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老广州的年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9日 02:02 南方日报

  李培

  核心提示

  在中国天南地北包罗万象的年俗文化里,老广州又以其发达的市巷文化,酿出尤为生动鲜活的春节文化。然而在社会飞速发展的脚步下,不少人猛然发现,老广州过年的风俗如同这座老城发生的变化一样,旧有的身影正渐行渐远。如今高耸的楼宇间已听不到昔日的卖懒歌,林立的天桥下已没有炸油角的香气弥漫,卡拉OK厅、歌舞剧院、西餐厅甚至游乐场转眼间成了广州年轻一族新年聚会的去处……如何让春节过得更有年味?伴随着专家们对“复兴年文化”的呼吁呐喊,本报记者走街串巷,采访了西关老人、民俗专家,为大家重制了一幅“老广州过年”的“年俗表情”、“年俗记忆”和“年俗日历”。厌倦了声色犬马现代节庆方式的人们,可从中找寻那些日渐消逝的广州年味……

  年俗表情

  过年了,家家户户都要扫屋、做年夜饭、祭祖、串门拜年、宴饮、贴春联……然而,除了这些中国年俗的核心要素外,老广州过年又因其生活于岭南一隅,独特的自然环境、地理条件、人文意识,而酿生出异常纷繁、细腻、温情的广州年文化。

  表情一:

  卖懒歌:“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醒(明)朝清早过新年。”

  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庆枫告诉记者,广州人最早是由古越人和南迁的中原移民融合而成。珠江三角洲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使广州自古就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华南商品交易中心。这些独特的环境影响着人们的群体心态、性格特征和风俗习惯,“广州人乐意接受新鲜事物,又不忘本土文化。纵观广州的各种风俗,既有中原文化哺育的影子,又存留古越族遗风的韵味,更有大胆吸取海外新鲜事物的情趣。这一点突出表现在老广州的年文化上。”

  从腊月二十三谢灶那天起,广州谓之“入年关”,在年三十之前的8天里,老广州人每天都安排得满满的,“谢灶”、“开炸”、“蒸糕”、“扫屋”、“洗华(东西)”、“包粽”、“贴对”,一个都不能少。广州旧时还有一首“新春习俗歌”,生动地记录着这些年俗:“腊月二十三,晒被洗衣衫;腊月二十四,清洁房边地;腊月二十五,扫房掉尘土;腊月二十六,洗净禽畜屋;腊月二十七,里外洗归一;腊月二十八,家什擦一擦;腊月二十九,脏物都搬走。”

  专家认为,老广州过年除了细致、毫无疏漏地保留从中原承接下来的各种年俗外,还发展出极具岭南特色的过法。“封利市——逢没结婚的人就给”这一习俗据说最早传自香港,闻名遐迩的广州迎春花市也最早将“发财树”、茉莉等花种从海外引入……

  中山大学教授、民俗学博士刘晓春认为,老广州的年俗林林总总,发达的市巷文化造就了丰盛纷繁的广州年文化景观。旧时,广州老城区的街巷间过年会有舞狮志庆,传统的街头艺人手举狮头、脚踩竹竿,凭一身绝活技艺可以攀到西关老屋的二三楼,衔走家家户户悬于窗台、门外的“利市”,人们纷纷以招来这一“瑞兽”为喜;旧时广州还流行一个卖懒歌的年俗:年三十大早起床,父母就把孩子叫醒,让小孩拿着一个鸡蛋,插上线香到村外跑三圈,小孩嘴里还要唱卖懒歌:“卖懒仔、卖懒儿,卖俾广西王大姨。今日齐齐来卖懒,醒(明)朝清早过新年。”据说,只要小孩子能把这个鸡蛋卖了就表示卖掉了一身懒惰,但是很多小孩都偷偷自己把鸡蛋吃了,回来告诉大人说已经卖掉了。

  广州番禺民俗专家屈九介绍说,单单从过年饮食一环,老广州年文化中的“纷繁”一特点就表现无遗:老广州过年的小食有煎堆、油角、爆谷、蛋散、芋虾、糖环、年糕、糖冬瓜、糖莲藕等不下10个品种,其中每个品种还可以变幻出形态各式的

