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殊的路该怎么走?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8月12日 11:53 中国经济时报
80年代末,席殊第一个将练习写字变成产业,一句“要练字,找席殊”曾流传甚广。
1994年,一句“把中国最好的老师请到您家里”的广告语使席殊迅速将中小学音像教育产业做大。
1996年,席殊建立了中国首家民营图书连锁书店。一年后,席殊图书俱乐部开始运营。但发展势头强劲的席殊书
业却在3周岁之际,遇到了最大也最难过的坎儿:资金不足。公司总裁席殊表示,他准备出让30%的股份来渡过难关。
内忧外患席殊能实现自己的战略吗
于1996年7月26日成立的席殊书屋已满3岁,它目前主要是经营连锁店和图书俱乐部。公司现有连锁店21家
,其中直营店9家、加盟店9家、特约会员店3家。俱乐部会员为6.7万多人。但席殊认为,与原计划相比,实际情况却显
得不如人意。
1994年在酝酿介入书业时,席殊企业设定了两个战略目标:第一是导入连锁经营机制,3-5年内建立规模在5
00家以上遍布全国主要大、中城市的席殊书屋,形成新华书店之外的大型零售网络。第二是弥补连锁店之不足,以连锁店为
依托,建成国际一流的图书俱乐部。提供导读、邮购、直销等服务,整合与锁定大量分散的读者。
1996年开始,席殊计划在今后3年内投资2000万元。然而,近两年席殊书业用于扩大规模的资金显然不足,
目前只有900万元到位。其中400万元建了8家自营店,400万元建了个图书俱乐部,结果800万元只搭了个架子。
目前,能为席殊书业“供血”的习字产业和中小学音像教育产业已迅速萎缩,而席殊书业又尚不具备“造血”功能。
由于资金缺乏,书业规模上不去,成本也不下来,因此,配送中心、物流信息等资源无法做到最高效的利用。席殊认
为,图书俱乐部只有形成规模效应才能正常运转,在资金不足的情况下,要想扩大规模,虽然条件尚不成熟,但只能提前一步
实施全国连锁加盟计划。
席殊原打算在北京、上海、广州、西安、武汉建立枢纽店,形成全国东、南、西、北、中5个重点格局,建立以较完
善的席殊书业连锁网,辐射周边城市,再吸收加盟店,现在只能提前吸收。一旦物流、信息流、人员、品牌管理不能及时到位
就会引发危机。
资金不到位,俱乐部图书不能做,电脑开发原本拟投资125万元,现在只投入20多万元,许多方面不得不依靠手
工操作。专家导读系统的开展、社会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与媒体的合作都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约。德国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去年
在国内投资了1500万元广告费,而席殊书业只投了80多万元。
资金不足使得席殊书业难以把握机会。席殊说,青岛、武汉等地有经营自营店的良机,只要注入少许资金便可启动。
无奈,钱袋吃紧,只得放弃。
目前,国内图书俱乐部竞争尚不激烈,席殊书业的扩张还没有来自较多的同行压力。然而,图书俱乐部和连锁店都是
当今发达国家占据市场主流的现代零售模式,在国外已相当成熟。
1997年,德国贝塔斯曼图书俱乐部登陆上海,经过短短两年的时间,会员已超过10万人。该俱乐部创办40余
年来,在全球18个国家拥有会员2500多万。占据全球无店铺图书销售市场的60%以上。
目前,虽只允许它在上海一地经营,但今后国内市场一旦放开,其资金、实力、经验将使中国这块还没来得及成长的
民族产业毫无抵抗之力。到那时,它们将占据国内这块几近空白的市场,国内同业也将无立锥之地。
面对以上种种,席殊急欲摆脱困境。
席殊的路究竟该怎么走
早在1997年,800万元资金就已注入,到1998年资金不足问题开始暴露。没钱了,席殊便想到了去银行贷
款与融资。
他曾与几家银行谈过可否以“席殊”品牌为抵押进行贷款,但银行几无例外地回答,除不动产实物抵押贷款,其他一
律不予考虑。而席殊书业从习字业开始,并无多少资产抵押。
席殊认为,现在国内银行远未商业化,而对民营企业贷款,银行方面带着惜贷情结和政策原因无法给席殊贷款。几经
考虑,席殊决定转向诚寻合作方或投资方,甚至不惜以转让控股权为条件。
