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小资最爱 > 正文
 

上海旧书市场:淘书乐趣大打折扣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1日 07:13 第一财经日报

  淘旧书一直是让无数读书人神往的一件事,但目前在上海,旧书业却因为资源枯竭、读书人口减少、盗版书和特价书横行等因素而举步维艰,这些都与不景气的读书、出版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

  本报记者 罗敏 发自上海 本报摄影记者 任玉明

  上海久负盛名的新文化服务社九华堂书斋,坐落于瑞金二路410弄的深巷中。穿过吵闹的街道和长长的居民住宅区,拐过一道弯,“新文化服务社”的牌子才跃然眼前。走进店内,约150平方米的开间和满目的图书,才突然让人惊觉,这也许是上海最大的一家国营旧书店。

  开业16年,新文化服务社以公道的价格和周到的服务,树起了自己在上海旧书业的名气。即便如此,旧书业普遍面临的成本、货源等因素的限制,同样使它举步维艰。这家开在深巷中的旧书店尚能维持,而更多的旧书店,巷子不深,飘出的书香却不再能吸引人。主管新文化服务社的上海图书公司,目前下属有5家旧书店。经理殷小定说,在旧书业兴旺的上世纪50年代,图书公司拥有十余家旧书店,门面都在120平方米以上,其中淮海路门市部有200多平方米,福州路门市部有1000多平方米。

  新文化服务社收银台后的墙壁上挂了一块牌子,逐条列出上海图书公司下属旧书门店所在地。一张薄薄的白纸,遮去了其中两家已关闭的门店。“现在,我们的旧书店越来越少了。”新文化服务社的营业员指着这块牌子对记者说。

  旧书市场,曾经是文人雅集寻觅“知己”之处。民国至今的读书人,更是津津乐道于在旧书市里寻觅到的“惊喜”,用笔墨留下了许多淘书故事。然而,一度是读书人天堂的旧书市,无论在卖书人或买书人眼里,如今都暗藏隐忧。

  旧书资源严重不足

  “淘书最大的乐趣,是‘发现’的乐趣。带着问题、带着求证的动机到旧书店翻翻书,或许能激发出更多问题,或者能发现答案。已有的知识与书中知识之间会摩擦出智慧的火花。”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中国旧书业百年》一书作者徐雁自称也是个“淘书迷”,“淘旧书的乐趣旁人很难体会。”徐雁说,在写作《中国旧书业百年》一书的过程中,他几乎走遍了全国旧书店,感到目前旧书业最大的问题是“资源严重不足,甚至到了枯竭的程度”。旧书量的减少,也使不少淘书人失去了很多“发现”的乐趣。

  民国时期的旧书市场,旧书数量多、品质好,至今仍是许多读书人津津乐道的话题。徐雁认为这主要是由两个原因造成的,一是清末留存的线装书数量很大,其次,“文化价值观震荡。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很多人认为作为旧文化载体的线装书不再有价值。受到新文化熏陶的人把书拿出来处理,认为线装书仍有价值的人就得到了选择的机会。”正是通过这一价值观的分化,旧书资源在民国时期重新整合。

  在价值观相对稳定后,中国人普遍具有的收藏习惯,限制了流向市场的旧书量。徐雁举例说,在国外,很多人买进某本书看完后,会趁书还畅销的时候卖出,这种情况对中国人来说“几乎不可能”。“10年前,由于经济条件、住房条件的限制,新书从买进到流出的周期基本在半年到一年之间。现在的图书基本上一到两年后才会流入旧书市场,货源就变得更少了。”殷小定分析说。

  在徐雁看来,新书市场是与旧书市场相辅相成的。“图书花花绿绿、披金戴银,似乎很漂亮,却造成了旧书市场的泡沫化。我们怀念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八九十年代的书,其实是对现在的图书的反叛,认为现在的图书华而不实。”在采访中,不少旧书店店主也对记者抱怨新书粗制滥造,使得旧书市场的品质无法提高。

