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他们在读什么书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12日 16:59  《商界时尚》

  从企业家的阅读故事里,我们甚至可以窥探到他们的性情和人生。

  编辑/ 苟德平、朱月怡、钱玉婷

  这个话题来自我们编辑部某位同事的采访怪癖,她每次采访企业家的时候,都会固定问同一个问题:你最近在看什么书?对这些财富人群来说,这显然是个比较冷僻的问题,在标榜财富英雄的年代,人们习惯了关注他们的商业动向、财富起伏或是生活八卦,至于精神生活,他们还需要吗?

  在两三年前的某次会议上,一位福布斯富豪曾疾呼,企业家不要多读书;“蓝狮子读书会”最近发布的“长三角企业经营管理者读书问卷调查”也显示,长三角八成企业家每周阅读不足1小时。结论虽然悲观,但在接受我们采访的企业家中,都对这个问题保持了难得的一致:无论对生意还是生活来说,读书都是件挺要紧的事。

  有人为了生意而读书。张瑞敏爱读书是出了名的,他读的大多是跟企业管理相关的书籍,据说他常常是换完登机牌后,就在候机厅的书店里买最新的管理方面的书籍,然后登机阅读;每个月,为他们集团提供荐书服务的上海天翼图书公司会发一份叫“首席推荐”的书单给他,上面有5本推荐的经管类书籍供他参考和挑选。已经60多岁的柳传志前一阵爱读的书居然是风靡白领圈的《杜拉拉升职记》,原因是他觉得作者的很多想法跟他一样,但更条理化,他自己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要眼光经常往下看,就会发现很多所忽视但很有用的东西。

  个性独特的企业领导人大多喜欢阅读和毛泽东相关的书籍。人们记得的有关牟其中的场景中,就常有他带领属下,坐在露天的坝子里,一起学习毛的文章,甚至齐声呼喊口号的情景。史玉柱也是毛泽东的粉丝,据说他很喜欢看毛泽东传记和中共党史,他的脑白金一开始走的就是农村包围城市的路子,不知道是不是从中学来的心得。黄光裕或许是个例外,他自称自己没有完整地看完过一本书,因为他恪守的名言是:“知本永远给资本打工,你为什么要读博士呢?那是因为你内心恐惧,你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没有生存能力,然后你才去读博士。读博士是为啥呢?是为了能去打工。归根结底是要去打工。”

  对一些企业家来说,读书是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冯仑庞大的阅读量支撑了他的思想体系;张宝全每天临睡前一定坚持看书;潘石屹则有一个“父与子工作室”,目的是为了养成小孩子的读书习惯,孩子们读的时候,他在一边陪读。他们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写书,都成了企业界的文化人,冯仑懂得解构,张宝全字画皆佳,而潘石屹的博客和小报,做得都比他俩好。潘石屹还是路遥的“粉丝”,他说《平凡的世界》对他的成长和人生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有的时候,我们的确能从他的身上看到孙少平的影子。

  不管个人的阅读趣味有何不同,如果非要做一个总结的话,那么企业家们的阅读大概存在着这些相同之处:杰克·韦尔奇的传记是所有企业家都必读的书目;他们最经常的阅读场所是在卧室或是飞机上,作为催眠的枕边书或是打发漫长行程的路上书;他们普遍拥有自己独立的书房,书房里一定有关于历史的书籍,如体积惊人的《毛批二十四史》。

  他读的第一本书是《封神榜》,最喜欢其中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

  他喜欢快读和博读,“像鹰一样鸟瞰”是他惯常的阅读姿态。

  他喜欢“移动读书”,路上、餐厅、咖啡馆才是他的“悦读”场所。

  他有十年的骑马历史,相信管好马就能管好人。读书、主持节目、在大学讲课,也都与骑马内里相通。其二字禅就是“驾驭”。

  袁岳

  坐拥书山驭马行

  接受记者采访时,袁岳刚录完最新一期的《头脑风暴》,与朋友匆匆共进晚餐后,来到我们面前时,还是笑意满盈,毫无疲倦之色。外面下着雨,在这段云浓雨密的时段里,袁岳已经抽空更新了他的博客,是刚写的短诗。“池满啦,塘满啦,我的岛儿起航啦。”读书人涉笔成趣的习性展露无遗。

  他读书如养仕,不拘一格。“我一周看两三本书,目前正在看的是《大学之道》、《好的资本主义与坏的资本主义》、《项塔兰》。”上一周他读的是农村小说《家谱》、惊悚小说《鬼吹灯》和蓝狮子系列中的《长尾理论》。