美食。“有些老奶奶做煎堆有绝活,可以把煎堆做成排球大,中间用嘴吹入空气,吹得煎堆皮只有几毫米,皮薄松脆,特别可口。”

  表情二:

  贴门神:“贴门神很讲究,秦琼的头向左,尉迟恭的头向右,两人的面部是相对的,否则就是‘贴错门神’”。

  西关老广州的生活以细腻和讲究而著称,细腻又成为老广州过年最为传神的一个表情。曾庆枫介绍说,老广州过年除了“挥春”,还喜欢贴“门神”。曾应枫告诉记者,门神以前用木刻套色印,画的是秦琼和尉迟恭。“广州旧民居大门多分两扇,贴门神很讲究,秦琼的头向左,尉迟恭的头向右,两人的面部是相对的,不能贴错。”据说,广州人还由此年俗衍生出一句谚语:“贴错门神”,以此形容两人互不理睬。而现在随着广州民居的变化,广州人改贴“福”字,不过要倒着贴,意为“福到了”。

  “老广州人心思细腻,过年要处处讲意头,万事图个吉利。”屈九介绍说,腊月二十三“谢灶”,广州人要精心准备两样特制小食,一个是片糖,另一个是糯米汤圆,“因为百姓们希望灶王爷上天后能为自己多说几句甜言蜜语,以保来年安康”。大年初一,心思细腻的老广州会把家里的扫帚等脏物藏起来,家里要处处都干净;同时,初一大部分家庭还要“吃斋”、初二要“放生一条鲤鱼”,老广州也不忘在春节时分用这样的方式表现对生灵的敬畏、为来年祈福。

  此外,老广州年三十都要让家里的男丁“燂英雄”跳火堆或者火盆以祈求家族人丁兴旺;无论多么艰苦的年代,也要在过年时“开油锅”,还由此衍生一句俚语“煎堆碌碌、金银满屋”;再有,广州人喜欢蒸糕,有萝卜糕、芋头糕、马蹄糕等,糕分九层,名曰“九层糕”,象征“新春步步高”;另外,大年初一,大人们会让小孩子走在大街小巷,敲开每户家门,大声对主人说一声:“财神到,恭喜发财”,在主人家门贴上写有“财神”二字的红纸,主人就会回给这位“小财神”一封利市……

  “由于广州较早就发展了商品经济,老广州讲意头、祈求生意兴隆的心愿在广州的年文化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屈九举例说:广州的红包不叫压岁钱,要叫利市;广州迎春花市最畅销的种类是金桔、四季桔、菊花,都有“吉利”的意头,水仙在年三十、初一相继开放,也象征“花开富贵”;其它讲究意头的小风俗不胜枚举,比如有些家会在米缸上放两条生鱼,意为“年年有余”,年糕做好后也要铺一张红纸、放上一个桔子,然后才吃……

  更值得一提的是,老广州过年也不会忘“勤劳、务实”的好传统,广州的花木种植已有1000年的历史,从清光绪年间广州西湖路花市就已成了规模。到了现代,广州人更是将春节花市发展成产业,盆栽花卉成交量占据了全国市场份额的七成。

  表情三:

  封利市:“一些富裕一点的家庭会包较大的利市给不太富裕的亲戚,其中可能包上孩子一年读书的学费”。

  曾庆枫认为,广州自古就是一个热闹、开放的城市,广州人很早就远游四方,甚至远渡重洋做生意,“老广州的宗族意识特别浓厚,春节老广州都要千方百计回家与亲戚团聚,这就构成了老广州过年特别温情、有凝聚力的一面”。专家说,春节花市的意义远不止卖花、买花那样简单,广州人要全家人一起逛花市。几十年来,摩肩接踵逛花市的场面一直没有衰落过。

