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雪枫
熟悉唱片的爱乐者都知道,当DG唱片公司10年前推出所谓的“原版大师黑胶”(又称“大禾花”)系列唱片时,本已陷入低迷的唱片市场确实一时为之振作。许多立体声早期的模拟录音经过数字重制之后,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数码味,而将“老烧友”们一直难以忘怀的“黑胶”味在CD音响系统上给予部分地重现。记得当时最受欢迎的几张唱片包括卡洛斯·克
莱伯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伯姆的莫扎特第36-41交响曲、阿巴多与阿格丽希在DG的第一张协奏曲录音等,这些唱片甫一上市即供不应求,它们要么是版本难求,要么就是比起正价版来价格更便宜、音响效果更好(这指的是在普通系统重放,如果在很高级的系统上,重制过的声音会显得比较假,还是正价版的效果更能经受得住考验)。举个简单例子:小克莱伯指挥的贝多芬第五和第七交响曲,两张正价版每张都刚过30分钟,因演绎精彩而常年畅销,但也令买者时时肉疼。现在“原版大师”将其合为一张,售价仅为原来的三分之一,声音效果还有极大改善,至少在套机里表现得非常“发烧”,被许多人拿来“试音”用,据说这张唱片卖出了上百万张。
后来这套系列连续四五年都在出,曲目范围越来越宽泛,甚至连名不见经传的作曲家贝尔瓦尔德以及指挥家富特文格勒的交响曲都出来了。但是,越出越多的“原版大师”慢慢让人感觉不太对劲了,本来它当初问世的宗旨是将模拟录音时代的大师作品黑胶唱片重制,带有反数码、反CD的倾向。可出着出着就出到数码录音时代了,另外有些唱片内容明显不具备大师的水准,不仅曲目生僻,演奏者从名气到水平似乎都难以服人。我印象中,进入新世纪以后,“原版大师”就无疾而终了,而许多唱片店里积压的存货也长期无人问津。
好像是从2004年开始,DG开始发行一种环保包装的套装系列,也就是烧友们常说的“小纸袋”。包装盒设计以黄绿色调为主,封面画的是演奏者的钢笔素描,让人感觉很考究很亲切。我最初对这个系列发生兴趣是因为它所选择的演奏家都是“真正的大师”,而且第一批面世的“大师”几乎都是我绝对心仪的人物,比如钢琴家阿斯肯纳斯、小提琴家施奈德汉、羽管键琴家基尔科帕特里克、指挥家罗斯鲍德、管风琴家瓦尔哈以及歌唱家西莫涅和阿拉蕾。当然,更重要的是,唱片曲目大多都是第一次以CD的形式发行,有一些甚至从未以LP(黑胶密纹)的形式出版过。这些唱片的录音也并非全为单声道录音,虽然封面上比较常见的副标题大多是“1950s”字样,也有的是某人“在DG的全部录音”,如果是后者,活到了六七十年代,就会有立体声录音出现。当然了,像最近刚刚上市的雅诺薇茨、班布丽、施特莱希等歌唱家的录音就大多是立体声,听起来就感觉是多赚了几笔。
我是发自内心地喜欢上了这个系列的唱片,认为每一种都物超所值,就算是我已经收集了很多版本的富特文格勒,在这个系列的两种里也以从未正式发行过的内容为主,至少在我的收藏里少有重复。不过这个系列到底叫什么名字,却是在我已经拥有十几种之后才无意中发现的。在唱片封面的最下方,用接近底色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浅色字写的是“ORIGINAL MASTERS”,就是已经销声匿迹四五年的“原版大师”。这次重现从形式到内容已经完全不同于以往了,这一次是真正的“原版”,真正的“大师”,只是没有特别强调在音响效果上做过什么“重整”。“原版大师”以本来面目示人,更便宜的价格显示出对该产品文献资料价值的重视,特别是有许多专辑还附送一张大师与采访者交谈的录音,这一张CD是免费的。
根据我的统计,这个珍贵的“原版大师”系列已经出版了35种,平均每种有5-8张唱片。如果让我推荐其中的几种,我只能说我最喜欢的是舍尔欣指挥的海顿交响曲、莱因斯多夫指挥的莫扎特、班布丽在DG的早期录音、雅诺薇茨的金嗓子以及瓦尔奈唱的瓦格纳。而最有文献资料价值的当属马科维奇的9张、弗里恰伊的9张、阿斯肯纳斯的7张、罗斯鲍德的5张、西莫涅和阿莱蕾夫妇的7张、基尔科帕特里克的8张。
我忘记说翁德里希了吗?他的8张我已经通过不同的版本渠道凑集了7张,难道我还要为了这“珍贵”的一张,去买下整个专辑吗?但是我确实还说过,我不想错过翁德里希的任何一个录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