  “我读的书包括小说、诗歌、财经、历史人物、地理志、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但是,畅销书很少读,通常情况下这种书对我帮助很小,比如当前流行的所谓全球第一畅销书《秘密》无非就讲一个积极心理学的简单问题,很大程度上是炒作帮助它戴上了光环。”

  袁岳有两个家,一个在上海松江,一个在北京。每个月上海住两周,北京住两周。

  所以他拥有两个书房。松江的书房造型怪异,是现代派的风格。“它像是一个蜂窝,我希望自己像蜂一样吸取知识。它也像是一个钟乳石哗哗然倒垂的溶洞⋯⋯这是我自己设计的。”在北京的书房,袁岳喜欢把看完了的书一堆堆地码起来,这样很有坐拥书“山”的感觉。

  5000册的藏书,一半是自己购买的,一半是朋友送的。袁岳坦言,朋友送的书有一半是不读的,它们多属于企业赞歌。袁岳只收藏自己爱读的书。自己不读的书,放公司里充当员工的资料书,“对我意义可能不大,但对他们却不乏可参考、可利用之处”。

  文/范世锋 摄影/吕文轩

  袁岳

  北京大学社会学博士,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MPA,西南政法大学法学硕士,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头脑风暴》节目主持人。

  个人读书史

  袁岳出生于江苏海门,小时候调皮捣蛋,一不小心就把邻里搞得鸡犬不宁。七八岁的时候看了人生中的第一本书《封神榜》——这本属于浅近文言而且是繁体的古代章回体小说,是袁岳念念不忘的“处女读”,袁岳由此进入了他阅读生涯的第一个阶段,《红楼梦》、《水浒传》⋯⋯接踵而来。他找到了一种与抓青蛙逗乐截然不同的乐趣。

  在阅读资源稀缺的年代,少年袁岳到处借书。初中时,他从语文老师那里借;高中时,则到二哥厂里借。上了大学,因为给报刊投稿,开始拿稿费,也开始买书,当然书也读得满坑满谷。在《致青年书》一书中,袁岳说“我的爱好是读书与做研究,大学可以让我读足够的书,做任何想做的研究”,那是一段珍贵的时光。

  1988年袁岳免试进入西南政法大学,四年里他读了700本书,境界敞开,功力倍增。以至于十年后袁岳重回母校做讲座时,还特别鼓励学弟学妹们要大量阅读,从书中找到自己的志趣。同一时期,袁岳还表现出了浓厚的藏书兴趣。“那时学校图书馆处理旧书,两毛五一本,我一下子买了几百册,不过大部分是外文的。”

  现在袁岳每年自己购入200本左右,朋友送200本左右,每年读的书有300本。“我的读书速度很快,一般是一天半或两天读一本书,30秒读完一页书⋯⋯”袁岳很欣赏自己的快读风格,用他的话讲,一天读完一本书的人,能记住这本书的内容,用一个月去读一本书的人,却往往记不住。

  作为书本世界的一匹胃口极好的“杂食动物”,袁岳对书的“分别心”并不强烈。“好的书都是开卷有益的,就像每一个朋友都在不同的时间帮助了我们,我们不能说哪个朋友最重要,哪个朋友不重要。只能说在人生的一些转折点上,有一些书给我们留下了特别深刻的印象。”

  当年他读《封神榜》,读得如饥似渴,碰到书中缺页的地方,就会拼命地想,那里究竟讲了什么内容;看了书中所写的酷刑“炮烙”,就使劲琢磨那惨绝人寰的景象。读革命小说《红旗谱》的时候,刚好收音机里也在播评书,“我又是用眼睛看,又是用耳朵听,两个感官一起使用,所以记忆尤深。”这些阅读,一步步影响了他的人生,他在大学前因为读了《福尔摩斯探案集》,最终选择了法律专业;后来在工作中因为需要而阅读《圣经》,最终成了一名基督徒。

  “阅读也需要管理。人就像一个黑箱,输入新东西,形成新刺激新变化。只有多元化的输入,才可能形成宽容的人格。为什么一个人的知识呈现老化?是因为他固执。为什么现在一些知识分子很极端?是因为他们固守己见。”

  从阅读走向通识

  中世纪欧洲有很多百科全书式的人物,他们是袁岳的倾慕对象。“我不敢自认是一个具有通识的人,但这是我发展的方向。”在袁岳看来,书是按照专业划分的,但是世界的本相却无法划分。掌握本相的人往往是那些超越了专业门限的人。袁岳用手掌在空中比画了一条“|”线和一条“-”线,以此说明,相对于“纵向之深”,他更为注重扩展自己的“横向之广”。

