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财富·人物 > 正文
 

新财经:海航董事长陈峰 志于道游于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8日 14:17 《新财经》

  对陈峰来说,作为海航的董事长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已成为“艺”,都只是扮演角色而已;无论是“做大官”还是“做大事”,都已成为过眼浮云。修心、为社会做点事情是他最看重的事

  文/罗威

  海航集团董事长陈峰最近好事连连。9月初获得了2005首届中国最佳商业领袖奖;10月中旬又请来索罗斯为海航融资助阵;如无意外,估计今年年底,他的名衔将变成“大新华航空集团董事长”。

  陈峰做事低调,不愿太多解释和表白自己。所以,很难把其他媒体对他零散的报道完好地结合到一个人身上。例如,由于海航在资本市场上表现活跃,且第一笔大投资来自于国际资本炒家索罗斯,所以,大多数媒体认为陈峰一定是个“资本运作高手”,但他本人一直坚决否认;陈峰是国学大师南怀瑾的弟子,每天习写蝇头小楷《静夜随笔》,按常理推测,性格应该包容和蔼,但其对待下属非常严格,发火时“急风暴雨”、“雷霆万钧”。在中央电视台做“对话”栏目时,他说他只是在“扮演角色”,在“游戏人生”。

  ——陈峰其人,究竟如何?

  笔者在海口见到了陈峰。陈峰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爽朗坦率,人还未到,笑声先至。陈峰善于交谈,说起话来娓娓道来,拥有出色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而且主导意识极强。值得一提的是,跟陈峰面对面交谈的人常会注意到,陈峰在谈到关键问题时眼中突然会目光逼人,不怒自威,尔后哈哈一笑,烟消云散。

  想要“干大事”

  陈峰在八九岁时就立志要干“大事儿”。由于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所以,陈峰儿时的志向是“当将军”。陈峰的父亲为人忠厚、脾气宽容,话不多,他给了陈峰一个建议:“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陈峰说,这句话成为他一生的思想准则,尽管他对“做大事”的理解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地变化。而陈峰当医生的母亲是一个脾气倔强、极其要强的人,在陈峰还是小学生的时候,她会在周日的早晨把子女三人叫到面前站好,让他们依次回答“长大以后想干什么”这个问题。陈峰自己也承认,伴着年龄的增长,他对父亲的景仰不断增加,但他更多地继承了母亲的性格要素——热情,待人豪爽,极其要强,但是脾气急,对自己和他人的要求都非常严格。

  陈峰1953年生于北京,小学毕业后赶上“文化大革命”,在家待了两年,15岁到四川民航的军队序列(当时民航是空军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兵。那时,陈峰的自律性已经超出了大部分的同龄人:整整六年,他利用早操结束到早饭开始的半小时时间,读完了《中国哲学史》、《中国古代思想》、《欧洲哲学史》、《中国历史》等著作;再利用每天晚上的时间,系统地学习初、高中课程,即使是周日也从未停歇过。21岁,陈峰回到北京,在民航总局援外司当援外助理员。回到北京的陈峰每周到北京图书馆借四本书阅读,包括马恩原著,民航知识、企业管理等。“实际上,那时我对未来想干什么并不明确。”陈峰说,“我只是对知识有一种强烈的渴求,觉得迟早有一天能用上,我得准备着。”“民航学校的图书馆和北京图书馆,我都非常熟悉,以至于哪本书在什么位置都一清二楚。”1977年,改革开放还没开始之前,24岁的陈峰开始到夜校学习英语。

  陈峰的努力终于迎来了际遇。五年后,中国与德国签署了一个技术合作协议,民航系统有十一个名额可以公费到西德的汉莎航空运输管理学院学习。通过了几轮的考试筛选,在几万人中,陈峰成为了这十一分之一,而另外的十个人,全部是外语专业毕业的。陈峰对自己的毅力非常满意,他说:“我要么不做,想好要做,必定一日不断。”

  第一件“大事”

  从德国回来后,陈峰先后当过民航统计处的代处长、空中交通管制局计划处处长,外事处处长。但是陈峰并没有平步青云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相反,他觉得郁闷和压抑。陈峰说:“那时我遵循着父亲那句话: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我对官、对利看得都很淡,我只想做事,成就一番事业!可是我总是找不到这个舞台,再加上不懂人情世故,常常挨批评。当时的感觉真是‘壮志未酬’!”

