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园林承载中国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3:38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王海珍

  《财经时报》:你具体有什么样的造园理念?可否谈一些你幼时的园林记忆?

  叶放:造园时,有两个对我特别重要的思路。第一个就是要以现代理念造园。无论元素符号,还是语言手段,都融入我对现代文化的解读。艺术是呈现文化的生命体,随时代变化而发展。第二个思路是,将艺术回归生活。琴棋书画作为古代文人的生活状态,已经传承了千百年,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推出门外。

  记得童年时家里办堂会,可能是才子佳人戏不让我们小孩子看,晚饭后就安排我去睡觉了。当演出开始,丝竹声传过来,我就频频借口上厕所,因为可以经过窗口远远看见舞台一角。婉转的声音、迷朦的灯光,那份记忆非常美妙。因此,当昆曲、评弹出现在南石皮记的雅集后,参与过的中外人士不计其数,这文化体验的魅力让每个人都很陶醉和留恋。

  《财经时报》:在你的园林里举办这些雅集,是不是为了表达你对传统文人生活的向往?

  叶放:更确切地说,是为了让艺术回归生活。操琴、听曲、吟诗以及品茗、读书,这些雅集活动强调居家时的艺术体验。传统文人的生活曾经充满了哲学精神,文化思想被附着到生活的每个情节,他们把生活中的事物变成一种审美、一种理念的积淀,文化不只是被仰视和珍藏的专属。而今天的生活变得异常务实和物质化,与文化的距离变得遥远。

  现在我们要强调生活的品质、价值和信仰,并不是要讲大道理,而是让艺术生活化、生活艺术化。我们也常参加艺术活动,但那都停留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和大剧院、音乐厅等殿堂里,和你的生活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财经时报》:能否谈谈园林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保护作用?你造园时是否已经考虑到雅集所需要的场所问题?

  叶放:确实,我造园时就有这样的构想。水榭、平台和可靠坐的曲廊等,就是为现在的艺文活动而设计的。因为庭园本就是中国文化的承载空间和传递媒介。

  其实,古琴是文人间交流的一种语言方式,并不适合大型的舞台演奏,在城市生活中,庭园是操弄它的最佳场所了。而昆曲则更是,《牡丹亭》、《西厢记》等等,不需要什么道具,一个眼神、一个手势就可以借景山水花木。雅集是古琴、昆曲、评弹等艺术世代传承的传统方式。

  《财经时报》:像古人那样听戏,做寿筵,这样的活动,是否有“玩文化”的嫌疑?

  叶放:不能这么说。局外人看见我们做的寿筵,首先的想法是,我们在拍电影,而且是古装戏。再仔细看看,又不像。当你发现自己在电影般的情境中生活着,自然会充分感受到,其实我们的礼仪是多么快乐。

  我们借助程式化的礼仪,还可以保存传统,比如传统建筑、传统音乐、传统服装和传统手艺等,并借助这种与传统的亲密接触,唤起对文化的记忆,让你在快乐的过程中感受到文化的影响力。文化不能太媚俗,也不是太清高,让深刻的东西变得亲和才是高明,让风雅走进我们的生活,这才是最重要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