  屈九还介绍道,在广州郊区农村,刚刚有男丁出生的家庭,要在正月十五当日宴请全族人一起到祖祠吃一顿,通常有肉、鱼丸、茨菰下锅,保佑子孙安康、人丁兴旺。屈九认为,“封利市”中也透露着广州人祈求朋友、亲戚和满的愿望,尽管通常的利市都不大,5元、10元居多,但是家族中一些富裕一点的家庭会包较大的利市给不太富裕的亲戚,其中可能包上孩子一年读书的学费。“广州人平日不爱露财,也碍于情面,不愿受人恩惠、施舍,但是春节封利市却表现出广州人稍稍张扬、家族温馨的一面”。

  在采访中,不少民俗专家都认为,老广州过年一些旧有的风俗越来越淡,“‘卖懒歌’或‘燂英雄’等繁复的民俗形式可能会淡出现代年俗的范畴,但并不意味着过年的年味就淡了”。刘晓春认为,“复兴春节”的呼吁表达了一些人浪漫主义的怀旧情怀,但是时过境迁,昔日过年人们能“吃最好的、穿最好的”那种兴奋感已经失不再来,“未来广州人的年俗应当会偏重表现在团聚、温情的一面”。

  曾庆枫也认为,如今的广州人过年在“团圆、温馨”的主题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年前,远游四方的孩子们纷纷赶回家;大年三十晚上,大家族围在一起吃年夜饭,然后全家一起逛花市;初一全家都到老人的住处,陪老人聊天、做饭;初二、初三团拜,大家族在酒楼聚会、饮茶;之后几天,全家人带老人到广州附近玩一玩;初七过人日,举家逛花地……”曾庆枫说,“年味并不曾变淡,老人们似乎也没有不习惯,他们看到年轻人用手机发短信拜年,也开始喜欢用打电话的方式给老友、亲戚们拜年”。

  年俗记忆

  讲述人:原广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肖卓光

  年年花市灯如昼

  解放前:最怕吃到“无情鸡”

  解放前是一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但小时候过年的心情是异常兴奋的,可以吃到平时吃不到的好东西,可以穿每年才有一件的新衣服。那时没有现代这么多糖果、糕点,每家都要做煎堆、糖环、蒸年糕、爆谷等各式各样的甜食,有些一年才能吃到一次,小孩子过年都异常开心。

  除了吃好的,年夜还有很多可玩,我记得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方大厦、大新公司春节会放无声电影。那时候,家里的电器只有电灯泡,能看到电影简直让我们喜出望外。还有很特别的就是,解放前一些街头卖艺的人会在初一顶着狮子头,在鞭炮声中,到西关小巷里去要利市,蹿上蹿下,分外热闹。

  自进入腊月以后,常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书写春联,可挣不少银子。我记得家家户户都用红纸朱笺作春联,但解放前内廷及宗室王公等按例用白纸,镶以红边蓝边,平民百姓不得擅用。

  虽然孩子过年很兴奋,但是大人们却是胆战心惊。广州民间有个老习惯,正月初二开年,商店的老板把各店员伙伴都召集一起吃顿丰盛的饭,其中鸡是必有的一道菜,饭后老板挑选伙计,宣布各店员的去留问题。店主在席上往往对被解雇者说出:“为减轻今年经济负担,请尊驾另寻高就”之类的话,被解雇者在开市前须收拾被席而去,俗称“炒鱿鱼”,故广州人将开年席上所吃的鸡名为“无情鸡”。

  广州人还讲究“债不过年”,初一到别人家讨债很不吉利,所以债主们都争取在年三十的时候把债讨回来。没钱还的人,就只好在万众同欢行花街的时候混迹在人群中,躲避债主。因此,解放前的花市中,会看到人流中有神色紧张、躲躲闪闪的人,他们其实是在躲年关。

  解放初:翻身作主吃年糕

  1949年,不少老百姓知道

国民党寿终正寝,大家靠借钱借米捱日子的脚步也轻快起来、心情也愉悦起来。刚解放的几年里,很多人喜欢做年糕吃,有黄米、红米、白米的,解放了,吃年糕,感觉自己身板高了,符合翻身做主人的心情。

  刚解放的时候,百废待兴,人们还是比较穷,但是“解放”给人们带来的精神安慰使得人们暂时忘掉物质上的困难。那些年的春节,家家户户忙着收拾屋子,切菜用的砧板、扫房用的鸡毛掸子、写春联用的红纸等物品大家咬紧牙缝也要换新的。