  “阅读也需要管理。人就像一个黑箱,输入新东西,形成新刺激新变化。只有多元化的输入,才可能形成宽容的人格。为什么一个人的知识呈现老化?是因为他固执。为什么现在一些知识分子很极端?是因为他们固守己见。”

  “从人格来说,我是一个很Between的人,会看左岸,也会看右岸。”人际环境中,妥协的艺术特别重要,“和谐就是促进人类妥协。”反映到阅读中,就是不要只读自己感兴趣的书,“我有时也会抓一本教材辅导书来看看,主要是了解一下我一向觉得无比枯燥的东西是怎么写起来的;前不久还看了一本属于主旋律的写国民党的书,无非是想观看一下我们对他们的评价是否发生了变化⋯⋯”传说中那把柔和而威力非凡的“袁岳弯刀”就是这样炼成的吗?

  袁岳直言自己是一个企业家,所以肯定只读有用的书。有时也读一些看似无用的书,那是相信无用也能变成有用。这和陶渊明的祖爷爷陶侃的“木屑竹头理论”是一致的。袁岳自己归纳了一下:“我不是一个读书人,我是一个用书人。”

  我们问他,如果让他暂时抛开一切,到一个孤岛上去隐居一个月,他的行李箱里会带些什么书呢?“我一本书都不会带。童年时代开始我就有一个‘做一个小岛的国王’的梦,那时喜欢用画笔设计属于我的岛屿,画岛上的水利工程、防御工程⋯⋯我可以在海滩上躺一整天。还喜欢做白日梦,默默发呆两个小时没问题。”

  袁岳也写书。至今他已经写了20几本书,最近又有关于营销管理的《洞察——迈向复苏的新商情》和关于家庭教育的《调教——独生世代的新亲子之道》两本书出版。这样的出产量,即使一个专业的文字作者也会感到讶异。目前他又在操刀三本新书,一本《袁岳新“煮”张》,讲述自己的美食心得和菜谱,一本关于旅行的《读路者》和一本谈论80后90后文化的书。但是他说,他只是喜欢写作,“就像你喜欢打高尔夫球,但并不说明你就是一个高球运动员,我也没把自己当成一个作家”。

  蔡明

  科宝博洛尼家居装饰集团CEO,旗下拥有钛马赫、博洛尼、科宝、九朝会四个品牌。最新作品九朝会融合中式设计、昆曲、书店、餐饮与文化沙龙,尊重传统,面向未来,力图打造京城第一文化交流平台。

  蔡明推荐的两本书

  ——《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美国大城市的生死》

  蔡明推荐的“藏书”方法

  ——把读过的好书都送人

  蔡明

  雪夜围炉读禁书

  文/钱玉婷 摄影/何亮 造型/汶玥

  匆匆把一连串有关读书的问题抛给博洛尼CEO蔡明,他偏最先挑了“最欣赏的读书境界”一个回答。

  “‘雪夜围炉读禁书’啊,这就是最好的读书境界了。”一句风趣的回答,透着这位欲把文化和产业融合在一起的年轻企业家一贯的“胆大”与“妄为”。

  中学时便与石康等文学青年混在一起写诗的他,从来没有丢掉读书的习惯,而且读什么都早别人一步。如今,他迷昆曲,迷传统文化,迷如何把中国设计与现代审美融会贯通。因此,在他的得意之作九朝会会所里,有文人趣味的亭台楼阁,有气势磅礴的昆曲戏台,有清雅舒缓的三联书店,有先锋实验的独立影院。文人审美注定成为他期待发扬的新逻辑,而阅读既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养分,又是蔡明早已习惯了的生活方式。

  他最近在读《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山寨革命》,还有汉唐乐府的创始人陈美娥著的《中原音乐史草稿上篇》。三本书完全是三个毫不相关的领域,让人不禁好奇在阅读上他的涉猎到底有多广。“我读书的趣味现在已经完全和事业结合了,比如因为九朝会的关系,我最近还在揣摩吃的文字,怎样把吃的细微感觉用文字表达出来是件挺有意思的事。”不过在他看来,这些“被迫”读的书也同样是他的兴趣所在,这一点让他颇有些得意。“时尚是一种内容提供,不能只做一个形式,必然需要做得很细,各种细枝末节都必须兼顾到,所以我读的书也就什么都有,不过幸好也都是我喜欢的。”

  他坦言对历史类的书一直很感兴趣,同时九朝会的很多创意也是从他所读的历史中受到启发的。“既然九朝会要做原创的、世界性的东西,就要从历史中寻找,所以我才会想到要突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趣味,这都是和历史文化分不开的。”看来,事业和生活理想结合在先,才让蔡明的读书趣味也归结到他的事业中来。

