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仁民的海上LOFT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9日 18:15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刘巍

  在水岸构筑自家的世外桃源,面朝湖海、春暖花开。画家朱仁民在莲花岛的生活,已越来越让世人艳羡。“想不到我花费2000多万元打造的岛主生活,将不复存在。”眼下朱仁民正面临艰难的抉择。因为根据当地开发商的“填海”计划,他苦心经营的海岛将被陆地覆盖。那样,他远离尘嚣的生活就会被另一种生活所取代。  

  被称为“新中国岛主第一人”的朱仁民眼下正面临一个难题:他花费10年时间,投入2300万元打造出的“大地艺术品”——莲花岛,将不再是海岛。因为目前,开发商正在海岛附近填海建造经济开发区。在规划图上,如果填海完成,距离舟山本岛800米的莲花岛将不再独立海天,只能作为内陆延伸向大海的一角,被填海新建的陆地所覆盖。

  “海岛乌托邦”

  “我已经58岁了,真不知道我的海岛‘乌托邦梦’还能延续多久。”朱仁民日前在接受《财经时报》采访时,忍不住发出一连串叹息声。

  他说他之所以费尽心血,修海堤、筑广场、立起罗汉群,把这原本荒芜的小岛打造成让国外媒体都惊叹的大地艺术品,就是因为自己一直坚信:目前的中国文化人不缺智慧,不缺金钱,他们缺少的是一种天下意识和奉献精神。

  他认为禅宗和艺术是永远不可剥离的孪生兄弟,世界上所有永恒的艺术品和禅宗一样,永远是民众免费共享的精神食粮。

  而现实却让人无奈。尽管他确信生态和文脉是这世界上一切作品和建筑物的先决条件;尽管他企望在这一小岛上高扬起心中的理想大旗。可他为对抗商业对文人生存状态的侵蚀而建立起的“海岛乌托邦”,依然无法逃脱被商业包围的命运。

  终圆“岛主”梦

  莲花岛原名菜花山,本是浙江舟山莲花洋中一座小小孤岛。1996年,朱仁民共付了9万元,取得了海岛40年的使用权。改其名为莲花岛,自号“莲花洋人”。

  能够成为“新中国岛主第一人”,朱仁民说是多舛的命运使然。1948年,他出生在浙江海宁,4岁起开始在美术大师、外公潘天寿身边习画,7岁时因为父亲曾在国民党政府做过财政工作,一家人被迫迁往舟山沈家门,从此与海岛结缘。

  磨难使人坚强。14岁时,他报考中国美院附中,考取了华东地区第一名,却因“出身不好”落榜。他再次回到岛上,先后当过渔民、铁匠、救生员、教师、美术干部,30多年间,他的行踪遍布这片东海之滨。

  命运一再弄人。1980年底,他在创作一幅300米×3米的巨幅水墨画《大道·海天篇》时,从高架上摔下来,造成腰椎损伤,无法站立行走。“当1980年代的全国水墨运动轰轰烈烈展开时,他却只能躺在普陀山上破败的隐修庵中静养——每天靠母亲的两个学生轮流送饭。”

  在隐修庵前,每天,他都习惯性地注视着远处那座孤独的小岛。“这座小岛十分奇特,当视线模糊,神驰天外,倏然间,海天间轮廓清晰,那座小岛就如一座惟妙惟肖的东方女神,平静地躺在普陀山与沈家门之间的海面上……”朱仁民说,病瘫期间,他曾万念俱灰,无数次在寻找一种合适的死法。最后他发现:这座小岛,竟是他人生感悟和艺术才华最理想的载体。于是决定,在有生之年,一定要在这座封闭的悬水岛上实施自己的“乌托邦”构想。

  1984年,朱仁民发现自己竟然能够站起来了。他光着脚,扔掉手里的拐杖,眼中噙着泪,对着普陀山跪拜,又对着大海叩首。为了尽早筹集资金,拥有心中的小岛,下山后,他迫不及待地开始辗转于海内外讲学、办展览,并开创了在中国尚未兴起的景观建筑设计行业。这个新事业至今仍是他巨额海岛维护费用的重要经济来源。

  用了十多年时间,1996年,朱仁民终于如愿弄到了莲花岛,实现了自己的海岛梦想。

  把海岛变成艺术品

  “海岛和内陆岛不一样,这是一个别样的世界,要开发起来,交通、通讯、水、电、海堤,每一样都要自己建设,而做这些事的投资要比岛本身贵上几十上百倍。”朱仁民说,目前国内像他这样投资2300万元来开发海岛的,还真没有别人。

  他说等岛租到手后,力图将几十年间创作的《大道·海天篇》和设计其他景观建筑的理念融入到这件艺术品中:他要让小岛成为一个雕塑公园,再建一个艺术馆,一个国际艺术家工作室——那是一个可以为国内外贫困而又有才华的艺术家提供免费食宿的场所。

  在既不能破坏莲花岛特殊的外形,也不能损伤一丝一毫的天际线的硬性要求下,朱仁民自有妙招:滩石、青瓦、山墙,因地取材,一条陡坡山道从两座山坡中穿过,三幢小屋因势而立,黄铜罗汉雕塑嵌入侧立的墙面,青铜罗汉雕塑则顺势融入山体。所有这些建筑和雕塑,与岛上的其他草木一样,沿着小岛原始的天际线,向着大海。