  就在这个时候,陈峰的第一次人生转折开始了——空中交通管制局撤销了,局里的人开始自谋生路。在人生第一个十字路口面前,陈峰受当时的青年改革派影响(或者说,他就是其中一员),选择到王岐山(现北京市市长)所领导的中国农业信托投资公司(以下简称“中农信”)工作,脱离了民航业。

  中农信有一个负责世界银行农村项目贷款的办公室,陈峰出任办公室主任。当时,中国农村改革处于“包产到户”阶段,由中农信设计了中国农村第二步改革方案:“大公司、小农户、大市场”,把农村合作化用市场方式运作。中农信设了8个农村改革试验区,陈峰负责管理试验区,并争取世界银行的贷款。陈峰说:“我们在河北省成立了一个公司,引进美国种鸡,让1000个农户养鸡,每户饲养1万只,中农信为他们到农村信用社进行贷款担保。我们给农户提供饲养技术、防疫、建造鸡舍,56天后,鸡长成两斤半的大鸡,公司再收回来统一加工,运到京津沪地区去卖。这样,一只鸡能净赚1块钱,1户养1万只鸡,56天就能培养出一个万元户。我们的目的是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由国家信托担保,生产不同种类的农产品,再由大公司统一加工销售,这样就把农户带到了大市场的链条中来。”中农信的这个项目得到了世界银行的高度认同,世界银行评价说:“这个改革可以与日本的明治维新、法国的工业革命相比。它会很快推动中国农村的现代化进程。”世界银行给了中农信3亿美元的支持。由此,陈峰参与了他的第一次大手笔资金运作。

  尽管这次改革实验因历史原因而流产,但是这段经历给了陈峰一个大视野:其一,他开始了解了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中国的农村状况;其二,他有了大企业运作方式的知识和经验。

  组建海航,说服量子基金

  1989年中农信并入国家计委,原中农信主要领导调离。是去是留?此时的陈峰又再一次面临抉择。1990年,海南在建省后遭遇第一次经济泡沫破灭后非常萧条,极度缺钱。刘剑峰时任海南省省长,感觉应该引进一批人才振兴海南。他听说了中农信的事情,于是从中农信“挖”来几员大将,其中包括王刚(曾任中农信副总裁、海南中兴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等职)当省长金融助理;陈峰当省长航空助理。

  为解决海南岛内日益紧张的交通运输瓶颈问题,刘剑峰找陈峰谈话,要他组建海南省航空公司。陈峰对刘剑峰“抱怨”说:“我是丐帮帮主啊,又没人,又没钱,哪能搞航空公司?”刘剑峰则笑言:“你不是善于搞改革吗?你可以改革啊。”——实际上,如果没有中国的资本市场改革,建立了股票市场,陈峰的“改革”还不知要推迟多久。1992年,陈峰抓住股份制试点改革的机会,发行法人股和个人股共2.5亿元人民币,拥有了第一笔资金。陈峰以此2.5亿元为信用担保,又向银行贷款6亿元,以融资租赁的方式引进两架波音737,然后以2架波音737为担保,再向美引进两架飞机。1993年5月2日,海航开始正式运营了。

  但这些资金还远远不够。当时有人对陈峰说,你可以到美国发股票啊。正得益于中国资本市场的陈峰对此非常感兴趣。陈峰说:“当时我们年轻,头脑也简单,我和副董事长王健夹着皮包就去了。”1994年,陈峰和王健来到华尔街,开始四处游说。陈峰的英语不错,他发现美国人愿意听故事,而这,正是他特别擅长的。于是陈峰开始搞推介会,讲海航发展的故事,但他在华尔街最初的日子一无所获,没人对他的故事感兴趣,直至索罗斯量子基金负责投资的经理听到他的故事。

  陈峰的故事是这样开头的:“Ladies and gentlemen,I want to tell you a story of an airline company. How can I grow up my company with just one million dollars……(女士们先生们,我想给你们讲一个故事,我想告诉你们我是如何用一百万美元把这个航空公司发展起来的……)”量子基金这位投资经理对海航的传奇很感兴趣,决定投资海航。可是这位投资经理问陈峰:“你们公司的地点在哪里?” 陈峰说:“我找地图一看,坏了,地图上连个名字都没有,我想这怎么办呢?我灵机一动,说你看见越南没有,就是打得你美国落花流水那个越南?你知道你们为什么输吗?因为历来都是穿鞋的打不过光脚的。它边上那个岛就是我们的。”大家哄堂大笑。