  货源的限制,使旧书行业产生了与其他行业不同的心态,很多旧书店的店主并不希望自己的店里“人气太旺”。“开业一年多,顾客的数量始终没有很大变化,买卖量也不会很大。这是一个平衡的量。”古月书店位于国权后路23号,复旦大学周边幽静的一隅,来往顾客稀疏,通常店里只有一两个人在挑书。但店主胡愚担心的并不是顾客少,“真的门庭若市也不行。每天从家庭、工厂等地方淘汰的旧书量是有限的,生意太好,图书进货就会跟不上。”

  “网上开设旧书店后,很多旧书被网络分流了。”古月书店是一家从网络“起家”的书店,胡愚自认为“没有网络就可能没有古月书店,有网络才有底气开古月”。在“孔夫子旧书网”开展业务近两年后,胡愚才选择复旦大学周边开设了古月书店,目前书店二分之一的业务仍来自于网上,通过网络,古月书店的旧书远销新加坡、中国台湾、香港等地。

  截至2005年12月20日,“孔夫子旧书网”拥有1249家旧书店,图书存有量多达149.6万册。胡愚说,这一数量非常大,目前上海书城的图书存有量也仅为20万册左右。“文庙旧书市场不如以前兴旺,也与货源有关。”胡愚说,古月书店这样的民营旧书店和网络书店近几年兴起后,势必会对文庙旧书市场产生冲击,导致其货源减少。

  作为文庙旧书市场的老摊主,自号“得月楼书斋主”的吴光明惋惜文庙的状况大不如前。他向记者出示了一张文庙管理处的公告:“对凡购买2006年第一季度长摊位的旧书经营者送一个交易日作答谢回报。”对此,他的解读是“情况不好了,所以要用这种手段留住摊位”。

  文庙管理处副处长胡育清也向记者承认,文庙的总体情况“确实比以前差一点”。他说,现在每个交易日的人流量在三四千人,而以往人数最多时可达七八千人。“消费者的数目与摊位数成正比。公告的内容,一是为了庆祝文庙旧书市场建立20周年,其次是为了不让摊位萎缩。20年的品牌不易,要把文庙旧书市场继续做下去。”但他也很无奈地表示,目前只能走一步看一步。

  特价书、盗版书与暴利的夹击

  在文庙设摊的老摊主中,很多是文史爱好者,当年住房狭小,迫不得已挑出一些书出售,后来转入旧书行业。如今的文庙旧书市场,他们的身影已经显得越来越孤单。12月18日,记者在文庙大成殿广场大略一数,在广场中央某一排的23个摊位中,约有6到7家大量出售品相很新的“旧书”。记者随手拿起一本巴金的《随想录》一翻,封面太过鲜亮的蓝色和页面深浅不一的灰色,都显出它与作家出版社最近出版的《随想录》在色泽和质地上有点不一样。一位在文庙出售过期杂志的摊主叹息着说:“这里是盗版者的乐园。”

  记者就文庙旧书市场出现大量新书一事询问了文庙管理处副处长胡育清。他对记者说,12月18日他不在现场,对这一情况“不很清楚”。同时,他解释说,文庙旧书市所定义的旧书是指出版一年以上的图书,成批出售的新书,很可能是从旁边的“文庙书刊批发市场”流过来的滞销书。

  尽管学者徐雁认为,新书滞销变成特价书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很多旧书从业者仍在特价书面前如临大敌。“对我们冲击最大的就是特价书和盗版书。”新文化服务社一名70多岁的老店员告诉记者。

  “旧书本来以价格便宜取胜。特价书出现后,旧书就显得不那么便宜了。”古月书店所在的复旦大学区,约有庆余书店、开明书社等三四家特价书店,校内还不定期举行书展,书展中百分之七八十是特价书。处在特价书的“包围”中,胡愚对特价书的影响感同身受:“特价书把买书人的心态磨坏了。”

  接受记者采访时,胡愚正在网上订购书籍,其中不乏一些质量不错的特价书。他说,像《我们仨》这样的书,他能拿到2折甚至1.8折、1.9折,因此古月也适当地挑选一些品质好的特价书出售。