  “我很少在书房读书,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在书房慢慢读。

  所以我的书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能放很多书就足够了。”

  个人读书史

  受身为语文老师的母亲的影响,蔡明对小时候就读了大量的书记忆犹新。“小时候爱读凡尔纳,或者类似《鲁宾孙漂流记》那样幻想类的书,这也直接影响到了我以后的思维模式。”讲起读书史,他一下子滔滔不绝起来。“小学的时候爱读名著,《红楼梦》、《基督山伯爵》那些大部头的名著读了很多,大概有几百本了。”这个数字确实让人有些惊讶,虽然他觉得这些书的内容都已经遗忘得差不多了,但还能描述出红楼梦里贾母让下人给林黛玉做窗帘如何考究的细节,而《基督山伯爵》的最精彩桥段也同样被他说的八九不离十。

  “小学读名著,中学开始读尼采和佛洛伊德,85新潮的时候就在读北岛和芒克,其间还穿插了一些琼瑶的书。”在现在的孩子还纠结于课本和课外书两者的时候,这个年龄的蔡明已经是“潮流人士”了,“那时候确实紧跟潮流,流行白洋淀派、琼瑶,流行什么我都去看”。谈到佛洛伊德,他还饶有兴趣地给我们介绍周伯平如何翻译佛洛伊德的书。

  大学阶段的他开始“正式”看尼采和萨特,野兽派、鸳鸯蝴蝶派也都来者不拒,这一点是从中学一直延承下来的,看来从小的时尚基因从阅读兴趣就能看出几分了,蔡明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不过谈到自己创业过程中的阅读经历时,蔡明少了些之前的调侃而更多的是理性分析。创业之初对他影响最大的是商业类的书,比如松下幸之助、李嘉诚。“李嘉诚的传记对我非常有影响,看他的书作用有很多,不只是学习管理。看他白手起家到现在的经历是一种激励,同时还能从他的书里学到做人,不会做人也就做不了大事。”那个时期的蔡明显然已经明确了自己的目标,读书也变得有目的起来。但是他还是一直没有放弃历史方面的阅读,一直持续到现在。

  快读书,慢回味

  “做复杂的事”让蔡明需要分出精力兼顾各种不同的细节,读书的时间少可想而知,不过从他的阅读量看,却又根本看不出这是一个“每天的时间都不能自己控制”的人。“我的阅读速度非常快,基本上坐一次飞机能读三四本内容性杂志。”虽然读书的时间大部分被分散在出差期间、飞机上、睡前,但丝毫没有影响蔡明的阅读量。“别看我读得快,但是我读得很细。”大量的阅读也许是他能将书中所获和企业文化联系起来的原因之一吧。

  他最钟爱的历史类书籍也一直是阅读的重心,甚至还会去历史类的论坛参加讨论。“历史中的政治家、军事家的治理经验,对我的经营也有很大的影响。比如曾国藩的治军等等。现在看历史看得更细,既然九朝会是突出士大夫的审美,我会更关心‘士’的历史,和他们的审美情趣。”

  因为他的书房正在装修,所以我们没法了解到蔡明的书房会设计成什么样子。不过他对书房的设计似乎并不在意,读书对他来说是一件内容重于形式的事。“我很少在书房读书,不可能有大块的时间在书房慢慢读。所以我的书房也没有什么特别的设计,能放很多书就足够了。”

  出人意料的是,从小就喜欢读书而且阅读量巨大的蔡明并不喜欢收藏书,“好的书我都会送人,给别人推荐,自己留着意义不大,还不如让它发挥更大的作用。”

  没有固定的读书时间、没有精心设计的读书空间,也没有大量的藏书,不过蔡明却能准确地说出从小到大读过的很多书,说出书中的细节,说出最近读的所有书的全名和作者。武侠小说中说“无招胜有招”是习武的最高境界,那蔡明可以说是手中无书,心中有书,“无书胜有书”。

  阅读中的人生体验

  《美国大城市的生死》是除了《万古江河》外蔡明提得最多的一本书,“这本书讲的是美国城市的演化历程,对我现在要做的事很有帮助。”“实用性阅读”给蔡明带来了各方面的思考,不管是历史、文化、传记还是音乐、美食,他都能融会贯通地把书和现实中的事业结合起来。

  果然,这本美国城市史在他眼中也成了他的理论支持者。“这本书告诉我怎样让复杂的事情充分融合,每个城市、每个街区都可以建立一个微循环,而不是个体单一存在的,九朝会也一样,要把复杂的东西融合起来,使其成为一个微循环。”