  而令广州人开心的是,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1年,广州市工会明文废除“无情鸡”,这一恶俗正式从广州人的年俗中消失。从此,资方不得随便解雇工人,工人们的春节过得特别轻松。

  我还记得那些年,各工厂、单位都要办文艺晚会,各个郊区、街道、文化馆也开始将以前闲游的街头艺人组织成群众文艺演出队,演出很受欢迎。还有各单位组织的春节游园大会,人们还可以抽奖,都是兴高采烈的。

  此外还有一年,大约是1953年的大年初一发生了日偏食,除了新疆和西藏,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们一大清早起来拜年,都发现与往常有点不一样,这个日偏食持续了两个多小时,让那年春节被许多人记住。

  普通百姓的生活比解放前都有了一些改善。过年时,每人会多分给半斤油、半斤肉,还有一些豆子等,勤快的主妇们凭借巧手可以做出一顿较为丰富可口的年饭。特别是“年画”在这时候一度在广州兴起,新政府为了鼓励民间艺人的创作,由各大新华书店印制了许多精美的“年画”以取代旧有的封建“门神”,大多数家庭都会买。

  “文革”时期:对联变成“革命到底”

  红卫兵闹得比较凶,人们害怕沾染封建迷信的东西,因此都不敢贴传统春联。但是精明的广东人还是要想方设法贴上春联,于是春联就以清一色的毛泽东诗词为内容而出现:“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当年我听到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年三十晚上,老爹让儿子写一幅对联贴上去,结果初一大早老爹醒来后,发现这幅对联上写着“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横批是“革命到底”。由于忌讳看到“死”这类的字眼,老爹一怒之下就撕掉了“苦”和“死”二字,变成了“一不怕,二不怕”。尽管是文革时期,老广州还是在艰苦岁月中寻找着生活的乐趣……当时的各种毛泽东文艺思想宣传队春节也不休息,照唱照演,倒也十分热闹。

  “文革”后期,林彪死后,各种民间的年俗活动开始逐渐复苏。上世纪70年代短缺经济下,出现了一个“抢购”年货的风潮。根据1970年的报纸报道说,春节期间“粮、油、肉、蛋、水果、茶叶供应充足”;1971年的报纸说,肉、鱼、蛋、糖、奶粉种类、数量也比前一年同期有所增加,各种鲜菜、糕点、干鲜果品供应充足。从人们对年饭的关注可以透视出,上世纪70年代,全社会开始重视人性的回归。

  改革开放:肥肥成了除夕明星

  20多年前,全广州的花市都集中在西湖路、教育路一带,异常红火和兴旺。我记得有一年,我背着小侄女去逛花市,累得走不动了,却根本找不到空地坐下来休息,后来就被身后的人推着往前走。人潮虽然拥挤,但都很友好、礼让……

  那时,一些稍微贫困的家庭会等在年三十晚上12点之后去买花,价钱非常便宜。大年初一的凌晨,手捧鲜花、怀着喜悦的心情与家人并排走在马路上,成了许多广州人对花市最温情、最惬意的回忆。

  由于广州人有不少亲戚在海外,就最早拥有了电视机。一些人偷偷安上天线,可以收到香港电视。经历十年“文革”的压抑、禁锢之后,香港除夕晚会中轻松、娱乐性强的节目成了广州人大年夜的又一道大餐,在欢笑声中,汪明荃、肥肥等人成了广州人除夕夜最闪耀的明星。

  上世纪90年代初,广州开始禁止燃烧鞭炮。我感觉自此之后,春节那种火热蒸腾的热闹场面开始不断变淡。随后,老广州必备的年货变成了金童、玉女、财神爷和大大的福字。年货里还多了一样小东西:电爆竹,成了“禁放”之后鞭炮的替身,可是似乎并不太受欢迎。

