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记者 杨时旸
作为英国当代艺术一个时代的缩影,YBA在短时间内迅速成为前呼后拥的艺术明星,他们用各种探索性的艺术形式挑逗着公众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更为重要的是,他们对中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走进北京首都博物馆“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的展场,当代艺术特有的气息混合着涂料的味道扑面而来,与外面大厅中代表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牌坊相映成趣。展览的主角YBA(Young British Artist英国青年艺术家),是英国当代艺术一个时代的缩影,他们在短时间内成为前呼后拥的艺术明星,他们用各种探索性的艺术形式挑逗着公众对于艺术概念的理解,更重要的是,他们曾经对中国的一批当代艺术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挑逗媒体和公众
展览入口处的投影墙上,26个警察以合影的方式站在一起,看起来就像是一张照片,然而当你仔细观察后就会发现,那是真人,而且每个人都在微微移动调整位置。吉莉安·韦英的这个录像作品叫做《60分钟的沉默》,或许艺术家想以此来表达社会规则对于人们的约束。
转个弯,一座高大的雕像十分醒目: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霍金坐在轮椅上,在悬崖顶摇摇欲坠,这是艺术家查普曼兄弟的作品——《超级人物》。作品向人们强调,虽然这样一个“超级人物”,在提出了无边界条件理论的同时却也要经受自身的痛苦并最终走到自己生命的终点。
这就是YBA一代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形式新颖而怪异,这种表达方式刚刚走上前台的时候,许多人惊呼,“这到底是不是艺术?”在这些艺术家中间,有8个是著名的先锋艺术奖特纳奖的获得者,而在这8个人中,达明安·赫斯特的一件作品已经成为全世界拍卖价格的第二高。
“YBA这个称呼从某种程度上讲可以说是媒体赋予的。直到现在,对于他们的艺术还是有争论的。有人说中国的一批艺术家叫YCA,但他们冒得太快,而且艺术上还不能确定价值,YBA他们毕竟统领了上世纪90年代。”此次展览的策展人皮力说,“他们找到了一个最能挑逗媒体和公众的方式,并迅速成为了明星。”
实际上,这一批艺术家的迅速崛起,和当时英国的社会背景有着很深的关系。上世纪90年代,英国由新工党政府执政,他们对于新的艺术形式和年轻艺术家给予了大力的支持,一时间,YBA在英国成为新文化意识的象征。
一粒种子
“最早,英国方面并没有打算在中国做这个展览,而是想在国外展出他们的雕塑作品。”皮力说他和他的策展人团队通过多次和对方商谈,用了两年时间,挑选作品,落实场地,才说服英国方面把英国当代艺术史上最辉煌的一段时期,也影响了中国一批艺术家的YBA拿到了中国。
十三年前,皮力还只是一个对艺术充满热情的学生。在闲暇的时间里经常去学校的图书馆翻找那些已经被翻得破烂的外国画册。“那个时候,我们根本找不到任何其他的途径可以看到西方的当代艺术。”皮力说,“只有杂志和画册上的图片是我们最直接也是唯一能接触到西方当代艺术的方式。”
1993年,中国美术馆举办了一个名为“吉尔博特和乔治”的展览,这次展览深深地刻在了年轻的皮力的记忆里,那是他们那一代人第一次亲眼看到西方当代艺术的原作。“那次展览就像种下了一粒种子,让我决定了以后从事当代艺术的方向。”
现在,皮力已经是国内最知名的策展人之一。这一次他和同伴一起策划的“余震:英国当代艺术展”,一方面是因为自己年轻时的感情;另一方面则是想把对中国当代艺术产生重要影响的那一段时期的艺术原作拿到中国让人们看一看。“我知道有人说这些已经是过去,但是过去的东西我们也没有看见过啊,那一段历史对于中国一部分当代艺术家太重要了。那时候他们都是看着图片去猜测西方当代艺术,现在我想让人们看到那些作品。”皮力说。
对中国的启示
“余震”这个名字是另一个策展人秦思源在去伦敦考察的时候想到的。本来是指YBA之后的一批艺术家,但是后来决定做YBA的时候还是保留了这个名字。“吉尔博特和乔治引起关注之后,YBA本身也是一次余震。”皮力解释说。
在北京之前,展览先在广州展出过一段时间,当时就有网友提出质疑,“这都是在英国过气的东西,现在还拿到中国当作多么先锋的东西看。”对于这种说法,皮力笑着说,“这最能反映出中国人的心态,总是想找到一个时髦的最新的东西追一下。我选择这个展览是因为他们和中国的当代艺术有关系。我们如果做了最新的西方艺术过来,只是在艺术圈内有点反响,但是和整个社会人群毫无关系,看都看不懂,那有什么作用呢?”
“余震”对中国的启示并不只是停留在艺术观念上,而在于整个社会对先锋艺术的态度。“这个展览的所有作品都是从英国政府的收藏中借出的。英国政府为了扶持当代艺术,在艺术家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就开始收藏他们的作品,所以现在等这些艺术家已经身价不菲的时候,真正优秀的作品还是在政府手中。”皮力说,“而在中国,人们还是在等哪个艺术家成名了再去收藏,这或许也是YBA一代能给我们的启示吧。”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