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生活 > 正文
 

中西方文化的中转站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3日 20:20 财经时报

  谈到香港的文化定位,就会引起一些人(特别是香港以外的文化人)的疑问:香港有文化吗?香港不是“文化沙漠”吗?香港文化除了吃喝玩乐、声色犬马,还有什么值得骄人的?香港的精英文化、学术成就,能跟北京比吗?能跟台北比吗?能跟上海比吗?香港自称国际都市,在文化艺术的展现上,能跟纽约比吗?能跟巴黎比吗?能跟伦敦比吗?甚至能跟东京比吗?这一连串的疑问,其实是充满了贬意的质疑,基本观点就是香港没有“自身”的文化。除了经济贸易、声色犬马,没有可以超过其他大城市的“文化优点”。

  这种贬斥观点形成,有其历史原因,与英国殖民政策及中国人爱国义愤有关,说来话长,这里且不细论。

  但是,有一点值得在此提出,就是香港文化的定位,从来不从自身本位出发,总是“外人说了算”:英国人当然是充满了殖民优越眼光,中国的

文化人也多少戴上二手的殖民色彩有色眼镜看香港。久而久之,香港本地人也自嘲“文化沙漠”,小老百姓更是理所当然地“声色犬马”起来。当全世界的人都说香港没文化、不可能有文化、不配有文化时,香港人还能说什么?不过,当我们换一个角度来看香港,仔细思考香港文化应当如何定位时,就会发现:香港的文化有不同层次的发展,高低都有,华洋皆备,不仅是简单的“经济生活的感官反应”而已。

  从长远的历史发展来看,香港在中西文化接触碰撞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中国人的文化意识。就算我们不从宏观的历史视野来看,只说近百年的具体史实,就不知有多少文化精英人物曾在香港落脚,或过境、或流亡、或定居。

  过去讨论香港文化,只把这些人当作“过境人物”,这些人也自认为“过境”,与香港文化无关。然而,真的无关吗?别忘了,“文化过境”是与机场转机过境不同的。

  假如我们把文化的发展粗略分成“固定”(本乡本土)与“流动”(穿梭来往)两种形态,则香港显然有着深厚的流动型文化。一方面影响了香港本地的文化发展,如鲁迅、胡适、许地山、陈寅恪、张爱玲等人来到香港,并不是来观光旅游的。不管是来批判还是来建设,都对香港的文化发展有所贡献。

  另一方面,所有流动过境的文化人士,都带着他们对香港的印象,成为一种文化参照,影响了更广泛的中国文化发展。特别是抗战爆发之后,一拨一拨的文化、艺术、影剧人士汇集香港,怎么可能只与香港这片土地有关,而与文化无关?

  且举20世纪的纽约作为对照,文化艺术大有发展,是有目共睹的。但纽约的居民有一半是外国人,剩下的一半,还有50%是来自外地的。也就是说,“流动性”是纽约文化的重要资源,抚育了纽约本地的文化,不断能够更新创造。(李尘晖)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