  光凭故事肯定是吸引不了量子基金的。实际上,陈峰十进华尔街,回答了数百个专业问题,聘请了美国最大的会计师事务所、美国最大的律师事务所和华尔街专门做航空企业上市的评估公司SH&E。这三个顶尖的公司让索罗斯的量子基金拿出2500万美金投资海航——当时国家批准引进外资才三个多月。

  要让海航脱胎换骨

  陈峰自己把海航的发展总结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2年开始筹备,第二阶段是筹集外资股,第三阶段是增发,第四阶段是兼并,成为中国第四大航空集团。

  陈峰说:“未来5~7年,我们的目标是创造中华民族的世界级品牌。这有三个标志,一是机队规模,我们逐渐接近;二是旅客认同,现在国内已比较认同;第三是中华民族的世界级品牌,这就要进行一系列脱胎换骨。目前我们正在组建中国新华航空集团,这是中国航空界一次重大的私募,为我们未来机队规模达到200架奠定了基础。”

  陈峰认为,报表上的数据不能说明真正的问题。陈峰说:“实际上,航空公司的利润很薄,挣钱就挣在成本控制上。比如说,一架飞机一天是10万块钱成本,飞10个小时,一小时是1万块。飞12个小时,1小时就是8000块;飞16小时,1小时就是6000块。海航的1架飞机利用率在国内高出行业平均水平2个小时。如何做到这一点呢?海航的运行管理体系是‘大运行’系统,飞机全部是整体循环,而这种结构在中国民航只有我们一家。中国民航实行分公司制度,化整为零了,利用效率很低。第二,海航的控制系统是全世界最先进的,领先中国其他航空公司3~5年。飞机遇到雷雨,延误了半个小时,后一段过站本来用1个小时,但是这套系统可使它用30分钟过完,整个公司处于高效运行。而‘安全、正点、服务’是航空公司运行品质的重要评价指标。”

  陈峰并不担心来自三大航空公司垄断和竞争的威胁。“有人说,三大航空公司可以收购海航,我说这完全不可能。第一,他们没有这么好的胃口和能力。我个头太大。第二,目前我们的管理模式、管理制度比较先进。第三,我们的企业文化具有极强的凝聚力。在市场份额上,我们现在每年以2%~3%的速度缩短与三大集团的距离。”

  志于道,游于艺

  《论语·述而篇》载,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意思是说,一个人应该立志于修为世间的“大道”,对于用以谋生的技能或工作要能够跳离出来,然后游刃有余。

  《海航员工守则》当中有一段话或许可以诠释这句话:“海航是我们这些人的舞台。我们中有人是主角,有人是配角,有人是第二场的主角。我们今天能在这个舞台上演这出戏,我们大家就应该珍惜这个舞台……大家要有这点雄心,为社会做点事。人到社会来,为人一世,应该有点社会功德。为社会为他人做点事,给你的妻子和你的子孙做点事,为自己做点事,在回首往事的时候,不留下遗憾。”

  从上个世纪末开始,海航便大力进驻中西部地区,先是在2000年8月重组长安航空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7月,由海航及其控股的长安航空共同出资重组山西航空公司,2004年8月又在新疆成立分公司。目前,长安航空已经组建了中国最大的支线机队。实际上,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尽管“西部大开发”给这些地区很多优惠政策,但是在航空政策上反倒相对苛刻。比如,西部地区修建了很多机场,却没有飞机。为什呢?因为支线飞机的进口,审批难,关税比干线还要高17%。所以,海航进驻中西部地区后,效益并不理想。对此,陈峰说:“海航宁愿损失一点利益,也要支持西部开发,要兼顾天下之大利,真正为落后地区做点事。另外从长期看,一定会给海航带来效益。”

  2004年7月起,海航出资500万元支持全国防盲指导组发起的“青藏高原光明行”活动,海航的赞助,可以使全国防盲指导组从2004~2013年的十年间,指派眼科专家对西藏失明的白内障患者无偿进行复明手术。

