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百万元的烦恼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0日 05:43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 感性财经 Feature □本报记者 王进 春节后的上海楼市,暗流涌动。前有万科的“元宵促销夜”,后有成交均价10个月来首次跌破万元的“喜讯”,但28岁的市民吴小林几天的搜房行动下来,心情却很糟糕。 2月23日,吴小林向中介机构“21世纪房产”报上自己100万元的心理价位时,客服人员似笑非笑地答道,这个价钱买不到你要的房子。这天上午,小林在三家中介都得到了相同的回答。 开始时吴小林觉得自己100万的“实力”已然不小了,现在却越来越没信心。 和小林一样,心理价位在100万元左右的购房者,目前几乎成了各中介机构的主流顾客。20世纪80年代初的“独生子女”们已经工作数年并逐渐进入婚姻高峰,构成了沪上出现的“百万元购房群”。这个数额是年轻夫妇毕业数年后的积蓄(一般为10万元),加上双方父母所能提供的资助(一般为20万元),加上银行可以提供的贷款(目前为总价的7成),所能达到的上限。 比他们小的人,还没有实力也没有迫切心情购房;比他们大的人,多是换房需求。 吴小林把目光放在过去被称作“下只角”的传统工业区杨浦区。相对于房地产开发早、汇聚众多文化、科教、金融单位的黄埔、静安、长宁等区,杨浦在房地产开发和价格上一直比较落后,因而也成为持币待购的吴小林意向中的“淘金地”。吴小林说自己的要求并不高:希望是2000年前后建造的较新的楼盘,总价在百万元,位于内环区域。 然而,在2月末的上海,这个数额所能换来的“家”,选择余地非常小,要么是位于偏远和交通不便的区域,要么是建于上世纪90年代初甚至80年代的老公房,对于衣着光鲜的白领们来说,花费两个家庭的积蓄却拿到这样的房子,心里着实不甘。中介劝吴小林,“你可以买个老公房过渡一下,虽然小区物业落后,外观和配套设施陈旧,生活品质无法和新楼盘相比,但目前还是比较实惠的”。 经验老到的中介的观点和许多房地产专家们一致——先找交通便捷而舒适的老房子过渡,牺牲的只是外墙美观和少许舒适度,还有那么一点点“虚荣心”。 小林的很多心态豁达的同龄人便这样购到了房子,在某媒体工作的“新上海人”李岚,年后刚刚在沪上西北角的建于上世纪80年代末的成片公房中找到了自己的安乐窝,70平方米的两室一厅总价80万。 (下转A02版)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