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我们的DIY文化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00:31 21世纪经济报道

  覃里雯

  有些人害怕假期,因为在假期里他们不知道该干什么。看碟、睡觉、玩游戏、旅行,这些事情都让他们疲惫,最后心里很惶恐,因为觉得自己荒废了时间。

  你不再像你父亲年轻时一样打磨木板做餐桌,或者像母亲一样织毛衣,你甚至不会把那辆脚踏有点问题的自行车修好,因为你把它交给了修自行车的人。如果没有出去旅游,大多数时候你就躲在家里看书、电视、影碟、玩游戏、打麻将。就算有创作,那也不是物质作品,你可能会画一幅画,写几篇博客。你不会再用手去制作和修改什么物件,因为你看不出任何理由要那么做。

  当宜家公司——这个推崇瑞典的社会主义平等原则和“自己动手”的生活道德的家具公司——打算全球扩张时,他们询问了一些商业顾问的意见。他们得到忠告:先到瑞士去。瑞士是一个全球富人聚集的国家,在那里,很多理念和生活习惯都和瑞典相反,如果宜家能够在那里成功,它就能够在任何地方成功。宜家公司照办了,它成功了,现在它已经一路抵达日本。

  但是在扩张途中,宜家出现了一些变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国:在中国,一个购买宜家家具的顾客根本不用自己动手。他只需出上60块钱,就能让宜家公司的搬运工人帮他把这些大积木一样的家具组装起来。工人们装得又快又好,忙碌、焦虑的大城市居民大多数会选择让他们帮忙。

  事实上,一个在中国呆久了的德国人或者瑞典人,当他回到自己慢悠悠、人工昂贵、对服务业有道德排斥感的国家,他很可能会想念中国快速廉价的服务。在中国,付钱接受服务是理所当然的,你不必为雇佣保姆而感到歉疚,而大多数人都有懒惰的愿望。一个在德国为赴华常驻的德国商务人员做培训的专家告诉我,她的学员最急切的问题经常是:我该怎么找到保姆?而在德国,雇请家庭帮手几乎是需要为之辩解的行为——你会被认为很懒惰,或者政治不正确。

  谁还在乎“劳动最光荣”?在上世纪80年代甚至90年代的中国城市,美国人推崇的“自己动手(DIY)”原则还是时髦的。一个自己动手制作的柜子、自己修理的自行车、自己打磨的工艺品还是值得吹嘘的,现在,只有自己上网淘来的罕见商品值得展示了。

  对工业化设计的崇拜和对品牌的推崇一直存在,但是在今天它不仅渗透到最偏远的角落,而且已经成了主流社会唯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们还会为自己动手做的物件感到由衷的自豪,当他们进入中学,甚至更早,他们就开始对买来的东西——尤其是昂贵的东西——更感兴趣。因为在成人世界里,“自己动手”和“贫穷”这两个词已经紧密相连。而贫穷在任何社会里都是不受欢迎的。

  与此同时,在“自己动手”伦理的发源地美国,正在出现新的制造文化:工业品变得越来越“不友好”。螺丝钉的沟形变得越来越奇怪,只有罕见的螺丝刀能够拧开,显然是为了不让好奇的使用者探个究竟,或者是自己修理。推销各种日常用工具的免费手册也正在慢慢减少——日常工具正在衰落。就像在中国一样,储存工具的大柜子慢慢不见了。人们甚至逐渐忘记了如何疏通下水道。

  日常工具的衰落似乎显示了一个重要变化:我们变得越来越消极,越来越有依赖性。这正是大厂商们所希望的。业余的手工技艺不再值得夸耀。人们很难理解Alexandre Kojève在半个世纪前说的话:一个工作的人会看到他的工作能够改变世界:他在产品中看到自己,看到他作为人的事实,在其中发现,并且向他人展示他人性的物质性的现实,展示他独有的原本抽象、纯粹的主观想法。

  通过手工劳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和创造力,把它物化,并以此得到自己和别人的认可——这个观念不仅是落伍,而且几乎变成根本错误的了。因为这个世界崇尚的是贸易、虚拟的创作(创意)和技术专家。制造被交给可怜的工匠们。手工艺人对自己所做的东西很骄傲,很珍惜,但是消费者丢掉依然完好的物件,没完没了地买新东西。手工艺人被捆绑在过去的劳动里,而消费者变得更自由、更有想象力、更无畏。一个雄心勃勃的手工艺人可能想像自己用三年时间造出来的漆盒会被某位收藏家珍爱地摆在

客厅中央,但是他知道客厅里的物件会很快被其他的时尚饰品替代。只有极少数
奢侈品
制作者能够在奢侈品厂家的推销下,拥有较长时间的中心地位。

  今日的时尚是所有用品的敌人,它用飞速变化的外界标准来否决一个物件的存在价值,即便它依然可以使用(有时时尚也会为被抛弃的物品重新赋予价值,比如旧西服,但是这些价值不会维持多长时间)。既然如此,自己动手制作任何东西都是徒劳无益的——这种观念甚至正在侵蚀其他领域,包括文学在内:很少有人再会想像自己的作品有朝一日成为“古典名著”,虽然这只需要等上个100年左右。

  回到手工劳动。手工劳动不再是道德和智慧的证明,它的乐趣和所受到的普遍尊敬也不复存在。创造力依然在变化,但是一代代人之间通过手工器物传达情感和信息的渠道正在消失:你再也不能坐在曾祖父制作的写字台前写字,想象他滴在上面的汗水。

  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没有“自己动手”的创作文化,我们的创作变成了很快被消耗的零碎产品:博客、播客、数码照片,这些东西总是很快被抹掉,得很快创作新的碎片来填满自己的私人网络空间,它们赋予我们的满足感最多维持几天。心理学家弗洛姆相信,“爱和创造性工作”是人自我实现的唯一出路,然而在一个快速消耗、需求暴涨的时代,如何寻找爱,做什么样的创造性工作,我们才能实现自我、不被外在的催促和内在的焦虑所吞噬呢?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