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晚报3月23日讯近日,“华荣”自选商店又开始向桂林立盛贸易有限公司下订单。至此,因不满“华荣”提出的进场费标准,从去年9月开始停止向“华荣”供货的10多家供货商(均为品牌代理商),已基本恢复了对“华荣”的供货。
一场由进场费引发的矛盾,看似已趋平静,但平静的背后,供货商与零售商仍然有解不开的“心结”。进场费该不该收、该如何收、收多少才算合理?像国内很多城市一样,进
场费已成为桂林供货商与零售商的一个利益争夺点。在这场“争夺”中,可以看到的是,在桂林商业格局大环境改变的背景下,供货商和零售商的心态也在悄然变化。
数十品牌停止向“华荣”供货
去年8月,桂林不少供货商收到了“华荣”的一纸通知,被告知,“华荣”新店开张,供货商们必须交纳赞助费,费用按照上月销售额的一定比例提取。
这一通知引起了供货商的不满。一些供货商认为,“华荣”收取的进场费名目越来越多,且费用提高,他们难以理解,也难以承受。根据“惯例”,供货商代理的品牌进入“华荣”时,必须交纳新品入店费。不仅“华荣”,“桂怡”、“好又多”等连锁超市也收取这笔费用。此外还有排面费、店庆费等。但这些费用的多少因品牌市场影响力的大小有所不同,按照供货商的说法,“是可以谈的”。至于新店开张赞助费,不少供货商也愿意交,但以前是本着自愿原则,交不交、交多少,可以根据供货商的能力而定。
因此,当“华荣”把新店赞助费作为进场费的一项固定进账时,供货商心里就不舒服了。供货商希望与“华荣”“谈判”,可在他们看来,“华荣”态度坚决。这一态度惹恼了供货商。从去年9月,在叠彩区工商联百货食品同业商会的组织下,10多家供货商联合起来,停止向“华荣”供货。
虽然他们只占“华荣”几百家供货商很小的一部分,但其代理的“绿箭”、“雀巢”、“徐福记”、“雅客”、“喜之郎”、“珍奇味”、“心相印”、“清风”、“洁宝”、“华力”等数十个高知名度的品牌,却对消费者有较大的吸引力。
“华荣”只好另辟进货途径,比如从广州进货。从广州拿货,虽然价格不比本地高,但货物通常不能退,且需按时交纳货款,给资金周转带来一定压力,“华荣”为此头疼不已。而对于供货商来说,失去了“华荣”40多家分店的销售网络,心情也不轻松。
“地位”之争是关键
既然停止供货对双方都没好处,那么供货商与零售商的“冷战”为何持续数月?保证各自利润当然是重要原因。
“华荣”总经理姜山表示,“华荣”虽然挣钱,但要实现扩张,仅靠自身实力不够。他说,新店开张,生意做大,是互惠互利的事,供货商应该予以支持。但供货商认为,“华荣”新店开张要收赞助费,成了供货商帮“华荣”开新店,“华荣”做的是无本买卖,而供货商的利润率降低,他们难以接受。再说,各品牌的知名度、销售量不同,各供货商对“华荣”的贡献率不同,“华荣”规定他们按照同样的比例交新店赞助费,这不合理。
当然,除了表面上的“利润”之争外,供货商和零售商真正关心的,实际上还是双方在这场矛盾中所处的“地位”。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前,中国商业处于“品牌少、店面多”时期,商业渠道的选择面较广,供货商地位强势。但随着品牌的增多、商品的丰富,以及国际连锁超市和本土超市的发展壮大,供货商与超市之间的地位发生了变化,超市开始有了“说话权”。2000年以后,供货商(包括厂家和品牌代理商)与超市的矛盾开始显现。
此前,阿明、正林、洽洽等占全国炒货市场八成份额的10家炒货企业,就因不满国际连锁超市“家乐福”对进场费的收取方式,一度停止向其供货。桂林的进场费之争,不过是这一矛盾的缩影。
“不光是现在交多少钱的问题。”“桂怡”总经理赵辉明表示,供货商最担心的还是超市收取进场费的方式形成一种商业“习惯”。据了解,一些国际连锁超市的进场费要求更“苛刻”,包括新品入店费、堆头费、促销管理费、胸卡费、开业赞助费、DM费、排面费、端架费等等。
“这些国际连锁超市对市场的垄断性更强,到时候,供货商就更说不上话了。”叠彩区工商联百货食品同业商会会员也表示,“华荣”在规定新店赞助费时“以我为主”的态度,令他们大失所望。
因此,争取“说话权”,维护各自在双方商业往来中的平衡甚至优势地位,可以说是“华荣”进场费之争的深层原因。
走出争论需要“游戏规则”
考虑到实际利益,去年11月16日,姜山还是与叠彩区工商联百货食品同业商会签定了合同。在这一合同中,供货商与超市均有所让步:合同约定供货商应对“华荣”新店开张表示支持,但不同供货商交纳的新店赞助费有所区别,交纳比例普遍比“华荣”之前的规定有所降低。之后,10多家供货商开始陆续恢复向“华荣”供货。
但双方的争论并未平息。姜山认为,“商业格局正在改变,供货商的观念却依然陈旧。”他说,厂家通常会给予代理商一定“通道费”,作为其代理品牌进入销售渠道的费用,但供货商把这笔费用列入自己的利润当中,“桂林供货商对营销手段还比较模糊。”“供货商应多向厂家争取政策。”
对此,不少供货商不以为然。立盛贸易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友彬告诉记者,虽然目前不少厂家已意识到二级市场的重要性,给予中小城市代理商的销售“政策”正在增多,但争取“政策”是有原则的。而且,桂林市场较小,争取的“政策”通常也是有限的。同时,他认为,进场费可以收,但不能超过供货商的承受能力。
另一方面,姜山表示,收取进场费是对市场的一种调整。“目前‘华荣’有几百家供货商,其实有几十家就够了。”他认为,收取进场费是考察供货商的实力,是对供货商的“洗牌”。一些大品牌、实力较强的供货商赞成“洗牌”一说,但表示,正因为如此,“华荣”更应区别对待,扶持大供货商,而不应单方做出决定,采取“高压政策”规定费用。
事实上,无论在实际交锋中供货商和零售商谁占上风,从本质而言,双方只有相互扶持、利益共享才能做大做强。“风波已经平息,希望大家今后以诚相待。”陈友彬表示。
除此之外,要走出进场费之争,最根本的还是需要一个明晰的标准,需要一定的“游戏规则”使双方地位更为公平合理。这也正是近来国内一些专家呼吁相关商业立法的原因所在。
作者:罗雁
(来源:桂林晚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