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商学院 > 正文
 

京剧:商业突围的尴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13日 14:46 财经时报

  林定忠

  把雨果30万字的小说《悲惨世界》改编为130分钟的京剧,这或许是一个异想天开但又并不讨好的创新之举。不过还好,由中国戏曲学院经过前后4年准备排演的京剧《悲惨世界》,还是在京城京剧界引起轰动。

  在该剧的京城热还未平静之际,中国戏曲学院又借“五一”节之机,组成180人的团队,以京剧《悲惨世界》为主打曲目冲入上海市场。它在上海的商业演出能否成功,将再次为京剧乃至中国戏曲能否突围提供一个样本。

  似曾相识的突围

  京剧《悲惨世界》在京城试演的几场,无论是在学校,还是给外国驻华大使演出,都获得不少称赞。《中国京剧》主编戴英录说:“这是近年来难得一见的好戏。”戏曲评论家马野也认为,“作品非常震撼,非常成功。”

  该剧在艺术形式上有许多创新。不但在声乐上融入了现代音乐元素,甚至把《马赛曲》也引入剧中。在舞美上,则以大支架来延伸舞台空间,把舞台立体化。故事发生在37年的时间跨度里,导演创造性地以表征性的动作来代替对场景外故事的叙述,如巴黎巷战就以武生戏来交代。

  但剧中话剧式的京白和中西合璧式样的服装则遭到批评。“但演出取得了成功,给几百名外国驻华大使和留学生演出时,不少人热泪盈眶,深深地被打动。在北大130分钟的演出,很少有人中途退场,学生深深地被剧情吸引了。”该剧的编剧郝荫柏说。

  其实,中国戏曲在近20年里,从来就没有停止过各种创新。以致于京剧《悲惨世界》的境遇让熟悉戏剧界的人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在世界上都有名的越剧团——浙江小百花剧团曾排演过讲述荆柯刺秦故事的《寒情》,还有讲述天一阁故事的《藏书之家》等。尽管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不断突破,该剧团团长茅威涛女士还是无奈地表示:“所有的创新剧目都是自娱自乐,圈内人高兴一把而已。”

  观众和市场是越剧也是其他剧种生存下去的根本,靠国家养活的局面肯定不能长久。“全国几乎所有的剧种都在寻找突围办法,但还没有有效的途径。”一位戏曲评论家说。

  据统计,上世纪80年代,我国有记载的地方剧种为394个,而目前仍在舞台演出的剧种已不足200个。

  在两极间徘徊

  对中国戏曲界来说,赢得观众、夺取市场早已成为一种危机下的共识。但在如何赢得观众和夺取市场上则分歧较大。

  已有400年历史的昆曲同样面临生存危机,但最近几年里,尤其是2005年,在台湾著名作家白先勇的不断改造下,比如推出青春版《牡丹亭》等,在大陆高校里掀起昆曲热,其火爆场面让人觉得昆曲的“春天”又来了。但有戏曲评论家认为这仅仅是“虚热”。

  毫无疑问,青春版《牡丹亭》锁定的是相对高端的人群,而目前戏曲界对戏曲创新究竟应该面向知识还是草根阶层、面向城市还是农村,曲目应通俗还是高雅等问题,还一直争论不休。

  小百花越剧剧团无论是剧种还是剧团名气,都可谓是响当当的,但它每年在杭州市的演出也只有30多场,大多数演出是在农村,多是“为一些农户的红白喜事或者公司庆典唱堂会”,剧团的生存往往依赖于这些“下乡演出”。但团长茅威涛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让剧团在都市中生存了下去”。

  剧目需要创新,没有创新吸引不来观众,但创新的方向问题却引起争论。小百花排演《寒情》,浙大一位教授赞扬剧团有“人文精神”,但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副主任高义龙写了一篇文章《崇雅之忧》,批评这种倾向,称丧失了越剧的“民间性”。

  山西太原市实验晋剧团耗费6年心血改编成晋剧《范进中举》,其艺术上的突破在2005年上海国际艺术节引起不小的轰动,但“由于该剧团常年在农村演出,只排了3出,在太原市只演了两场。”追求艺术创新但丧失了市场,剧团连“创新”的成本都收不回。

  要艺术还是要市场,要城市还是要农村?中国戏曲就像一个在两极间摇摆的游魂,无法安生。

  有无突围之道

  对于上述争论,京剧《悲惨世界》的编剧郝荫柏认为,该剧取得成功的关键是原著好,原著的人道主义精神打动了所有观众。而人道精神和戏曲的形式美是超越于农村和城市之上的。

  其实,有时候也不一定非要糅合,可以“雅者自雅,俗者自俗”。晋剧表演家谢涛说只要“演出有1/3在农村、1/3在城市、1/3在国外”就基本可以解决矛盾,但她承认目前这只是一种“理想状态”。

  按照市场侧重不同,小百花越剧团则提出“每年100场演出应该60%在城市,30%至35%到县级、地级市,剩下还有5%的出国等机动演出”。那就要根据目标市场来决定创新剧目要高雅还是通俗,但有限的空闲时间和资金往往使得剧团一年最多只能出一台新戏。如果农村和城市市场都要保,那对剧团来说还是一个割手心还是手背的两难选择。

  另外,有专家认为,在戏曲已不再是“中国人的基本娱乐生活方式”时,戏曲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发展潜在消费者,努力自救。

  2005年,陕西省举行“秦腔四大名旦”评选,历时10个月,逐级评比,波及青海、甘肃等几省,极大地引起了秦腔爱好者的注意,对增加秦腔的群众基础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戏曲专家康式昭认为评选中“群众参与戏曲的广度和深度称得上是前所未有”。

  在海选早已成为一种有效宣传方式时,戏曲界对它竟显得如此陌生。毫无疑问,中国戏曲要突围,剧目要创新,扩大影响、吸引观众的方式也应创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