  对陈峰来说,立志于“大道”并不是一蹴而就。在陈峰四十二三岁的时候,海航已经初具规模,处于高速成长和扩张期。这个时候,快速扩张带来的资金问题、经营问题和管理问题一起向陈峰逼来。陈峰的危机感和焦虑感远远超过了成就感。尤其是管理问题,他发现,光靠物质手段、仅用刚性的管理制度是解决不了“人心所向”这个问题的。于是,他开始与中国传统文化结下渊源。他发现,人生的“大道”,如何“做人、做事”都已蕴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为此,他特意拜见国学大师南怀瑾并成为他的弟子。

  “志于道,游于艺”,可能是总结陈峰目前状态的最准确的表述。对陈峰来说,作为海航的董事长所要做的一切事情,都已成为“艺”,都只是扮演角色而已。但是,前提是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例如,当陈峰知道笔者要对他进行采访和拍照,他特地身着深色西装,打了领带。笔者问他:“你对属下要求严格,发火时‘雷霆万钧’,你是真的动怒还是说只是‘扮演角色’?”陈峰回答:“最早的时候是真生气,因为我脾气急。现在早就不是了。《大学》中有句话叫‘知止而后定’,在别人眼中很严重、危难的事情已经不能影响我的心态,在‘心止’和‘心定’上,我能达到的境界可能会超出一般人的想象。所以,你说我是真生气还是假生气?我的各种行为,都只是一种方法而已。”

  陈峰对中国国学的修习以及自身的修为可以从《精进人生》这本书中窥见一斑。这本书是根据他对海航干部培训的讲话整理成的。若现在问陈峰对“不求做大官,只求做大事”如何理解,他会哈哈一笑,说对于他自己而言,无论是“做大官”还是“做大事”,都已成为过眼浮云。修心、为社会做点事情是他最看重的事。

  他人眼中的陈峰

  陈峰善辩,他的闲言碎语是形式上的不自觉。然而层层叠叠的矛盾冲突就在这不自觉中峰回路转,润物无声。48岁的陈峰已是发质稀疏两鬓斑白,他岁月里程表的计程怕是已经完全超载。人前,你永远可以看到一个大合大开的他谈笑风生,气韵生动。人后,想象他的休养生息,身心的煎熬迎刃而解无数尘世间的难题。

  ——《财经时报》

  带着微笑和城府,出现在央视舞台的陈峰,一开场就低调地把自己定位于一个三流导演,职责是给别人搭建舞台。而且,他谦逊地告诫听众不要只看成功者的光环,否则“成功者的故事,你永远也学不会”。搭台说不无道理,光环说固然语重心长,但一不留神,还是从“弟兄们”等江湖言语中露出些许“侃爷”相。

  ——《中国经营报》

  他对我们非常严格,在他面前我会紧张。但是海航是中国航空公司中最有活力的,这是我来海航最重要的原因。我觉得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他,海航将会怎样?

  ——一位在职海航员工

  我们培训口与董事长的接触是非常密切的,我对他非常了解。海航的创业过程艰辛、曲折,而现在外界看到的是董事长总是用很轻松的、很诙谐的口吻把这些事情一笔带过。我知道,很多事情不是像他所讲的那么轻松、顺利。所以,我觉得他是真的达到了一种境界。为什么很多人愿意执著地追随他,我想首要的原因是他对事业的执著追求。

  每批新员工入职,董事长要做一两个小时的培训;每年对全体干部进行一个轮次的培训,并要分别解决不同的问题;对所有重组企业,董事长会对全体员工、中层干部和领导分别培训;现在海航的中层干部大约一千人,分月、分季度、分年要递交

学习心得,董事长都要亲自批阅。我今年一连十二个周末没有休息过,干什么呢?就是陪着董事长进行培训。这么大一个海航,别的工作不说,单说企业文化培训这一块,董事长十几年如一日地坚持这样做,我觉得用“艰苦卓绝”来形容一点不为过。他就是一个要不断提升自己智慧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他还得断续吃苦。

  ——海航集团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 秦传松

  他是一位值得追随的,有血有肉的一个兄长。我跟他在一起十五年了,远的和近的我都看过,都体会过。他确确实实是一个比较有社会责任感的、有发展眼光、有能力的企业家。我觉得现在一些媒体有点偏激:没有作品时,大家脑袋都是一片空白;当有一个作品出现时,好像谁都比这个作品的作者更高明。我觉得这是一种不公平。

  ——海航集团董事 陈文理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6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