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每天25小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1日 02:31 第一财经日报

  张放

  早在18世纪,英国著名的外科医生约翰·亨特就发现了人体体温在夜间睡觉时会出现下降的情况。20世纪,科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证实了人体体温在白天和夜晚确实存在起伏的情况——出现变化的还有人的警觉程度、体内的生长荷尔蒙的浓度、皮质醇以及人体内的钾。而这一发现导致一个疑问:如果没有外在的信息,比如太阳的升降等,人的生理机制将会处于怎样的状况?

  以着这样的好奇心理,美国神经学家埃列奥特·威兹曼在纽约设立了美国首家“没有时间”的实验室来探究其中的奥秘。实验室经过特殊处理,没有窗户,完全隔音,温度也经过调节以确保住在里面的人感觉不到气候的变化,没有任何能够给人提供时间信息的物件:钟表、广播、电视、电话统统没有。

  志愿者在进入实验室之前都要摘下手表,并做好在里面住上几个月的打算。研究人员承诺为他们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只要他们不介意分不清白天还是黑夜,而且愿意接受各式各样的跟踪检查。研究人员通过设备每分钟测量一次志愿者的体温,每二十分钟监测一次他们的血液,还要在他们入睡时监测他们的脑电波。

  为了防止参与实验的人员根据工作日程来判断时间,实验室的工作人员的工作安排也由电脑随机确定的,而且他们通过一个双层门出入,任何一点外部的光线都不会入内。因为没有了时间的概念,见面时他们也不再说什么早上好或者晚上好了,而是统一代之以“你好”。参与实验的男性志愿者进入实验室之前都刮一遍胡子,以避免他们根据胡子的生长来判断时间——总之,能够想到的剥离时间的措施,他们都想到了。

  经过差不多一周午夜熄灯、早八点开灯的初步实验之后,所有参与人员均可以想睡就睡,想吃就吃,一切随他们的意了。参加试验的一名艺术家完成了十几幅画,一名退休人员写了本关于经济理论的书,一名本科生利用这段没有什么约束的时间还清了学业上的欠债,而一名《纽约时报》的记者则在实验室里待了25天,并用文字对自己的记者生涯进行了总结。几乎所有参与实验的人都在没有受到任何外界促动的情况下,将自己的日程调整为每天25小时——后来科学家们发现25小时正是人类生理上一天的长短。

  由于没有任何时间概念的牵掣,这些志愿者通常每天都比前一天晚一个小时睡觉,然后第二天早上晚一个小时起床,一直这样缓慢而持续地改变着他们的日程。当然,他们还有其他变化:体温是在睡前而不是在睡眠过程中降低;梦要比正常情况下来得更早;与此同时,同按照24小时作息的人相比,他们的荷尔蒙分泌情况也有些轻微的差别。

  根据这一实验,威兹曼(于1983年逝世)和他的同事们认为,人类总是持续不断地“训练”自己,比如通过闹钟等工具,让自己遵守24小时的作息规律,而不是按照人体的生理时间25小时来安排生活,而人类的社会化可以自如地在每天23小时和28小时之间随意调节。

  (张放 专栏作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