有意者果然不少,据介绍,科利华曾想合并席殊产业,但因各自运作模式有别而搁浅。还有一家公司派专家到席殊书
屋进行考察,出价2000万元欲购并席殊书业,双方因为对品牌无形资产价值认识上相差太大也没有合作成功。
此外,还有大大小小的不少公司先后与席殊谈过参股、资本组合等事宜,但都没有成功。业内人士称,这也充分暴露
了中国目前缺乏职业投资公司和职业投资人的现状。在国内,许多投资公司找不到好的投资项目,同时又有许多好项目找不到
好的投资合作方。
席殊十分重视自己3年来在国内连锁书业从无到有的这块品牌,尚处于摸索阶段的席殊书业对于合作伙伴的选择十分
谨慎。来自全国各地的投资方,因为对书业不甚了解,尤其对全国性连锁店、图书俱乐部知之更少。多数投资者只重眼前的赢
利而忽略其他的发展趋势及品牌的影响,不作长线投资考虑。
席殊坦言,作为公司总裁,自己本身缺乏一种金融经营的意识。企业发展一直到1998年基本无借贷,主要是靠自
身飞速滚动发展,跟银行并无多少联系,在资本信用方面建树不够。另一方面,早在书业发展初期,就有不少公司有投资意向
,但当时因为并无资金压力,因此对资金问题也未引起足够重视。席殊眼看着巨人华软、科利华教育软件的壮大,但当时,席
殊对教育软件行业并不太熟悉,也缺乏这方面的技术和人才,所以未及时进入,在判断上有些短视。
两步走的战略能否成功
尽管在资金方面遇到了困难,席殊仍坚持原定的战略计划,采取两步走的方式,首先让俱乐部和连锁店两翼互动占领
地盘,再发展网上书店,加强连锁网络和图书俱乐部网络的发展,形成完善的图书零售网络系统。
自1994年开始,席殊先后4次赴美,两次赴欧考察,而后根据中国书业现状制定了全新的席殊书业模式——图书
俱乐部+连锁书店。他分析,中国人口众多,按欧美国家图书俱乐部占零售总额8%-12%的比例计算,图书俱乐部销售应
达30-60亿元,而目前我国还不到1亿元,大有潜力可挖。
席殊当初设想,图书俱乐部和连锁店互动发展,即图书俱乐部在连锁店内开设会员书店,而形成固定消费者群体;连
锁书店为俱乐部发展会员,并提供无地域差别的地区服务和会员延伸服务。然而,在中国图书市场,出版发行利润过高,零售
利润偏低。造成独立书店,尤其是正规民营书店举步艰难,存货能力不足,图书品种的持续供应和调配系统也没有形成,更谈
不上对读者售前、售后的一系列服务。
近日,席殊书业将采取实质性行动加快推进其连锁经营,推出特许加盟店、特约会员店、联营店3种发展模式。实行
低成本扩张,规模化经营的策略。
目前已有700多家书店表示了加盟意向,席殊决定优中选优,今年将有50家符合各方面要求、经过严格培训的加
盟店开业。据悉,加盟者可获得的最大好处是既可自己当老板,又可减少创业风险,总部有切实可行的退货制度,盟友可降低
库存风险,加快资金有效周转。
而总部经营和输出品牌、经营管理技术,可促进席殊品牌的渗透力,地方连锁店也可以反哺、营养、强化、扩散品牌
影响力。经过两年的准备,席殊书业集团与加拿大多伦多全球最大的中文网上书店“龙源网上书店”联手于今年下半年开通了
中国最大的网上书店龙源席殊网上图书俱乐部。
有消息说,在美国,近几个月出版业的股票价格上扬的只有屈指可数的5种,其中网上书店就占3种。
在中国内地,网上书店自推出以来的销售状况一直处于尴尬的境地。席殊认为,除了内地因特网用户少,购书习惯以
及支付方式限制了网上购书。最重要的原因是“网上书店”做得不好,因为“网上书店”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书店,而只是书目
上网,无法真正吸引读者。
席殊图书俱乐部的甘肃会员周云认为,俱乐部提供的图书品种比较丰富,会员十分乐意从俱乐部购书,但购书还需到
邮局填单汇款,并且汇款后至少一个月才能收到书,很不方便。
业内人士分析,欧美国家的读者俱乐部,是建立在公众需求量大,邮政网络先进,邮购业发达的基础上。在这些方面
,我国的读者俱乐部基础条件与之相差较大。
图书俱乐部就像一个系统工程,其中管理的地位和作用都非常重要。拿读者管理来说,如果没有先进的计算机网络管
理系统,俱乐部很难作出迅速反应。如果管理仅停留在手工操作的水平上,那么俱乐部服务的快捷方便就成了一句空话,有自
毁长城的危险。在国内,读书俱乐部代表了一种发展趋势,但要形成气候,可能还有很长一段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