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届职工科技周上,浙江工人精英要秀绝活
-本报驻宁波记者 王蕊
沃海波操作法,金吴质检法,剑文油枪,吴晶水针……这些看不懂的字眼,都是宁波市对职工技术创新活动中产生的重大技术成果、先进操作法。特别的是,为了鼓励职工创新,这些成果或操作法都用发明人的名字命名。
据了解,首届浙江省暨宁波市职工科技周9月5日开始,“首席工人”、以工人名字命名的操作法、技工绝活都将在科技周上亮相,展示“咱们工人有智慧”。
发明频获奖
装配工当了副厂长
10年前,沃海波还仅仅是宁波宝新不锈钢有限公司轧钢分厂的一名普通工人,在蒸笼一样的车间里,每天四班三倒,经常半夜11点上班。“最开始,我是把大学本科文凭藏在怀里去应聘的,就做普通工人,因为那时候我觉得自己只有书本上的知识,实践操作技术为零。”
当时,厂里花2亿元进口了一台轧机,没想到在使用时却遇到了技术瓶颈,影响产品质量。几年来,公司技术部门想尽办法却苦无良策,沃海波通过改变原设计工艺控制方式,成功解决了困扰公司生产4年之久的顽疾。这一改进,每年减少损失92万元。
这时,这个拿800元工资不起眼的年轻人才引起大家的注意。“这些其实都是我在上班的空闲时间琢磨出来的,一边做一边想,其实也主要是想让自己的效率更高点,还能保护机器。”这项技术,后来被命名为“沃海波操作法”,在全车间推广。
此后,沃海波又用两年时间与同事一起发明了“轧机板形控制法”,使操作工可以有效识别各种原料,大大减少了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被公司命名为 “沃卓操作法”。他的一项发明专利,先后获得2006年度宝钢集团技术创新重大成果三等奖,2006年度上海市质量技术三等奖,2007年度上海市重点产品质量振兴攻关成果一等奖。
现在,沃海波发明的两套操作法如今都已在公司普遍应用,他也成为该公司唯一连续两次获得操作法冠名权的职工。现在,他从一名装配工成为一名轧钢工程师,还是分厂副厂长。
首席工人
兼职大学教授
首席工人汪芳,是一位行业中的佼佼者。现在,他另外的头衔是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客座教授。
38岁的汪芳高中毕业开始拜师学习模具制作。天资聪颖加上肯吃苦、爱钻研,汪芳学会了手工模具制造技术和车、铣、刨、磨等机床操作法。1998年,汪芳来到宁波市职业技术学校,担任基础加工技能、数控加工技能、模具制造技能等多工种的学生实习指导和社会培训工作。在钻研技术的同时,还及时总结经验,2004年,他和同事合作编写出版了《余姚市数控加工技术培训读本》一书,作为学校实习和培训的教材使用。在2005年举行的宁波市职业技能大赛中,他精湛的技艺获得第一名。2006年,汪芳被评为宁波市首席工人,去年5月,他被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聘为客座教授。
近十年的实习指导工作,汪芳亲手教过的学生不下千人,已为客座教授的他还常常拜学生为师,和一些离校创业的学生相互切磋,提高自己的技能。近两年,宁波的模具制作界,汪芳的名气越来越大。双休日、节假日,不少市内外工厂都喜欢找汪芳去讲课辅导,培训技术工人,汪芳也乐此不疲,至今,他培训过的工人不下5000名。
只要有绝活
工人也名利双收
据了解,近两年来,宁波市1万余家规模以上的企业、近100万名职工参与群众性技术创新活动,生产职工创新成果12600余项,先进操作法147项,实现直接经济效益15亿元人民币。
宁波拓展“技能培训——技术练兵——技术比武——技能晋级”四位一体的技术工人快速成材之道,通过每年各类技能竞赛,培育造就一大批技术尖子和操作能手,评选出297名宁波市“首席工人”。
“只要亮出绝活,工人也能名利双收。”宁波市总工会副主席姚晓东说,一大批技术创新能手在选拔过程中破格晋升为高级技工、工程师等职称,由此鼓励职工钻研技术,在制造业、服务业中转化为生产力,推动企业技术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