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是时候补短板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22日 16:25  《第一财经周刊》

  全球大型制药公司的并购潮带来了怎样的启示?

  李洋

  全球大公司艳羡的对象—即便在眼下极为恶劣的经济格局下,它们居然还掏得出那么多钱。

  先是2月13日,辉瑞公司以680亿美元并购了惠氏,紧接着在3月,默沙东以411亿美元收购了先灵葆雅,而罗氏制药则以468亿美元收购美国基因泰克44%的剩余股份。

  但在这种热闹的场面下,却没有任何来自中国的声音。这真的让人感到奇怪。

  想想看,近些年来,只要市场上出现类似的可并购对象,总是有好几家中国大公司涌现出来争相竞购,并购的硕果从IBM PCD到罗孚汽车,再到必和必拓,甚至还可能包括沃尔沃手握大笔外汇储备的中国,在外国媒体眼中就像是要“买下整个世界”。

  仔细想来,中国之所以在如此大规模的竞购中未发出任何声音,那是因为这次所涉及到的行业是制药业—这种高风险、高投入和高回报的行业,需要大量的资金、优秀的人才和良好的政策作为支撑—对于中国来说,可以说一无所长。一直是中国的一块短板。

  中国有6000多家制药厂,其所生产的药品品种95%以上都属于无任何专利权的仿制药。这些药企们生存下去靠的不是其产品的竞争力,而是靠营销能力。因此,你能看到,资金更愿意进入卖药渠道,大药房在中国的发展倒是顺畅,成规模的连锁店随处可见。而那些为人们所熟知的制药厂生产的药品则多为钙片、各种各样而且面目不清的口服液,以及维生素等。

  制药业的创新对资金的需求很大,且投资回报周期很长。显然,这种对专业技术要求极高的产业,肯定不可能像建筑和房地产业那样在一两年内就能产生巨额的资金回报,而后者目前已经占据中国GDP的?10%。

  制药业更需要人才的积累。在美国,医院和大学等机构拥有约3000万雇员,占劳动人口总数的22%—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比例!而这个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去年这两个领域的员工数字增长了50万;过去10年,美国的医疗和教育事业为其贡献了530万个岗位。

  很明显,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发展不能永远依靠那些低技术含量的产业。在善于开展国家资本主义的美国,许多州政府官员在经济发展观点上正变得老练。据《商业周刊》报道,他们并不一味地寄希望于那些可能在5年内迁至墨西哥或中国的工厂,而是正努力在可再生资源、纳米材料、生物医学设备等有望在未来几十年内创造高薪工作机会的领域打造新的产业。

  在教育人才储备相当丰富的情况下,他们当然可以做这样的打算。目前,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等州政府已初步投入了10亿美元到生物技术产业;纽约州和私人公司已经向纳米技术投资了45亿美元。

  你可以看到,目前美国度过经济萧条期的办法是,向公私合作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而即便在当前收入普遍降低的情况下,大多数美国人也仍把医疗和教育看作是必不可少的开支。在2月份的盖洛普调查中,有56%的美国人把教育投资列为经济刺激计划中“最重要的项目之一”,比包括减税在内的其他所有措施都要高。

  一家私营公司很难自己完成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创新。即便在制药业十分发达的美国,也需要政府拿出巨额资金来作为支持。政府与私营公司或大学的研发机构建立合作公司,并向其注入研发资金,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制药业的创新—对于目前资金储备相对充裕的中国来说,这是一种十分值得借鉴的发展方式。

  与兜里没钱的美国政府比起来,中国政府更有理由在高端技术、教育和医疗等方向进行大规模的投入,这将决定中国未来几十甚至百年的经济健康发展。

  好消息是,越来越多的跨国医药巨头开始在中国设立研发机构,这对于培养中国顶尖的医学研究人才至关重要。随着各个方面条件的改善,现在是进一步推动中国所具备的这些创新能力非常好的时机。在华丽的经济外衣下,是时候补齐内部的短板了。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