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跟着味蕾走河内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30日 05:55 第一财经日报
朱震 越南人爱吃,在当地谚语里就有未学语先学吃一说,还说上天不会在人进食时发脾气。正如中国,越南人见面的问候总是一句“吃饭了吗” 6年前第一次来到河内,就对这座城市一见钟情。现在重访,也觉得城市面貌没多大改变。我依旧在36街的老城区里迷路,怎样走也走不到还剑湖,手里不是没有地图,街上也不是没有能问的人,但在河内我乐意不闻不问,反正随便乱走也能有随便乱走的乐趣,更能拼凑成一幅凌乱松散的旅游回忆。 越南经济急速起飞,成了亚洲第二活跃的经济体,不少冒险家也来到河内找机会。经济发达才能容许更精致的生活栖身,这几年,河内多了不少漂亮的餐馆和酒店,一跃成为时尚旅人的目的地。国内游客似乎更钟情于胡志明市,但那“情人”眼中的西贡早已经成了胡志明市,经济虽然更为发达,但发达的代价就是高楼林立、犯罪率上升。倒是河内还保留了不少法式老房子,有丰富东南亚旅游经验的旅人,清楚河内是一座殖民地氛围保留得最为完整的亚洲城市。 河内和上海何其相似,有着混血的表情。当年的印度支那殖民地,河内就是首府,法国人在这里建造了不少法式风格的小洋楼,正如上海,这些老房子已经改造成娱乐的场所,欢迎新一代的“旅游殖民者”。殖民地历史是一段强加的历史,然而历史既然无法改变,那似乎唯有善加利用,反宾为主,加以诠释,也能丰富自身的文化。正如在街边买的法国面包,馅料和内容完全是越南式的;欧洲人带来咖啡和啤酒文化,当地人却坐在街边喝着这些舶来品,椅子很矮,几乎是蹲坐在地上,那是东南亚人喜欢的坐姿和角度,越靠近土地,自然也越觉得舒坦。 到越南旅行就是让味蕾旅行。越南北部、中部和南部的菜肴风格各异,北越靠近中国,饮食文化也深受中国的影响,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炒菜手法;南越更靠近地理上的东南亚,菜肴喜用辣椒,做法更类似泰餐等,也更讲究香料的运用;中部的顺化在越南历史上曾是王朝古都,也自然发展出精致的宫廷菜。话虽如此,春卷、牛肉汤面等是越南的国菜,到处都吃得到。胡志明市维多利亚酒店的大厨Alain告诉我,最好的越南菜并不在越南,而是在美国的洛杉矶。离散的越南族群把美食回忆行李带出家门,加上有了懂吃的人的存在,美食文化才能发扬光大。现在越南顶级餐馆里有不少海归派大厨,他们精通自身饮食文化,也了解西餐重视摆盘和环境等餐饮体验,轻易把市井的越菜精致化。Alain就出生于西贡,早年移民到法国,并在巴黎多家餐馆待过,练就一身厨艺。 越南人爱吃,在当地谚语里就有未学语先学吃一说,还说上天不会在人进食时发脾气。正如中国,越南人见面的问候总是一句“吃饭了吗”。这不只说明了越南人把吃当成一件生活中最基本的事情,也显示了其饮食文化中米饭的重要性。就食材而言,越南南北的两河三角洲流域是主要的产米区,因此米饭和面条是越南人的主食,除了家畜之外,越南拥有超过1000公里的海岸线,也自然能收获丰富的渔产。越南人比其他东南亚人更爱牛肉,那是受曾经侵占过越南的蒙古人的影响。 五香春卷、越南米粉、烤金枪鱼 熟悉越南美食的人都知道越南最美味的小吃都得在街边找,在街道的路边摊,无时无刻不见到越南人大快朵颐。这些小摊子大多没有招牌,所以食客就成了活招牌。虽然外貌看来不起眼,老板也不怎么讲究卫生,但我却从来没有吃坏过肚子。在河内乱逛的时候,就特别留意人多的小摊,也不愿意吃得太饱,因为转个街就往往发现新目标。我特别喜欢光顾教堂区一家卖炸五香春卷的小店,春卷皮炸得十分香脆,猪肉馅也饱满多汁,蘸着混着辣椒的鱼露吃十分美味,我几乎天天都要吃,吃到觉得自己也变成了春卷。 同样,走在河内老城36街区里,嘴巴总是帮脚步喊停。这河内的老城区已经有将近1000年的历史,过去不同的街道售卖不同的货品,街名也由所售卖的货品而来,其中不少老店已经改造成小旅馆、餐馆和酒吧等,成了背包客的根据地。这里的小路如迷宫,走累了,就躲进一家咖啡馆享用香醇的越南咖啡。老城区内有不少街边摊,小摊子售卖各式各样的越南美食,当然不缺越南最著名的米粉,小贩大部分是大婶,手法熟练,三两下工夫,一碗热腾腾的汤面就在眼前,味道鲜美。 