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长征与中国的金融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15:08 经济观察报

  写了这个题目把自己给吓了一跳:长征,金融界,中国。几个词都大得不得了。幸好,不是理论文章,我讲的是一本书的故事。

  这天来了一个电话,电话那头说,你好,我想找编辑某某。我说,我就是。那头说,我是广东发展银行北京分行的。我不假思索就说,噢,推销银行卡,我不需要。那头说,不是推销卡,我是一个读者,《长征》的读者。听这话我就高兴,有读者给编辑打电话,编辑会有成就感的。那头说,《长征》这本书真好啊,我买了几十本了,送给同事、朋友,我很佩服这个作家,希望见见他,还想见见你,现在行吗?这话就让人更高兴了。

  我说:“好啊,可现在有点事儿,下午两点吧。”

  两点打电话的人准时来了。接过名片方知来人是广东银行北京分行的副行长江友青先生。他说,他读了两遍《长征》。我很好奇:你为什么这么喜欢《长征》?江先生说,我们五十岁左右的人都熟悉长征,这一代人都经历过红色经典的教育,知道很多,但又什么都不知道,需要全面清理。另外一个理由是我们终于能看到真实的长征了。真实,我们需要真实,当你知道很多,却又是些概念、片断,对真实的追寻,便是我们的情结了……

  回到家和做财经媒体的先生说这事,他惊讶的程度大大出乎我的意料。他说你知道我们这些记者要见银行高管们有多难吗?而人家却千方百计地在百忙中寻找你们,登门拜见你们,请你们吃饭,这样的读者现在上哪儿去找?可见他们热爱《长征》要到什么程度。第二天,我又给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朋友快递了一本《长征》,他也算银行高管了。结果,很快得到他的回音,他早买了《长征》,而且也买过好几本。当然不是因为你做责编,而是因为他们需要《长征》。这么一串,我其实有些妄想:金融界的人在读《长征》。在大众模糊的时代,作者和编辑特别想知道哪个群体在读你写、编的书,寻找出读这本书的理由。

  江友青先生受人之托请《长征》作者王树增夫妇吃饭。一家金融报纸的记者好奇,赶来听他们聊《长征》。《长征》有大量的细节,正是这些细节构成了其真实性。记者好奇的是,长征与金融的关系。江先生倒有新见解:长征之所以胜利,是因为红军那时候有完备的金融管理制度。这些钱用到该用的地方,在关键时刻起到重要作用。他讲了苏维埃银行,管理、运行、分配。当大家都在长征中寻找理想、信念、意志甚至机会、智慧、阴谋时,江友青先生却谈到与我们的现实极其接近的话题:钱和钱的流动、财富观念。作者王树增可能没想到,《长征》会成为一个行业的励志书,也许如今金钱的获得与理想信念并不相悖,只是理想信念的高低。后来又听说,司法部门有很多人在读《长征》,又想到这是一本政治励志书。还听说军界、政界的人在读《长征》,这就更难区分行业阅读和个人阅读了。

  (作者系人民文学出版社编辑)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