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与企业的职场双行线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09日 16:45 新闻晨报 | |||||||||
大学生求职难,原因出在哪里?应届毕业生在求职时,与市场和企业的实际需求之间,有没有出现脱节?脱节在哪里?《2006全国毕业生就业调查报告》,揭开大学生就业状况的事实。 调查样本:本次调查,采用网上问卷和个人访问的形式,共调查全国27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40所全国重点大学的应届毕业生58665名,访问5800家聘用2005年应届大学毕业生的
求职 应届生走向“分岔口” 据调查,应届毕业生找工作时,求职方向与市场、企业实际需求之间出现严重脱节,尤其是在工作行业、工作岗位和工作区域等方面。 [工作行业] 毕业生期望前五位: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 行业需求前五位: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 计划招聘毕业生最多的五大行业分别是计算机、电子技术、快速消费品、生物制药和房地产,需要人数38600~39500个,仅青岛啤酒股份一家就计划招聘1000名毕业生。 而毕业生愿意投身的前五大行业依次为通讯电信、金融证券、计算机、互联网和贸易。但是根据《前程无忧2006薪酬报告》,中国通讯电信行业传统的固网运营人才比重已经偏高,新兴的3G、NGN、IPTV等方面的技术人才稀缺,应届毕业生在企业中主要从事技术研发。由于高校毕业生目前在学校学习的都是基础知识,特别是电子、通讯专业的学生接触的大都只是零部件,企业更愿意招聘硕士和博士毕业生,除在3G商用领域已取得优势的中兴通讯外,整个行业的招聘规模和收入增长都在收缩。《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通讯电信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位列13位。金融证券人才一直是人才市场的热门,随着中国入世后准入门槛逐渐降低,敏感领域渐次开放,金融行业人才需求和待遇更是水涨船高。但是“进银行太难了”,《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金融证券行业的人才数量需求位列29位。相反,需求旺盛的快速消费品在“毕业生愿意从事的行业”排名中列14,生物制药行业排名列19位。 针对以上的状况,对于能否找到满意的应届毕业生,有超过60%的企业的人事经理对2006年能否招募到适合的应届毕业生表示“不敢乐观”,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毕业生,35%的企业则表示“虚位以待,职位长期有效”。 [工作岗位] 毕业生:多数学生不愿从事销售 企业:销售人才最缺 调查发现,企业最缺销售人才,其次是技术研发和应用,再次是生产制造和工程、工艺设计和市场广告等方面的人才。在调查的企业中,有近82%的企业有意让毕业生做销售工作;其中,需求人数500、1000人的企业主要提供销售职位。批发零售、保险、生物制药和房地产行业最缺销售人才。 但是毕业生愿意从事的工作,前五位分别是技术研发、市场广告、人力资源管理、贸易采购和行政后勤,虽然愿意从事销售的人数排在了第8位,但与企业实际需求相比,实在是相差太大。 调查分析,很多毕业生认为销售工作要看人脸色,刚毕业没有社会关系和销售渠道,销售业绩做不好,往往累得半死还赚不到钱。也有学生认为,做销售技术含量低,不稳定也不体面。有意思的是不少学生愿意从事外贸工作,认为它和一般销售不同,不仅收入可以较快提高,还可以接触到国际公司,对自己的职业发展很有利。 前程无忧的总裁甄荣辉认为,“实际上,没有比销售工作更能培养人的意志品质和沟通交往能力了,销售可以让人迅速成熟起来,积累自己的人际资源,应对各种变化。如果他表现出色,企业才会把更重要的职责交给他。” [工作区域] 毕业生:求职“扎堆”京沪粤 企业:全国招聘遍地开花 调查显示,上海、北京和广东成为2006应届毕业生最愿意工作的地区。