  “旧书的营业额不高,去掉房租等成本后,一定要有比较高的利润空间,旧书店才能生存下去。”胡愚说,他遇到过毕业了也想开旧书店的同学,他奉劝他们去开特价书店,“特价书店门槛低,风险小,卖不掉可以退掉。卖旧书风险大,卖不掉只能进回收站。”“生存不难,但发展很难。”胡愚说,古月书店目前拥有1万多册的存书量,可能是上海最大的民营旧书店,但他每个月的利润仅六七千元。而徐雁在经过三年多的调查后也发现,“旧书店的赢利空间不大,总体来说比较边缘化,处境很艰难。”

  位于福州路424号的上海图书城四楼,云集了近20家旧书摊,不少是从文庙摔打滚爬出来的“行家”。但这里门庭冷落,终日少见顾客。5号书摊的荀道勇对记者说,这里的状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上海旧书市场萧条的现状:“读书人无法承受真正有价值的旧书的价格。爱书的人没钱,有钱的人不太会投资旧书,一般投资艺术品市场。”

  线装书市场风景独好

  与普通旧书市场不景气相反,近两年,线装书价格在拍卖市场节节攀升。今年10月底在上海举行的首届古旧书会,拍卖成交量为100万元,而汇集全国50多家古旧书店的传统古旧书交易额仅为10万元。“近几年,古籍善本升值很快。康熙版的书,原来只要二三百元,目前已升值到几千元。几乎一年就会翻一番。”殷小定以上海图书公司下属的几个单位为例说,以出售线装书和字画为主的博古斋每年的销售额为2000万元上下,其中400万到500万元为字画收入,处于赢利状态。三家上海旧书店和上海图书城四楼的旧书市场,一年的营业额在50万元上下,去掉成本后,“仅要求不亏”。新文化服务社二楼的“九华堂书斋”专门出售线装书和老期刊等,也是靠出售这些书“养”着一楼的普通旧书。

  “奇货可居”,曾经是古玩、邮票等的专利。如今,旧书继之而起,成为又一种“待价而沽”的“奇货”。殷小定认为,随着众多图书进入拍卖领域,民间收藏力量崛起,人们不再轻易出售旧书,也会让旧书市场货源进一步枯竭。

  旧书的划分以1911年为界限。民国以前的古旧书通常称为“线装书”,1911年~1949年之间的民国版本称为“旧平装书”。荀道勇直言不讳地说,古旧书业中的线装书和珍贵旧平装书是一个容易产生暴利的行业,只要悟性好,能抓住一两次机会,或许有可能“一夜致富”。因此,旧书店的很多生意都是在圈内人之间倒来倒去,看中的是书的市场潜力,“真正需要书的读者不多”。

  古旧书店,曾经因为留下众多文人的身影而变得特别诱人。在这些故事中,不乏旧书店为文人的研究提供灵感、帮助的事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陈子善在从事张爱玲研究时,曾因在旧书店“淘”来的《传奇》初版本、《不了情》、《太太万岁》、《倾城之恋》影剧说明书而丰富了第一手资料。如今,高昂的价格已经使旧书逐渐远离需要它的人。

  资料链接

  旧书的定价

  古月书店的胡愚对记者说,旧书价格的参考体系是新书,按新书价给书定价。如果一本书不太常见,按照它内容的好坏、参考价值的高低,以假定这本书出版新书来定价格。如果它是一本很好的书,定价可能会高出新书价50%。一般的书,对于读者来说并非必需的,价格约为新书价的六七折。

  如果是很常见的书,定价一般不贵,是新书的3到4折。

  上海图书公司殷小定说,书店会根据印书量定收购价格,当然随着间隔时间的长短做出调整。一般来说,第一次发行量在1万、2万册的,收入价格在1折半到2折,卖出价格是4折到5折。其中利润比较高,是由于旧书店承担风险。成套的新古籍,如果印数在5000到10000册,收入的价格一般是4折到5折,以8折卖出。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平装书和民国时期的书,价格都会超过原价,视品质而定。


中国首选,价值之选!欢迎订阅第一财经日报!
订阅电话:
010—58685866(北京)
021—52132511(上海)
020—34254460(广州)
0755—82416077(深圳)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