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政府还能为大学生提供多少就业岗位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1月24日 06:53  中国青年报

  张鸣

  明年毕业的大学生就业之难,空前而未必绝后。去年经济危机刚刚来袭,政府警惕性高,早做准备,提前动员,不仅政府机关超常招人,而且村官、社区职务等等,也招了一堆人,暂时缓解了就业危机。今年的经济形势已经好转,似乎可以松口气儿了。应对就业难,政府即使有心,似乎也没有更多办法,机关、社区和村官岗位,已经饱和。这几年大学扩招出的大学生一时半会儿消化不了,毕业生的数量有增无减,就业形势只能越发严峻。

  大学生的就业是刚性的,不像农民工,实在不行,返乡就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仅凭就业一点,大学教育也应该量入为出,大学教育的规模,要跟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中国1990年代中期开始的经济起飞,是以简单加工为特色的工业化。产业的升级,到今天为止,依然有限。加上由于以金融业为龙头的服务业严重滞后,由于种种体制原因,还可能在较长时间内滞后下去。所以,白领的需求量增幅有限。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大学生的需求量,并没有表面上看起来那么大。

  反过来,中国的大学教育本来就面临一个从计划经济模式到市场的转换。市场对教育的要求,更多的是模式到内容的改革,从苏式专门教育中走出来,而非大规模扩张。然而,恰在这个时期,中国的大学教育开始了大规模的扩张,10年之内,大学招生规模翻了几番,完成了大学教育从精英教育到普通教育的转变。而教育模式内容的改革,远远滞后,教学质量下降,教育本身不仅没有完成模式的转换,连原先苏式教育的优点也几近丧失。由此产生的负效应要由社会来承担,年复一年的就业刚性压力即其中之一。

  人们都知道,现在消化就业的主力是民营企业。经济危机,就业当先。只有维持了就业率,才能稳住局势。可是,国家挽救危机的投资,大把投向国企,驱使国企大力度进军民营企业的传统领域,大张旗鼓,吞掉民企。在这个过程中,一些政府部门出于过时的意识形态动机,推波助澜;一些地方,“国进民退”成为一时的潮流。已有亏损的山钢吃掉赢利的日钢,接下来又听说作为国企的摩托产业,看上了由草根企业做起来的电动自行车行业,说服有关部门,打算强行推出国家标准,一口吃下电动自行车,由国企的电动摩托车取而代之。

  在笔者比较熟悉的出版和传媒产业,真正活跃的是民营部分。真正能消化就业,尤其是大学生就业的,也是它们。除了教材教辅之外的大部分市场化的书籍,都是民营操作的,很多市场化的报刊以及电视台的一些节目,也是民营公司制作的。不少国营出版社只是在卖书号,现有的人员都嫌多,哪有能力招新人。但是,一些真正做事的民营企业却长期处于妾身未明的境地,稍有风吹草动,就会被打压。即使勉强经营,也动辄受到打压。比如出版得交书号费,民企承办的报刊不仅要交承包费,而且要承担不知什么时候被收回去的风险。制作电视节目,不仅承担全部成本,还要忍受电视台的卡压,稍有反抗,节目就全白做了。

  所以,怪圈出现了:一方面,政府在全力救经济,保就业;一方面,民营经济的受打压,又遏制了就业。政府能提供的就业岗位,其实很有限,总有塞满的时候。就业如此困难,每年都有未能就业的大学生漂在社会上,年复一年,积累到一定程度,政府的压力就可想而知。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