  这种融合的理念,他体现在他对知识份子的理解上。他心目的知识份子,更倾向于“公共知识分子”,“我把知识分子定位成关心社会、历史、人类等公众话题的人,他们是公众的稳定剂。”也正是因为这样的想法,他心目中知识分子是一个关乎理想、信念的符号,而他自己,则在企业家和知识分子两个身份中平衡思考。

  “知识分子考虑的是理想、目的,他们有时候会有些夸张,但是他们要通过这种夸张来警示他人,树立目标,不过他们通常不考虑达到目的的过程。企业家就不一样,通常考虑过程的是企业家,他们需要想怎么去做。我就是在这两个身份之间平衡着,既保持自己的理想,也要考虑怎么去经营。”九朝会的存在本身也或多或少证实了蔡明的这个说法,理想让他产生了去做的目标和动力,而企业家的思维让他一步步地接近自己的目标。

  谈到创作,蔡明对写书的兴趣显然远远低于写博客,“我更喜欢海明威电报式的语言”。

  他的思维跟他一直所提倡的经营思路一样,是复杂的,也许正是这些复杂让他写的文字更加跳跃。“我不适合写书”,比起阅读和经营创意,文字只是他想法的表达途径,并不是那个“目标”的一部分。

  书可以送人,读书可以不拘泥于形式和场合,文字也可以不出版,蔡明“实用+兴趣”的哲学让书和文字脱离了纸张依然可以存在。

  他称自己是早一辈的宅男,除了工作就是在家,读书写字,陪伴家人。

  印尼出生,8岁时才举家迁到中国台湾,但中华文化在他身上的影响清晰可见。他说,如果说有什么书籍曾给自己留下过精神烙印的话,那一定是唐诗宋词。他最近在读的书,是林语堂著的《苏东坡传》。

  王侠军

  阅读的人生烙印

  图/嘉宾提供

  王侠军

  著名台湾艺术家。曾担任玉卿嫂等多部电影的美术设计,之后与张毅、杨惠姗共同创立台湾第一个玻璃艺术工作室“琉璃工房”。1994年成立“琉园”,并经过多年努力,琉园已成为台湾第一个文化创意产业的上市公司。2003年成立“八方新气”瓷器品牌,希望以生活艺术化的理念为没落许久的中国瓷器重新找 到往昔绚丽夺目的新舞台。

  读书成为帮助他认识和感悟世界的方式。在他的散文集《美学时光——王侠军的文创原型》中,他写生活中琐碎的点滴和感想,父亲的品位,母亲的能干,他写空气、触觉、光影、酒、梦想、牛仔裤、咖啡、香水、表、街道等等,虽然细小,但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敏感和认知。

  王侠军的大屋在台北阳明山脚下,光院子就有将近500平方米。除了院子里随意长着的一棵大树,整个室内空空荡荡。他喜欢这种宽敞的意境,连书房也不像别人一样,摆了满当当的书,而是多用木质装饰出来的简约风格。他说他喜欢在这种宽敞的空间里,闻着书和木头的香味,阅读,或者,只是听听音乐。

  如果是在台北,不论晴雨,他每天清晨固定6时出门,到家附近的阳明山去爬半个小时,然后回家冲澡、吃早餐。他说自己年轻的时候,每天运动,举重、做俯卧撑,希望自己能练出6块腹肌,那时候的他,是个有些自恋的时尚青年,对自己的才气充满自信,迷恋闷闷的文艺片,迷恋实验剧场,迷恋文艺小说。

  在他的生活中,阅读占据了很重要的时间。他一路走过,换过8份不同的工作,而最终走上工艺创作之路,也跟阅读有缘。那是1987年,他书房中一件来自法国的透明玻璃镇纸给了他启发和灵感,于是已为人父的他不畏艰难,孤身赴美求学。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庞杂的阅读,为他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感悟,他说自己常开玩笑,出身太杂,不够专,可是创作有时是天马行空,对自己来说,反倒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东西,有时是从文字的角度去处理比较抽象的情绪;有时从电影导演的角度去看东西里面发展情节的可能性;有时可以从广告人的角度去看怎样把一个东西的特点呈现出来;有时则是以一个企业家的角度来考虑如何包装品牌。

  在思考社会问题时,他会站在一个企业家的角度,但在精神上,他是一个十足的文人。他的藏书中少有经营管理类的书籍,更多的则是人类学和社会学著作。他喜欢书法,他说书法里的每一个笔画都是有情感的,你必须去解读那个情感是什么,才能对中国字体的结构和艺术有一定的掌握。他把这种理解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来滋养灵感。

