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2050:浮游北京上空的建筑梦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2日 13:35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石彤

  马岩松和他的MAD建筑事务所,由于“玛丽莲·梦露”大厦的成功设计,赢得了国际声誉,也引发了国人对空间艺术的兴趣和关注。近期,马岩松展出了三件有关北京的建筑作品,其面向未来的设计风格,引发我们对于2050年北京城市新面貌的沉思和想象

  上周,在位于朝阳区三里屯的意大利使馆文化处大厅里,马岩松拿着他的建筑模型,为我们展示了他关于未来建筑的构想,这是他为2050北京的量身之作,吸引了很多建筑师及与会者的关注。

  这也是马岩松为即将在意大利威尼斯举行的作品展的一次预演。在投影屏幕上,我们可以看到他对2050年北京城市面貌的畅想。

  一个疯狂的设计师

  马岩松被认为是中国建筑师中履历和运气“俱佳”的一位。除了出身名校耶鲁,他还在世界顶尖建筑大师扎哈手下工作过。今年夏天在加拿大通过激烈竞标,赢得加国第七大城市密西沙加市“玛丽莲·梦露”大厦的设计项目。

  他出生在北京,对胡同有一种天然的喜爱,他说他未来的设计风格将会对胡同进行观念改造。“未来胡同”这个疯狂的念头自然让人充满期待。

  他说话直率、随和,此前传闻他穿着拖鞋在咖啡馆做设计,看来并不虚妄。当然在正式场合,他和合伙人一律衣着得体、修饰适当,传达着一种职业的特质。

  马岩松介绍他的合伙人包括日本人早野洋介和中国姑娘党群。早野洋介一袭深色西装,腼腆低调却又目光敏锐。党群则如亲切的邻家女孩,话不多,姿态自然。如此年轻的团队承载了这么多的期待,难免让人感到惊讶。

  对“未来胡同”的思考

  此次展出的建筑作品,一共三件:“未来胡同”、“CBD上空的浮游之岛”和“天安门人民公园”。当灯光关掉,作品投影在大屏幕上展示的时候,三位合伙人扭头专注地看着自己的作品,并由马岩松以一种轻松平淡的口吻讲解。

  “未来胡同”的概念,马岩松说主要来自他对现在胡同的批判。作为一个北京长大的人,他也许太知道,那些对游客最有意义的胡同,实际上是居住者的梦魇。

  在马岩松看来,未来的胡同不仅要与城市文化和周边环境和谐,更要从文化保护和居民两个角度同时慎重考量。他在设计中,有意把胡同的建筑保留,道路修整成先进的路面,现代建筑适当地点缀其间。而未来的高科技自行车则穿行在路上,缓解主要道路的交通压力。

  “CBD上空的浮游之岛”这个作品,与马岩松在曼哈顿的世贸重建方案一脉相承,后者当时虽未中标但是获得赞誉,被认为出奇大胆而概念新颖。

  他似乎刻意消除建筑的几何化,以不明边界来消融被破坏的时空。

  在眼前这个以国贸3期工程和央视新大厦等林立高楼为背景、抗拒CBD高度概念的作品中,显然充斥着卢卡斯般的想象力。后者号称商业电影之父,营造了星球大战梦幻般的真实和传奇。

  马岩松告诉记者,中国没有一部像样的科幻电影,我们需要想象力。我们可以从这个霸道的浮游之岛上,看到飞来飞去的小船,那显然就是传说中的飞船。马岩松坚信,届时空中交通和高速地铁,会取代地面交通的主要地位。

  第三件作品选择的主体,是人们所熟悉的天安门广场,他认为,随着未来广场政治功能的弱化,可以在其上种植植物,修建小径,形成公园。他称之为新的“景山”。按照他的设计,国家大剧院的“水中巨蛋”将被掩映在绿树中,法国设计师的得意之作将被埋没,取消了它曾经的显赫,突出了内部的空间。

  他还平静地向记者讲述了他对北京开放空间的看法,他认为北京的开放空间并不少,比如绿地和花园,却无法真正进入和穿越,不能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

  中国建筑师的崛起

  马岩松说他不喜欢西方建筑的张扬风格,他还是很愿意把自己那些貌似不羁的想象力建筑,用东方传统的不事张扬约束起来。

  这种有选择的继承传统,显然与缺乏视野的坚持截然不同。他认为,所谓传统,应该是指创造力的传统。他强调创造力,强调我们的继承,应该基于对中国古人创造力的继承,而非因循。

  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古代有人想飞,就从楼上粘上翅膀跳,结果摔死了。他说,这说明我们的民族从来都不缺乏想象力和对创新的渴望。他的眼光果然非常独到,很多人只愿意相信

神话中的精卫填海,而不愿意尊敬一个粘上翅膀的人。马岩松显然试图粘上一双实用的翅膀。他说他喜欢冒险,这当然是指在空间艺术中冒险。

  如今马岩松总把自己的名字和MAD联系在一起,因为那是一个他创立的团队。团队与合作,对他来说并不陌生。在伦敦的时候,他在

伊拉克后裔、世界顶级建筑大师扎哈手下,学会了最先进的操作方法。

  扎哈也是一个长期不被承认但是仍然坚持信念的人,她坚持了几十年,不知从哪天开始,她的设计价格突然蹿升到天价。这对马岩松不能没有影响,在扎哈手下和别的顶级建筑师手下工作,令他始终看到国际建筑设计行业的全景,并拥有环境、城市、人文全系列的视野。

  启示与隐喻

  “玛丽莲·梦露”大厦,这个名字是当地媒体起的,马岩松说他十分喜欢,他认为梦露是北美文化的代表,建筑和她联系在一起是恰当的。

  一直以来,都有一种说法,欧洲的建筑在美国中标的比例比较高,就是因为欧洲人恰恰更能看见美国文化的特征。这一点,马岩松也做到了。

  “玛丽莲·梦露”大厦这座还没盖好就被抢购一空的56层公寓,在有300人预交新楼款的前提下,被

开发商决定克隆一个,马岩松表示不同意。而住在哪一层,成为买家竞争的对象。在马岩松看来,人们怎么理解他的作品都行,他设计的出发点只是平面的堆积和螺旋上升,其中的玄妙他不愿意多解释。

  中国建筑师在国际社会的崛起,也引发了国人对空间艺术的兴趣和关注。这些都不是坏事,问题在于,城市的发展是个系统工程,马岩松的观念,无疑会促使人们对此进一步反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