这一结果与上海、北京和广东的校园招聘会相吻合。2005年,在上海等市各知名高校,一天七八场招聘会绝非少见,企业租借会场不提早一个月根本借不到,但是学生的反应却大相径庭。外地企业在上海、北京和广东举办的招聘会有50%的“上座率”已实属难得。比如一家南方的房地产企业在武汉一所大学举行校园招聘会,1000人的会场挤了2000多名毕业生,而在上海某所高校300人的场地只有100名听众,许多学生听说企业不提供上海的职位,即转身离场。 但是受访的2900家总部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的企业中,1191家企业有意选聘应届毕业生去外省市工作,比例达53.7%,不少内地企业也想招聘来自上海、北京和广东高校的毕业生。 大学毕业生在上海、北京和广东的工作机会争夺将非常惨烈。有不少内地大学的应届毕业生已耗费数千元买飞机票到三地找工作,而找到工作后为了生存、住宿,以及适应当地生活习惯还要花费更高成本。而在内地,部分岗位无人问津的现象却时而发生。 应聘 与企业出现些许“裂痕” 应聘的过程中,毕业生们在求职前做的各种准备工作没有白费,他们对应聘的途径、简历筛选的认识、对面试目的的看法,与企业的观点逐渐趋于吻合,不过,两者之间仍存在些许“裂痕”。 [应聘途径] 同:均信任校园招聘会 异:毕业生对校园招聘会的态度冷热不一 《毕业生就业调查》显示,参加校园招聘会、浏览工作网站和搜索目标企业是毕业生获取招聘信息最常用的三大渠道,但是毕业生对在校举行企业招聘会的态度冷热不一,即使是跨国的、知名的大企业,学生也未必一贯捧场。 从40所全国重点高校调查发现,今届进校的企业数量普遍超过上届,尽管很多高校组织集中的展位式的招聘会,但是更多企业愿意举办自己的单场招聘说明。企业耗资不菲,想出各种花样举办校园招聘会,但招聘会冷场现象还是时有发生,其中不乏一些财富500强企业。学生表示招聘会企业“做秀”成分明显大于招聘实质,此外由于不少企业在招聘会前已通过网站发布相关信息,接收了学生简历,并已拟定笔试或面试名单,一些学生觉得听不听企业介绍不影响求职效果。更重要的是,招聘会一场接一场,信息来不及消化,许多学生这场听十分钟,那场到五分钟,以致于出现招聘会开场人少,结束收简历时人多;说明会人少,笔试面试时人多等倒挂现象。 但调查也显示,毕业生求职时会优先考虑“在校园开招聘会的企业”,认为这样的企业通常待遇不错,有针对毕业生较好的培训和发展机会。这一相互矛盾的结果可以想象明年到学校举办校园招聘会的企业会更多。 [简历筛选] 同:均看重专业和实习经验 异:毕业生简历普遍冗长 对简历筛选和面试考核的侧重,参加调查的毕业生和受访企业的回答几乎是一样的。这一结果显示,毕业生求职并非缺乏简历和面试的技巧,至少它不构成“找工作难”的主要原因。调查显示,企业筛选简历主要考虑“专业是否对口”,其次考虑“实习经验是否对口”,再次是“学校知名度”,毕业生的回答从内容到重要性的排序完全一致。 企业认为,学生简历普遍内容冗长,无关联信息较多。套用时下流行的词汇,毕业生的简历先要经过“海选”,长篇幅的简历很难过得了这一关。此外,如果简历中出现拼写、语法错误和措辞不当,把企业、收件人和职位名写错,将直接导致应聘的学生失去下一轮的机会。 [面试] 同:均认为考察候选人专业能力 异:毕业生对信息真实度认识不足 企业面试的目的首先是“在简历基础上,进一步了解和评估候选人的专业能力”,其次是“确认简历中的信息是否属实”,再次“判断候选人是否和企业文化相符合”。毕业生的认识和企业的看法大致相同。 不同之处在于,毕业生对信息真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相对于此,企业更想在面试中了解候选人“简历描述之外的技能专长”,这一观点可能解释了为什么企业认为,毕业生在面试中最大的失误是夸大自己的能力,与简历反映出的个人专长和素质不符合,此外候选人的答非所问、穿戴不当和迟到也是面试中不能容忍的失误。 事实上,企业认为毕业生最缺乏“工作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其次毕业生“适应企业潜规则能力”需要提高,再次是“自觉和自我约束”能力不足。62.5%的受访企业评价2005毕业生在企业的表现一般,尚处于适应期;21.9%的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和工作表现感到满意;13.9%的企业对学生的表现不满意,意见集中在“工作不踏实”“只看收入高低”。