  读书成为帮助他认识和感悟世界的方式。在他的散文集《美学时光——王侠军的文创原型》中,他写生活中琐碎的点滴和感想,父亲的品位,母亲的能干,他写空气、触觉、光影、酒、梦想、牛仔裤、咖啡、香水、表、街道等等,虽然细小,但流露出的是他对生活的敏感和认知。他说一个人对生活的反应就应该像水和风的互动:风大的时候水面会翻出浪花,风小的时候就在水平面上串起涟漪;大的刺激有大的反应,小的刺激有小的感觉。除了对周遭生活的细节保持敏锐,他还坚持用文字将生活中的体验记录下来。在女儿王筱杰的眼里,她的爸爸是个会讲床边故事的人,一直讲到他们上小学。那些故事都是王侠军每个晚上编出来的,故事里边的人物原型就是身边的亲人朋友,而且他们的个性“就跟生活里一样”。他从子女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他们的阅读习惯,鼓励他们自己创作,编故事,一到假日就带着他们接触大自然,一起悠游有美相伴的时光。

  在阅读中感悟,从生活中认知,美就存在于其中。

  不是简单地卖书,而是有选择地卖。李月庆强调了他们作为第三方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他把天翼图书称为智慧解决和知识集成的供应商,并非单纯的书籍供应者。

  身份:上海天翼图书有限公司创始人

  服务:为企业管理者提供个性化的图书一站式服务

  和很多企业家不同的是,找书、读书、卖书就是他的工作,也是他的乐趣。

  李月庆

  企业的书房管家

  30年前书籍匮乏,30年后图书则是泛滥成灾了。李月庆创办的天翼图书就是要在这浩如烟海的图书中,为企业的管理者找到他们需要的那一根针。

  他在中欧商学院工作了十年,离开的原因则是他看到商学院在提供知识培训上的缺陷:对一个企业来说,高昂的费用阻止了更多的人能享受到商学院的知识分享和培训,而企业的每一个人都有权变得更优秀,他因此想到了用花钱少但质量高的图书服务来达到相同的效果。

  不是简单地卖书,而是有选择地卖。李月庆强调了他们作为第三方的专业性和客观性。他把天翼图书称为智慧解决和知识集成的供应商,并非单纯的书籍供应者。他们的客户经理需要研究全球商学院的科目,随时关注全球各地最新出版的经济管理类书目并筛选,去拜访每一家会员企业,了解他们的公司文化和组织架构,再根据这些会员企业甚至是他们下属事业群的需要,每期提供精挑细选后的“推荐书单”。天翼的采购范围也极为广泛,每个季度都会从伦敦、悉尼、纽约和法兰克福等出版中心城市采购到最新最前沿的著作。

  这种专业的操作方式,让天翼很快获得了许多知名企业的认同。目前天翼已经拥有了1000多家会员,9成以上是企业客户。光是在去年一年里,天翼就为上海宝钢集团提供了近百万元人民币的图书。因为专业,天翼也有底气在图书销售普遍打折的模式下,不仅坚持原价售书,而且还收取10%的额外服务费用。会员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预算和需求,购买从1万元到20万元不等的储值卡,并在天翼网站上随时买书,随时抵扣,随时查询和管理。此外,天翼还在全国11家顶尖商学院内开设了校园书店,并准备在今年内扩展到20家,这样选扯的原因是“客户都是董事长、经理这样的人,去商学院培训的频率比较高,培训结束就可以顺便来书店挑书”。

  网站、实体店和客户经理一起,组成了三位一体的销售模式,而这其中,最核心的又是客户经理的推荐模式。全球每季度要出版1000多种经管类书籍,一个忙碌的职业经理人显然没有如此巨大的精力进行挑选和阅读,李月庆说,他们做的就是把大海浓缩成游泳池,让经理人们阅读到自己需要的书,如果经理人还觉得游泳池太大,天翼图书会为他重新推荐书单,一直到满意为止。李月庆举例说,每个月,他们都会为海尔的张瑞敏做一个叫“首席推荐”的书单,每次5本;对其他高管,还有一份“高管推荐”,则是每季度7本。