  朱仁民说他共雕塑了500多尊罗汉,常在岛上矗立的有306尊。这些罗汉活灵活现,无一重复,是他十多年来的心血结晶。雕刻罗汉所用的花岗岩源于福建,为了降低成本,朱仁民干脆在采石场边建了一个雕塑厂,在那雕好后再运回来。“每一尊罗汉都有一吨重,运上岛仅运费就要十几万元。”

  朱仁民说,罗汉的底座得预先挖好孔,然后在礁石上浇筑钢筋,用吊车把罗汉一个个放上去,再用水泥浇牢。为把这些罗汉运上小岛,他先后6次修海堤。为把巨石运向高处,他甚至用上了埃及先民造金字塔时的滚木法。

  岛上的露天自然纪念馆“慧锷广场”气势恢弘,这是为纪念1200年前第一位点燃普陀山观音道场香火的日僧慧锷而建,广场中轴线上,慧锷铜像端坐于水泥塑成的巨型礁石上意喻船头,百尊观音组成的佛塔在旁形似桅杆,广场后的慧锷事迹展览馆为船舱,以满地卵石拼铺成的莲花图案象征传说中“铁莲花挡道,船不能行”的景象,整个广场讲述了日僧慧锷东渡请观音回国受阻,在普陀山留下“不肯去观音院”的故事。

  整整十年,朱仁民日以继夜,从构思、设计、夯泥、凿石,到吊运、安装、排管、拉线,无不亲历亲为。工程收工那天,在海岛入口处,他郑重地在黑色花岗石上刻上“永久免费观光”六个大字。

  海上“LOFT”

  莲花岛——这件大地艺术作品,见证了艺术家朱仁民寻找当代失落的艺术精神所作出的努力,同时也和他一起面临着新的艰难抉择。

  “首批艺术家因为各种原因,来了又走,不断更替的新人也是如此。”朱仁民说,虽然自己并不常住岛上,却一直践行着他圣西门式的‘乌托邦’:自从去年在新华网上公开寻找处于困境中的艺术家以来,他就一直在资助来这里寻求帮助的艺术家,还把他们接到岛上去进行艺术创作,有人说他把小岛变成了一个海上“LOFT”。

  “海岛不仅成了我摆放艺术品、探讨艺术与自然关系的试验场,也给了我新的寄托和艺术灵感。”朱仁民说,意大利艺术评论家玛丽娜·比契、美国著名艺术评论家威林伯格、意大利《欧华时报》常务副社长章震等都曾著文赞扬他是中国当代的“米开朗基罗”。“他们认为我的可贵之处在于自投资、自设计、自制作,而且又都是免费开放,这不仅国内少有,就是国外也鲜见。”

  就在中外媒体纷纷赞扬之际,问题也接踵而至。“岛上的罗汉雕塑群屡遭黑手。”朱仁民说,有的雕塑被人削去手指脚趾,有的被卸下胳膊,还有的被搬掉脑袋。因为自己有言在先:“永久免费参观”,没人能阻止游人上岛参观。“这个小岛就像一个无底洞,加上另外两个公益艺术机构,每年光维护和看管费用,我就要投入三十多万元。”

  现在海岛面临的被陆地所覆盖的处境更让朱仁民心烦。“现在岛上水电都被切断了,那些长堤上的雕塑也将无处可放,海岛原来离岸800米,现在就剩20来米宽那么窄一个排水沟,我的岛还能叫做岛吗?”

  除继续与有关单位协调外,朱仁民还在写作一本书,他说要在书中记录下有关自己和这海岛的点点滴滴。

  他说,“我主要是想让世人知道,在当前中国经济飞速发展时,还有我这种文人,仍在用行动努力证明这样一个事实: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即使在当前混乱的商业社会里,其绵延千年的精神红线,也是从来不曾断过的。”(10306)

  一种崭新的生活方式

  “作为一种财富的象征”,70年前,道威·麦克唐纳就在《财富》杂志的创刊号上预测,“私人拥有的岛屿,甚至会取代游艇在今日的地位。”

  不过,对于今天的许多岛主来说,拥有一座私人岛屿,更是他们远离尘嚣的一种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身份和财富的象征。

  中国的岛主热兴起于几年前,浙江省出台岛屿利用管理的细则,于是“买”岛之风堪称汹涌,虽然中间又一度被叫停,但今年开始又有所升温。今年5月,在苏州,太湖景区内的小岛租用权被拍卖到近2亿元。

  据统计,中国有6000多座面积超过500平方米的岛屿,还有1万多个面积在500平方米以下的岛屿。这些岛屿中94%至今未被开发。

  购买中国无居民海岛实用信息表

  适用政策:主要是国家海洋局、民政部、总参谋部联合颁布,2003年7月1日起施行的《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各地方政府制定的相关配套政策。

  租赁费用:莲花岛:1万元/亩其他岛屿:十几万至上亿元,主要根据岛屿周围环境、资源环境等各方面的综合条件进行评估后再定价。

  租赁期限:莲花岛:40年其他岛屿:按照《无居民海岛保护与利用管理规定》,无居民海岛属国家所有,个人或单位法人只能申请使用权,最高年限不得超过50年。

  养护费用:莲花岛:10年,2300万元其他岛屿:含水、电、通讯、交通、建筑等费用,主要由岛屿自身现有条件及所处周围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决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