在?
程路:新农村这个问题太重要了。中国工业化的最终完成,如果不解决“三农”问题,甚至“四农”问题(三农是农村农业农民问题,四农是加上农民工),中国的工业化是完不成的。中国说自己是现代化国家还不够格,不相称,因为我们现在的城市化率不到41%,而未来至少应该是60%,从目前的四六开变为六 四开,才可能完成城市化。在这个过程中,有大量的农民需要离土离乡,或者是不离土不离乡,转变工作岗位,这就需要解决它的就业和生存问题,所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未来中国经济的重要发展阶段。
现在我们国家的经济结构很不健全,因为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占了GDP的70%,这个数字太可怕了,美国只有30%,这意味着一旦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出了问题,国民经济将会受到极大的影响。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靠拉动内需,而内需最大的拉动点就是在农村。
我们工商联正实施一个针对农村的双百万活动:使一百万的下岗职工再就业,使一百万贫苦农民脱贫致富,然后带动农村的变化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民营企业将发挥重要的作用,我们需要使农民转变职业,这就需要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民营企业需要起到引导作用,协助贫困农民走出农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