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臻欣/文
离职微软、加盟Google。
微软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可能做梦也没有想到,在他眼里这样一个普普通通的决定竟然会在外界掀起如此的惊涛骇浪:任何一个最小细节或只言片语都被迅速放大并赋予各种猜
测和定义,或褒或贬,针锋相对,其间夹杂着当事各方不厌其烦的表述和澄清。论争先是围绕“微软帝国根基的动摇”或“微软核心技术泄密”等宏大主题展开,此后不久居然又峰回路转,上升到双方对质诉讼阶段,令局外人未免有些心惊肉跳。跳个槽能跳出这样一场非典型事件,或许也只有微软全球副总裁这样处于风口浪尖的重量级人物做得到。
风暴尚未平息,李开复却又出书了。
作为一个新闻从业者,说实话现在我最希望看到的倒是诸如《我与微软:不得不说的故事》等惊曝内幕、刷新视听之作。但李开复先生这本名为《做最好的自己》的书却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成功学作品。当然在非典型事件中宣扬自己的典型成功之道,也未尝不算是一种“事件营销”。而在本书中,也确实能够找到李开复对于这场非典型事件的评论:
“一次简单的工作变换,因为被诉讼,在新闻界被炒得火热。网上的谣传、批评、推崇、揣测、惊讶不断。现在,身处于官司诉讼的暴风眼,我只能说:一切事实在下一年都会公之于世。我做的事,没有违背这本书里的原则,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那么被李开复信受奉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些原则呢?
《做最好的自己》一书的核心,是李开复所归纳设计的“成功同心圆”模型图,圆的内核是价值观,围绕价值观的是6种态度形成的圆环,即积极、自省、胸怀、同理心、自信和勇气,圆的最外环则是这6种态度对应的6种行为:努力学习、有效执行、合作沟通、人际交流、发现兴趣和追求理想。书中写道:“真正的成功人士,他们成功的关键在于具备了某些最为根本、最有价值的素质或品格,他们获得成功的内因几乎都可以用一个‘成功同心圆’来解释。”本书的随后章节,则是对价值观和6种态度、6种行为的分别演绎,包含着普遍原则、作者的体会、分析以及相关案例和资料。全书结构可谓简洁明了。
这本书的最大特点在于知识的系统性和言语的概括性,这或许与李开复的理工背景不无关系。除了一些使人一目了然的模型图的运用之外,书中不乏“选择成功的7种智慧、获取自信的6个步骤、关于兴趣的5种建议”等概括性语句,其后的段落再对其详加阐述,每个章节后面都有“本章要义”总结。综观全书,感觉作者正在编制一个借以输出“成功”结果的计算机程序,没有冗述,阅读起来相当轻松。对于微软全球副总裁而言,编制这样一个特殊的“程序”显然也不是什么太困难的事。
成功学的书我此前也看过不少,印象比较深的有拿破仑·希尔和安东尼·鲁宾斯的作品,前者对成功学普遍原理的概括和分析非常全面,后者则偏重于传授潜意识、神经语言学等一些实践性较强的知识,但看后总体感觉是“知易行难”。事实上成功学发展至今,各大门派的著作可谓汗牛充栋,但万变不离其宗,说来说去本质上的道理还是那一些。同样的,读者期待在这本书找到一些前所未有的职场秘诀或独门功夫,显然也是不现实的。书中阐述的大抵上还是那些我们所习以为常的、简简单单的朴实道理,但这本书确实有其独到之处:
首先是作者不凡的经历形成很强的说服力。李开复的奋斗历程本身就是一部成功传奇。而且书中处处穿插着作者海外求学以及职业生涯中的点滴体会,其中不难读出诸如东西方文化交融、微软企业文化的熏陶等深层意味,比起以往的成功学著作来,离我们距离更近、更亲切,也更有现实意义。
其次是这本书的针对性。李开复近几年来致力于为中国学生特别是即将走向社会的学生以及刚刚置身于职场的年轻人解答困惑、指点成功之道,包括创立“开复学生网”、撰写4封“给中国学生的信”以及不下50次的相关主题演讲,这对于一个惜时如金的全球副总裁而言确实难能可贵。这本书也主要是针对上述人群,书中摘引了许多李开复与年轻学子之间交流互动的内容,其中不乏积极的指点、引导和激励,并融合了作者的亲身经历和体会娓娓道来,没有了一些同类书籍中的说教意味,却多了一丝“润物细无声”的感觉。不久前曾有一本熊丙奇写的《大学有问题》,引得教育界四座皆惊,我认为这本《做最好的自己》在某些方面可资为前书的解决方案。
李开复在这本书中依旧显露出颇为浓厚的“微软情结”,无论是他所引用的照片,还是他在字里行间对于微软成功事业的由衷赞叹,让人不由感慨一种企业文化确实能对一个人影响如斯。假如没有那个非典型事件,这本书或许会成为微软赠予中国新进员工的一本典型教材。但在书的后记中,李开复终究写道:
“我必须听从我心中的声音,我的心告诉我:Google和中国,这才是追随我心的选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