有7.3%的企业已发生毕业生离职情况。 薪酬 期望值遭遇“寒冬” 面对市场上毕业生求职难的现实状况,毕业生们对薪酬的期望值一降再降,越来越趋于实际,但与企业实际提供的薪酬之间仍有一定距离。 应届生:2000元是收入敏感点 全国范围,毕业生对于收入的预期以1001元~2000元者居多,占参加调查学生总数的35.1%,2000元是毕业生收入的敏感点。60.5%的上海、北京和广州高校毕业生表示不会考虑月薪低于1500元的工作,其他地区毕业生求职的收入底限多数设在1000元,低于这个报酬则宁可在家。 据调查,毕业生队工资和福利的态度也更加理性,在求职时他们首先着眼发展比较快的行业和企业,认为“会有比较多的空缺职位,提供较大的个人发挥空间”,求职也相对容易些。 工资和福利待遇其次,而以往被毕业生看重的企业知名度和影响力的考虑被放在了第五位。 有11.7%的毕业生希望毕业后首份工作月收入超过5000元。上海、北京、广东和江苏毕业生的收入意愿集中在月薪2001~5000元,特别是北京和广东,希望月收入在30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毕业生人数超过了选择月薪在2001~3000元的人数。从调查来看,大学生期望和企业支付之间还是有不小差距,2006毕业生月收入超过5000元的期望多半不能实现。 企业:5000元以上只有1.8% 调查显示,提供应届毕业生平均月薪1001~2000元的占企业总数的55.2%,近三分之一的企业给付的薪资在2001~3000元,只有2.4%的企业提供毕业生的月收入超过5000元,但是城市差异很大。上海、北京和广州2005毕业生的收入水平四成以上在2001~3000元,北京的毕业生收入最高,而深圳的毕业生收入差异最大。毕业生的期望收入和企业给付薪资最大矛盾在5000元以上月收入段。 调查还发现,和毕业生专业知识关联度高的技术、生产和设计等职能薪酬水平较高,主要处于2001~3000元。 在上海、北京、广州和深圳等地,营销类职能的收入超过了行政人事职能,并且行政人事职能没有超过月薪5000元的个例。 从外资企业(含合资)和民营企业的薪酬比较显示,两者提供毕业生的薪资差异并不明显。行业和职能不同导致的收入差异远大于资本属性的不同。在民营经济比较活跃的科技、生物医药和房地产行业,民营企业提供的薪酬甚至超过外资企业的给付水平。 培训 要发展还得靠自己 企业: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培训最多 对毕业生颇为看重的有针对的培训,82.3%的企业给予肯定的回答,其中还有一部分企业提供大学生海外的长短期培训。只有不到507家企业称“没有具体计划,放手让毕业生工作,在工作中获取经验”。 从培训的内容来看,企业最多的是入职培训和企业文化方面的培训(如户外拓展)等,比如远大空调有限公司有自己专业的管理学院,培训内容为企业文化、产品知识、社交礼仪等,毕业生带薪接受培训,必须经过培训答辩后方可上岗。岗位技能培训也较为普遍,有17%的企业要求毕业生接受岗位需要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培训,方式包括专职讲师授课、到生产一线和导师带教等。比如普莱克斯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提供毕业生通用的6sigma管理的培训;珠海泰科电子有限公司设立“专才培训”计划。 毕业生:自我发展还得靠自己 调查发现,企业提供的培训仅限于企业管理和职位的最基本要求。而应届生进入企业之后,环境适应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更新,更多还是要依靠毕业生自己的努力。 人才市场未来长期的方向是,有新知识、高技能和良好品质的人才得到用人方的青睐,而非“大学生”的身份。大学生需要以这种认识尽早规划自己的职业,并且使自己处于不断学习中,让自己在职场中成熟起来,提高和保持自己在职场的竞争优势。 □晨报特约撰稿 刘敏 通讯员 冯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