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斯蒂格利茨:让中国读者了解我的思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1日 01:18 财经时报

  本报记者 翟志琳

  “市场经济要发生作用有一个前提条件,那就是要有良好的信息。为了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能够正常进行,我们一定要有正确的规则和好的裁判,否则就会产生混乱。”3月20日,在北京举行的《斯蒂格利茨经济学文集》首发仪式上,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再次提到信息的重要作用。

  约瑟夫·斯蒂格利茨1945年2月出生在美国印第安那州一个叫做加里的小城,24岁时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博士学位,创下了当时最年轻的博士获得者纪录。1993年到1999年期间,斯蒂格利茨曾先后担任克林顿总统经济顾问委员会的顾问和主席,以及世界银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他于1993年出版的《经济学》更是被人称为第四本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西方经济学教科书著作。

  2001年,斯蒂格利茨与另外两名美国经济学家共同获得了当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颁奖辞中称他们的学术成果“揭示了当代信息经济的核心”。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斯蒂格利茨多次来到中国,在目睹中国改革的一系列成就的同时,也对中国经济建设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

  《财经时报》:这是你第一次将你的文章集合起来在中国出版,有人认为你的一些理论可能更适合西方国家的经济现实,而并不适应中国的市场。

  斯蒂格利茨:这些文章本来应该在国外出版,但是中国跟我联系这件事情,我非常高兴中国能够做出这样的工作。

  当中国朝着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时候,思想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帮助中国理解自己所面临的挑战。今天,关于中国改革的性质和方向有很多争论。我认为,文集中所包含的一些思想,将有助于帮助大家理解经济学运行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规则。尽管中国和世界其他经济体有区别,但经济学的基本原理都是适用的。

  这也是我第一次让中国读者来了解我思想的真正全貌,看到我的整个经济思想是如何产生的。我希望,我的文集能对中国经济体制转型做一些贡献。

  《财经时报》:你因为在“充满不对称信息市场的分析”理论研究上的突出贡献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在你的著作中也常可见到“信息不对称”、“市场失灵”等词汇。而在你的新文集中,则提到了一种“新范式”,能解释一下吗?

  斯蒂格利茨:这个文集讨论的基本问题是经济学革新中的诸多思想。也是我为了建立新范式而做出的最为系统和全面努力的结晶。在写这些论文时,每篇文章都阐述了一个在我看来重要的观点;引人注目的是,这些观点在四分之一世纪之后仍然还有很强的实用性。

  新的范式是更加复杂的,需要我们做更多工作和分析。新的范式强调市场的完美和执行,还有信息的限制。在过去30年间,中国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不断使用新的策略和政策,有很好的适应性。世界在变化,中国的国情也在变化,因此需要新的发展模式。

  《财经时报》:你怎么看待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

  斯蒂格利茨:中国正在朝着市场经济发展,但并没有充分认识到要使一个市场经济运转有多么困难。很多人认为,市场经济意味着让政府出局,让私有企业充分发展,就能带来经济效益。但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其结果反而不太理想。经济增长的目标应该是持续的、平等的发展。

  除了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之外,还有政治社会发展和环境的可持续性。市场并不能确保经济增长中的社会平等,中国已经注意到了经济发展中的不平等问题,包括地区的不平等、城乡间的不平等等,市场也不能保证环境保护,中国正在进入过度利用资源的阶段。在这些问题上,政府的作用是非常有潜力的。

  《财经时报》:你从上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多次访问中国,并一直同中国保持密切的接触,你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中国的经济发展?

  斯蒂格利茨:对世界很多国家来说,中国的发展和成功将推动全球经济的繁荣和稳定。在过去几年中,中国成功地实现了高速的经济增长,而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则增长缓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的经济发展依存于世界其他国家;但另一方面,中国又是经济增长的唯一动力,对于世界其他国家,尤其是亚洲国家来说确实如此。我想强调的一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增长是有全球冲击力的。(040213)(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