百年老店也是有的,就在老城区内,其中一条街道甚至命名为烤鱼街,因一家传了三代的小吃店而得名。小店内只售卖烤鱼,为食客省去了点菜的烦恼,如此专心也显示了其信心。午饭时间小店肯定客满,除了游客,当地人也来光顾。走进小店,侍应生会及时送上一个小火炉,小煎盘上是烤得金黄色的金枪鱼,于混着各种香料的油水里煎着。我模仿着隔壁客人的动作,先把大量的香料和新鲜蔬菜放入煎盘里一起炒,嫩绿和金黄赏心悦目也刺激食欲,剥皮去骨的鱼肉表层香脆,肉质嫩滑,配上啤酒可说天下无双。 饭饱后,走到教堂区闲逛,那是河内最时尚的地区之一,个性小店林立,大部分是外国老板。他们都是些爱上河内的老外,住久了就做点小生意,利用越南现有的材料和技术再加上一些时尚设计元素来吸引顾客。街上有家MOCA咖啡店,布置如欧洲的“Neighbourhood café”(邻家咖啡),当地的时髦青年喜欢聚集于此,翻开饮料单,就咖啡一项就有25种选择,大部分做法是欧式的。我也会在路边喝越南咖啡,或许和东南亚人嗜甜有关系,加入大量炼乳的越南咖啡往往过于甜腻,完全掩盖了咖啡香味,要有坚强的牙齿才能忍受得了。然而吃的体验也不完全由味觉操控,我喜欢用滴漏壶来冲泡的越南咖啡,一滴滴黑得发亮的琼浆慢慢流下,只有这样才能感受到河内悠闲的时光。 由天主教堂走到还剑湖只要5分钟,我特意去找湖边的FANNY雪糕店,那是6年前和一班好友一起光顾过的店。FANNY是河内最著名的雪糕店,全手工制造,据说秘方来自法国,店里有各种不同的口味选择,除了经典的巧克力、香草等,还有越南香米雪糕。在炎热的午后,有什么比躲进FANNY吃雪糕更令人惬意的事情了。6年后的滋味似乎有点改变了,觉得没印象中的美味,抑或雪糕味道还是一样,只是当年的心情已经改变了。一再证明,要保留完好回忆,最好的方法就是永远丢失它们,对美食的记忆更是如此。 顶级餐厅里的越菜西吃 河内虽然遍地美食,但人偶尔还是需要被别人宠爱的感觉,到顶级餐馆用餐除了体验美食之外,就是要让人把你当成贵宾一样伺候,那是一种最容易获得满足的虚荣心。 河内大部分的顶级餐馆都聚集在索菲特大酒店附近,这家越南声誉最好的殖民地风格酒店,曾经是殖民地旅人们的唯一选择,和新加坡莱佛士酒店、曼谷东方酒店齐名。酒店附近有家皇帝餐馆,以精致的宫廷菜闻名。我看见餐馆的名字就觉得自己来对了地方。餐馆就设于一栋越式风格的老楼里,分为几个不同区域,有正经八百的西式用餐空间,也有让人放轻松的酒吧。这家河内最顶级的越南餐馆,十分受当地老外和富裕人士的欢迎,其中的招牌菜包括越南春卷等,曾经让美国《时代周刊》选为亚洲最佳春卷。 我选择了20美元的每日套餐,是典型的越菜西吃,从沙拉、小菜、主食到甜品一应俱全。价格还算是划算,味道也不错,但却觉得没有太多的惊喜。主菜为香蕉叶蒸石斑鱼,色泽漂亮,入口香滑。东南亚菜肴往往就地取材,香蕉叶除了有当成器皿的实际功能外,其淡淡的天然叶味也会渗入食材,丰富了味道的层次;烤鸡串以香茅来调味,用的却是咬劲有余嫩性不足的鸡胸肉,很轻易地满足了老外的口味和对东南亚的想象。东南亚曾经是西方列强们的兵家必争之地,其中挑起西人贪婪之心的就是该地盛产的香料。如果缺少了东南亚的香料,现在的欧洲菜肴肯定失色不少。 河内也有不少独特的个性餐馆,我喜欢到文庙附近的KOTO餐厅用餐,这是一家典型的纽约Deli风格小店。目前上海也在流行这类食店,一般供应采用新鲜材料制成的三明治(Gourmet Sandwich)、简餐及果汁饮料等,由于推崇健康的饮食概念,这类食店也深受注重饮食营养的新新人类的欢迎。KOTO的意思为Know One Teach One,这是一家以帮助当地街头流浪少年为宗旨的餐馆,餐馆内共有30名街头流浪少年,担任侍应生至厨师等职务,通过专人的指导和培训,让他们熟悉服务行业,并取得一技之长,得以重返社会。这让我想起英国明星厨师Jamie Oliver的著名餐馆“15”,也采用同样的概念,这不只有助于提升厨师的声誉,同时减少了社会问题。大厨或许更应该担当起社会责任,对社会发展献一份心力,或许他们也同样深信懂得做菜的孩子都不会学坏吧。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