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心情故事 > 正文
 

给我一个留在北京的理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3日 02:47 人民网-国际金融报

  ■阿戍

  每一个国家都会有这样的地方,不是旅游的必备景点,却在旅行者之间口耳相传,使此后慕名而来的人急急探访,必欲观之而后快。比如说希腊迈锡尼王城迷宫一般的巷道和威武的狮形拱门,韩国珍岛云林山房全景如诗的建筑和收藏的水墨寿石,或是西班牙潘普洛纳被狂奔的牛蹄磨亮的街路和象征雄性与勇气的红围巾。

  每一个城市也会有这样的地方,常居此处的人们不会频繁造访,却始终在心里为其辟出一块空间———或用来收藏,或用来守望。比如说巴黎左岸可以模仿的咖啡香味和无法模仿的悠闲心情,开罗尼罗河岸边跳动的灯火和隔岸相望的苍茫,或是罗马许愿池中沉睡的祈祷和许愿池边少女的微笑。

  北京当然也不例外。景山公园往往会被行色匆匆的观光客忽略,而老北京知道,从景山的至高处———万春亭看故宫才是最有味道的角度;一提到西山大觉寺,第一反应是那里的禅茶,但少有人知此处月过中天时分满庭清辉之美,而这样的时候,无论是谁都只想静静地赏月,哪还有闲心管这百年的护城河里养不养得下一只螃蟹。记得2003年的夏天,跟朋友在后海迷宫一般的巷子里信步夜游,经过醇亲王府,听到院墙内仿佛有二胡的琴音隐隐传来。在惊喜和疑惑之中又走了几步,才发现琴声的主人原来是院墙旁边小胡同口坐着的一个小女孩。

  像这样的地方,在北京还有不少,但一旦点缀于这个城市1.6万多平方公里方圆其间,也只能如晨星般微茫。大部分地方高楼大厦林立、街道密如棋盘,即便有许多闻名遐迩的美景,却不知在哪里曲径通幽。也难怪北京总是容易给人这样的第一印象———真的很大,但是似乎有点深沉得过头。

  所以,很多朋友跟我描述他们第一次接触北京的感觉时,几乎不约而同地提到“灰色”。当然这不是说北京的天气总是在跟沙尘肉搏,或是影射北京的城市景象有颓败之嫌,我想,他们之所以会有这样的感觉,只是因为在成长的过程中接触过太多关于歌颂首都的东西,对北京多少酝酿着一种脱离实际的想象。而现实的北京何止天安门或是长安街,并且这些地方也不会真的发出什么光芒。与祖国的心脏握手的兴奋感渐渐平息之后,灰色自然成为北京深沉的主基调。

  不过,北京更招牌的颜色一定是“红色”———红旗的红,也是红墙的红。

  一个从事设计的朋友说,第一次看到故宫城墙时,感到颜色有点别扭,仿佛因为时间久远而微有褪色,总觉得可以更鲜亮一些;在北京待了一段时间后,越来越能体味这颜色的韵味与内涵。后来,他以此为创意完成了服装设计作品,一反以往用明黄为主表现中国古典宫廷服装风格的传统,最终为他赢得了奖项与掌声。

  而对于北京城的文化气质,令我感受最深的既不是深沉的灰色,也不是磅礴的红色,而是从北京老百姓箪食瓢饮的日常生活中散射出来的“透明”。

  虽然作为昔日的皇城和今天的首都,北京有其无法回避的象征意义,但是北京地处南北交通要冲,自古传承燕赵地域文化,北京人性情中更多的是一份热情豁达和与人为善。他们不会因为自家楼上200年前住过一个诗人而感觉身价倍增,也不会因为隔壁现在就住着一个诗人而觉得那是个笑话。他们对自己的传统有着特殊的抬爱,灯节和庙会被他们描述起来怎么就那么好玩和热闹;同时,他们也不吝于对外来者显示自己的友好。比如在北京问路,通常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如果碰巧这位得闲,又发现连比划带说不能解决问题:“得,甭费这嘴,我带您走一趟得了。”我初到北京时,就曾不止一次领受过这样的待遇。这种感觉,就像冬天从楼群的阴影里一下子走到了透明的阳光之中。

  所以,后来即便看到报章杂志上抨击北京人的人情味儿里隐晦地透着傲慢,我也会认真地相信那并不是某种无意识的精神排外,而有可能是因为热情的尺度往往难以把握,文化的差异也容易带来误解。但随着类似的评价逐渐扩散成一种声音,我开始由衷地为北京担心。

  因为这种误解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对一个城市居民的评价会很快蔓延成为这个城市的形象定位和文化释义。而扭转一种成见,往往需要花去几代人的努力。对于这一点,曾一度被刻板形象困扰的上海,应该有足够的心得可以跟北京分享。

  不过担心归担心,北京必定还会不断迎来新面孔,问题只在于北京究竟会给他们什么感受。是一头撞入的惊艳,还是似曾相识的熟悉?是和我一样忧虑北京古道热肠的人文传统在现代性结构中的式微,还是能在这个城市的盛名与形象之外找到一种仿似已经书就多年的文化共鸣与心理默契?无论如何,有一点我相信,像北京这样的城市,绝对是宿命中注定要与它邂逅的人永远无法做好心理准备的对象。

  有幸在北京跨进新世纪的门槛,也许还会在北京停留很长时间。至今清晰地记得闯荡北京前后,自己的心态由轻狂到平和的变化,以及感受从惘然到清晰的更迭。那么,即便多年以后回忆起来,也该归结为我与这个城市有缘。因此,我才得以行走于其间,收起略显轻浮的举止,保持诚意谦卑的态度,从一种“大象无形、大音希声”的气质里去解读这片都市丛林延绵几个世纪的枯荣。

  《国际金融报》(2006年01月13日第二十四版)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