  客户经理们决定了荐书的质量和所提供的服务。因此,定期的培训和考试是必不可少的,此外,为了让他们对客户的需求作出专业准确的理解和反应,这些客户经理都按照行业和地域来划分。李月庆对此很自豪,会员中跨国企业占了绝大多数,每个客户经理都能用双语工作,“面对一个跨国500强的老大,能用英语作很清晰和专业的表达,这就是我们的能力。”这种专业的划分,也使得他们在做了一段时间后,成为相应行业里的专家,能够专业而准确地理解客户的需求并做出快速反应。“比如,有客户询问,有没有关于公司转型方面的书?一般人可能就会随便挑几本关于转型的书给客户发过去。但天翼的客户经理一定会把客户遇到的问题弄清楚,他们会反问客户,是商业模式的转型,企业文化的转变,技术升级,还是产品线的调整?在弄清楚客户公司面临的具体问题后,他们才会对症下药式地为客户选择图书并销售给客户。”“中粮集团在北京门头沟打造‘忠良书院’时,让我们来帮助他们打造董事长和副总裁的办公桌书架,一共有14位副总裁,我们也会根据每个人不同的职能来考虑方案,有人负责后勤保障,有人负责财务,那我们提供的方案就一定是不同的。”

  图/嘉宾提供

  建个私人图书馆

  对一个喜欢阅读的人来说,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是种美好的享受。在绅士时代的英国,有不少私家图书馆是绅士们聚会之地,在书架边的沙发上,他们喝着咖啡,抽着雪茄,讨论帝国的政策、自然科学的进步或是伦敦城里的八卦。对绅士们来说,参加这种聚会是知识和身份上优越感的体现,那些头脑简单的女性是万万不可被邀请加入的。

  时代不同了,拥有知识再也不是件困难的事情。不过,私人图书馆的光环可是一点没有减少,它仍然是一种最稳妥而含蓄的炫耀方式。与拥有一座城堡相比,拥有家族或私人图书馆,更会受到人们的尊重。所以不难理解,企业家和其他领袖群体仍然热衷于拥有自己的私人图书馆。

  其中最有名的当属科技富豪杰·沃克(Jay Walker)创办的私人图书馆了,即使再挑剔的人也得承认,它确实是最酷的私人图书馆。为了摆下他数量繁多的收藏,设计师在建馆之前还专门做了一个7英尺长的模型,用缩微影像技术确定如何摆放藏品。如今走进这个占地330平方米的私人图书馆,完全就像走进了一个奇幻的人类文明殿堂,在书柜或者书桌上,你能轻易看到1493年出版的原版《纽伦堡编年史》、史上第一个完全翻译成现代英语的圣经版本:1535年的《卡佛岱尔圣经》,头顶上方是苏联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后备品,书柜上还有产自中国的灵璧石,甚至完整的恐龙化石⋯⋯看起来甚至就像一个博物馆。大量的玻璃材质和灯光的使用,使得图书馆看起来更像是一座设计前卫的建筑。在每一层的大厅,都摆放了柔软的沙发,可供主人和宾客以最舒服的方式阅读。

  除了含蓄的炫耀,图书馆的另外一个功能是激发灵感。有许多人曾去过比尔·盖茨的家里做客,但能进到他的私人图书馆的人则屈指可数。馆里珍藏着他收集的达·芬奇《莱切斯特手稿》、拿破仑写给约瑟芬的情书、希区柯克电影《惊魂记》的剧本手稿等等。只有很少的密友和公司的核心高层能够进到图书馆里,在书香环境中激发讨论的灵感。耐克公司创始人菲尔·耐特在其办公室后面设立的私人图书馆也是一个头脑风暴的场所,要想进入他的图书馆,公司同仁们得先脱鞋、鞠躬,房间的天花板很低,是为了让其显得更为私密。耐特的阅读口味偏重于亚洲历史、诗歌、美术等方面。这是个有趣的现象,这些企业领袖们都很少在自己的图书馆里放置商业财经类书籍,他们更偏重于古籍、原版小书,名人信札和文化社会类书籍,甚至电影拷贝,目前流行的是有关气候变化的书籍,比如,关于埃及干旱的文献和资料。

  按照老派的标准,一个人不投入几十万美元,那是搞不起来一个正儿八经的专门收藏图书的私人图书馆的。不过现在的人随意得多,即使是家里边的一间书房,也可以当做自己的个人图书馆了。这样的图书馆更有生活气息,是给家里的孩子讲述童话故事的地方,是和朋友一起享受下午茶的休息角落,或者干脆就是一个视听娱乐屋。脱口秀女王奥普拉的私人图书馆就是这么做的,书架下是柔软的沙发,适合躺着看书,她甚至不介意宠物来分享她的书籍。

  阅读的至乐

  我们为你推荐了一些特别的阅读地点,如果你有机会路过,千万别错过机会。

  纽约图书馆酒店 (www.libraryhotel.com)