  广州人过年的热情从过去到现在一直都没有减弱,生活日新月异,广州人开始探索过年“新招”:很多人将年夜饭、团拜饭摆进了酒楼,也是一样的热闹升腾;此外,逛花市、蒸年糕、祭祖、过人日等传统广州年俗还是年年照旧,一个也不能少。

  年俗

日历

  讲述人:中国民俗学会副理事长、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叶春生

  年中安排多讲究

  年二十三:“谢灶”

  广州人把“祭灶日”称为“谢灶”,这也是传统中的“小年夜”。原有“官三民四疍家(水上居民)五”之说,即做官人家在农历十二月二十三、一般平民在二十四、水上居民在二十五举行谢灶仪式,后来界限模糊,一般都选在二十三谢灶。

  民间传说:这一天灶君老爷上天向玉帝述职,奏明各家善恶,玉帝将根据奏述,对各家均有不同的赐福或降祸,所以百姓对灶神畏惧;为表示恭敬,便于是日清洗灶君神位,簪金花,挂彩红,用鸡、猪肉、鲤鱼、美酒、甘蔗、饴糖拜灶君。据说灶君食饱饮醉又被饴糖把嘴胶住,就不能多讲话。

  年二十八:洗邋遢

  广州人大多在这一天开始大扫除,还要理发,各家各户做到窗明几净,不见灰尘。

  年二十九:贴春联

  大年夜的前夕,是最繁忙的一天。要贴上春联、门神、年画等点缀家居,象征吉祥。

  年三十:逛花市

  更尽时,家家祀灶,悬挂天灯。祭品是羹汤灶饭、糖冬瓜等。参加拜祭的人只有男子,祝以遏恶扬善之词。妇女扫除炉灶,以净泥涂饰,燃香默拜。家里的所有大扫除、理发、洗澡都要在这一天之前完成,贴上对联迎接新年到来。除夕之夜,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州辞旧迎新的三件大事。三十晚上的年饭是越晚吃越好。

  年初一:拜神

  凌晨祭祖拜神,杀鸡。起床焚香,放炮仗。这天互相拜访,不问贵贱,奔跑往来好几日,名曰“贺新岁”。初一的中午饭必须吃斋,用粉丝、腐竹、发菜、冬菇等煮成一锅“罗汉斋”,希望这一年该吃的素菜都在这一天吃完,往后就可以大鱼大肉了。

  年初二:开年

  一大早,家中妇女要主持“开锅”,下花生油,煎萝卜糕、煎鱼。现代人更是喜欢将开年饭摆到酒楼吃,吃得越早越好。这天,邻里和亲友之间,往来拜节。广东流行女儿携家带口回娘家。广州的一些郊区农村还保留着“放生”的习俗,买活鲤鱼,用红纸盖上鱼眼,拜神之后到河塘放生。

  年初三:穷鬼日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因赤口,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一些广州人会选择足不出户。这天如有人串门,会被当作穷鬼赶出门。

  年初四:神落天

  接财神回家。如果旧年不如意的可能用“一碗清水、三支香”祭灶王,旧年发达的要用鸡鸭鱼肉祭拜。

  年初五、初六:尽情玩乐

  这才是广州人真正享受过年乐趣的时候。

  年初七:过人日

  旧时这天的早饭,广州人要设丰盛的家庭筵席,以庆贺“人的生日”。这一天,年青人结伴游花地,选最美的姑娘——“人日皇后”,由她主持这一天的活动。

  年初八:不回家

  初七七不去,初八八不归。初七出门探亲等人,初八不能回家,要留在亲戚家。

  年初九:九皇诞

  老广州要祭拜玉皇大帝,拿出鸡鸭鱼肉。

  年初十:打春去,初十一:打仔回

  在广州郊区的农村,相邻两个村子的小孩要在这两天掷石子对打,哪个村子赢了就代表新年会更好。初十一,家长要把这些对打的孩子赶回家。

  初十二:开灯信

  大街小巷、各家各户都要点满灯,广州的农村在祠堂也要点灯。

  正月十五:祈完灯

  广州人在这一天里要逛花灯。此外,广州的郊区农村里,旧年生了男孩子的要在这一天挂一个灯笼在祖祠里,表示向祖宗报到。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