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上班这点事》的蓝海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6日 17:19 《上班这点事》
文 周彬芳 近几年,“脱口秀”节目在中国发展很快,很受观众的喜爱。而要做好一个脱口秀节目,关键就在于“秀”什么,如何“秀”?目前,职场脱口秀类型的电视节目,在国内电视界中尚属空白,《上班这点事》这档节目的推出,正好占领了这一片蓝海领域。 《上班这点事》是以职场内外为核心话题,即“秀什么”,这是内容。有了这个“秀”的内容定位,最重要的再就是看“如何秀”,这是形式,即节目以一种怎样的形式和表现手法展现给观众。 特意看了一期上周五的节目,话题是“我的告别演出”。“告别”这应该是职场上的一个非常严肃的话题,可是,在整个节目中呈现出的却是轻松的主调,并通过一些影片片断,短剧,访谈,音乐,演绎,后期特技等各种形式,将沉重严肃的话题以快乐和轻松的方式传达给观众.。将职场的严肃话题置于嘻笑怒骂之间,将下班后的谈资体现在幽默风趣之中,而又时不时地貌似不经意揭开那些在嬉笑怒骂的表面之下的无奈和脆弱,轻轻触碰观众的心灵。这种节目形式正好符合我们的目标受众的需求。 我认为,该节目主要包含三个元素,话题,观点,人。 话题。“上班这点事”,顾名思义,是以“上班”为核心话题。“上班”的话题的选择范围是很广的,但是我们是一个日播节目,所说的话题也都是一个和大家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所以在话题的选择上,也许不会刻求每个话题都标新立异。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观点,观点的表达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观点。观点是节目的灵魂。和别的节目不同,该节目的观点不是通过正儿八经的,抑扬顿挫的说教体现的,而是在也许十句嬉皮笑脸的玩笑话中,蹦出那么一句似理非理的道理。娱乐、轻松不等于肤浅,比如在“我的告别演出”中,将近30分钟的节目,几个人侃侃而谈,说了一些要紧或无关紧要的话,逗够了,玩够了,笑够了…然而,笑完之后却又让人不禁思考,我又该如何完成我的告别演出,留下一个美丽的转身背影呢?这就是在节目当中营造一种氛围,节目之外营造一种深度。总之,我们应该做到,我们说的,一定要是观众想听的;我们说的方式,是观众愿意接受的。 人。这应该是这个节目中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元素,在这个节目中,人又有三种角色,主持人,嘉宾,体验者。 一个主持人对节目来说太关键了。节目成功,主持人功不可没,因为主持人的状态是最终节目呈现给观众的状态。在节目中,曹启泰诙谐幽默的语言,轻松随意的坐姿,甚至是“口无遮拦”的“取笑”,这都是节目的亮点和特色。但是,作为主持人,最重要的任务还是对现场,以及对节奏的把握和控制。而且,一个人的独角戏始终是无法唱响的,话题必须要有争论,观点必须要有冲突,有正有邪,节目才会好看。这个时候,作为嘉宾的温喜庆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缺,我们不得不承认,温喜庆张口便是妙趣横生的话语,以及相当经典的跑调歌曲,还有那一副保持着低调的幽默,让这个节目有了一些别致的味道……温喜庆和曹启泰的相互映衬和互补,让这个节目熠熠生辉。 有了曹启泰和温喜庆,再加上一个、孙虹钢、薛莉、简昉,够了吗?还不够。该节目,每期都会邀请和话题契合度较高的体验者进行参加,有了体验者这一个元素,节目就多了一份生动,多了一份客观,也多了一份贴近性和影响力。但是,在“我的告别演出”中,我认为,节目中和体验者的沟通还不够,没有把体验者的情绪带出来,也没有让体验者的作用发挥到位。我认为,既然有体验者这个元素,我们就不能把他当作一个摆设或一种形式,而是要想方设法调动体验者的思维和情绪,他来参与这个节目,他有过话题相似的经历,他必定会有自己的想法甚至是独到的观点,我们完全可以充分利用体验者来丰富节目的内容。 另外,在“我的告别演出”整期节目中,似乎部分章节分割的逻辑思维性不是很严密,跳跃性很大,甚至有点乱,我觉得一个节目可以有很多发散性的思维,也需要很多发散性的话题,但是一定要有跟主线随时能把主题牵回来,能让观众的思维跟上节奏。还比如场景调度也是一样,演播室内场景单调,如果要力求场景丰富,场景调度或切换应有些过渡,有些镜头切得很硬,视觉不是太舒服。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