  如果到纽约出差或旅游,不妨投宿于这家酒店。“图书馆酒店”拥有60间各式舒适房间,对爱书人而言,它其实更像一个私人俱乐部。一走进旅馆,你会发现大厅被桃花心木的典雅书架所围绕,书架上自然有琳琅满目的书籍。住房登记柜台后面的墙上,从地板到天花板,都仿照图书馆卡片目录柜橱的样式装饰、布置,让爱书人,甚至于作家们,身心都有宾至如归的感觉。酒店楼层及房间的命名,也与众不同,是以一般图书馆最常使用的“杜威十进分类法”的类目名称来取名的。如果你喜欢艺术,去第7层,那里有时装设计、音乐、摄影、表演、绘画、建筑等不同类别的藏书室。热爱文学可住在8楼,那里有大量的英国文学著作;如果喜欢历史,那可以选择住在9层,在这一层,从楼道到室内,墙壁上挂满了历史人物照片或图画;在14楼,有一间温室花房似的“诗园”,布置有各式竹制桌椅和绿植,适合阅读,14楼的另一边,则是一间“作家雅筑”(Writer's Den ),有舒适的沙发和壁炉,天气寒冷时,可以围坐炉边轻聊读书。

  每间房也都会摆置书柜,提供与这个房间名称相关的书籍,如“亚洲史”房里面放置有关亚洲历史方面的书。每个房间约有25〜100本图书。这里的书,旅客如果喜欢,也可向酒店购买,每本一律50美元。

  酒店的创始人亨利·卡兰是一位喜欢阅读的企业家,所以专门创办了这一主题酒店。有趣的是,统计显示,在过去两年入住的客人中,大部分是企业家,另有少部分专家学者和作家。企业家们喜欢这里的原因,或许是这里像“沙漠中的绿洲”,能给人一种休闲、思考的氛围。在纽约这样高度商业化的繁华市区内,旅客住在布满书架的客房内,坐在壁炉旁手捧一本书,顿时会有一种被知识充实的满足,少了谈论金钱和利润的兴趣。

  图书馆酒店大堂风景

  五星级酒店的图书馆

  不是每一家五星级酒店都会有专门的书房或是图书馆,不过,有一些真的有,而且很特别。比如伦敦County Hall的JW万豪酒店,它的Library Lounge虽然听起来像个阅览室,却足以比美宽敞而舒适的小型图书馆。两边的书柜将阅读区域分隔成小块,书柜下是宽大柔软的沙发和书桌,阳光从窗户外照进来,最适合三五好友,边读书边聊天边喝茶,享受一次纯正的英式下午茶。还有位于德国海利根达姆的凯宾斯基酒店,这家靠近波罗的海的酒店也有不错的图书馆,两年前G8峰会召开时,各国首脑们住的就是凯宾斯基,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人抽空去看了会儿书?

  当然,不可错过的还有上海明天广场上的JW万豪酒店行政图书馆。因为“悬浮”在230.9米的高空,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高的图书馆”。图书馆面积57平方米,拥有中英文藏书1500多部,内容涉及英国文学、小说,中国诗歌及各类画册。为了保持私密的阅读空间,图书馆只对入住酒店公寓房及客房的客人开放。要进入图书馆,房客只有凭借入住酒店的房卡,先乘电梯到达59楼的客房顶层,然后沿着一个三级回旋的小楼梯拾阶而上,才能抵达。在60层顶楼的屋顶平台或是59层的咖啡厅看看书,累了俯瞰城市的风景,会有种奇妙的高空阅读快感。

  凯宾斯基酒店的图书馆

  邮轮上的图书馆

  邮轮上一座巨大而透明的玻璃房子。黎明时分,你坐在图书馆的座椅上,面朝大海,手捧一本心爱的书,初升太阳的光芒打在你的身上,打在书页上,字体金黄而柔软。海面浪花涌动,你的四周有壁立的书架,深呼吸一口,口鼻尽是书香,人类文明的精华仿佛潮水般汹涌而来,穿过沧海桑田的千年光阴。那一刻你会觉得幸福。

  如果乘坐邮轮,不去图书馆是件遗憾的事情。一般来说,图书馆有整个邮轮中最宽敞的空间,最舒适的椅子,和最明亮的光线。由于客人来自各个不同的国家,因此邮轮图书馆里往往有各个国家、各种语言、各种装帧风格的书籍,可以满足一个爱书人对图书的全部想象。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上,人的思维往往能变得安静和单纯,不用考虑繁忙的工作,不用考虑财务报表,不用考虑无休止的应酬,手捧一本书,看,或者不看,都是一种安详的幸福。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