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新城移民的梦想和现实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25日 03:25 经济观察报
陈文雅 下午5点多,冬夜的寒气已经渐渐弥漫开来。从北京城内发往通州武夷花园的一班公交车内,挤满了20岁出头的年轻人。他们看起来大学刚毕业,稚气未脱。 这里面就有24岁的广院毕业生张莹莹。她形容自己和男友是这群“大钟摆”上面的两只小蚂蚁。他们这群“大钟摆”多数都过着这样的生活:早上六七点钟准时起床,匆匆洗漱,从自己位于通州的温暖小窝里出来,随便买个小点心,啃几片饼干当早饭,赶公交车、乘地铁,到达位于北京朝阳区的某家公司,开始一天的繁忙工作;到下午五六点钟,又从公司匆匆忙忙赶回家中,因为到家已经是七八点,所以通常就在单位附近的小饭馆解决一天里最重要的正餐——晚饭。 不可否认,这就是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在北京的生活状况。他们有着浑身使不完的精力,天天飞奔在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的“康庄大道”上,但他们却要忍受漫长的旅途,拥堵的交通,远远不够买一套房子的薪水和不是那么健康的一日三餐。 张莹莹很羡慕她的两个已经在通州买了房子的同龄人。她们曾经和她租住在同一个三居室中,但先后通过父母支持、和收入较高的男朋友共同承担,买下了新房,成了通州的新移民。但张莹莹说,这只是她的朋友中间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同龄人依然天天来回于通州和朝阳之间。当通州的房价和租金涨幅把自己的收入涨幅抛在后面越来越远,除了望洋兴叹以外,他们只好更卖命地工作,以换来收入水涨船高的希望。 老马是通州的老居民,天天晚上吃完晚饭,就牵着一只吉娃娃,和老伴在商业街附近转转。这几年,老马住的楼里头外来人口越来越多,大多数是租了这里的房子在北京城里头上班的。“我有的邻居,两居室的房子住了10来个人,现在的年轻人可真不容易啊。我老教育我们家小子,他要有这些外地年轻人一半勤奋,都比现在好多了,领个千把块薪水,成天抱怨钱不够花。” 老马说,要说通州繁华还不是现在,搁以前水路发达的时候,通州可是北京的水路枢纽,江南输送到首都的粮食、丝绸、瓷器等物资,都是经京杭大运河运抵通州后上岸或者从通惠河运到紫禁城。 后来,有了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运输工具以后,京杭大运河上的船只逐渐稀少,通州的地位也不如以前了。 如今的通州再不复当年独一无二的交通优势,但又被寄托了另一种期望。 随着北京的大型工业制造企业纷纷往环渤海区域迁徙,京津塘经济带在全国区域经济发展当中的地位日益显现,通州又成了京津之间的一个重要连接点。 在北京市规划委11月7日获得批复的 《北京十一个新城规划(2005——2020)》中,通州和顺义、亦庄一起,被列入北京周边十一个新城中重点发展的三大新城之一。 据了解,“十一五”规划期间,北京市将投资500个亿用于建设通州新城,其中在交通方面,通州和北京城区之间目前的交通主干线有八通线轻轨、京通快速路和朝阳北路,今后会加强地铁M1、M6,以及通朝大街、两广路延长线的建设。“十一五”期间,两广路将延长到通州的运河东大街和运河西大街。 每一个政府规划刚刚公布的时候,仿佛都能让人看见一个玫瑰色的梦。但是,有多少个玫瑰色的梦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现实,又有多少个梦破碎在历史的车轮下呢? 和顺义、亦庄等新城一样,如今的通州也面临着诸多问题。居住地和工作地的分离是三大新城均面临的一个软肋。 和每天奔走三四十公里上班的其他年轻白领一样,张莹莹说她暂时不会考虑跳槽到上班地点在通州的公司工作,在她看来,通州企业吸引人才就业的诱惑力还不够大。“通州的知名大公司不太多,跳槽到那边想要拿更高的薪水、更高的待遇,还是比较难办。所以宁可先奔波几年,等有点积蓄了,再考虑在城里租个好一点的房子,或者买个远一点、小一点的房子了。” 顺义和亦庄的问题,看起来如出一辙。 在顺义,产业经济以空港带动的工业、贸易、物流为主,而居住人群则以中央别墅区的住户为代表。而这些住户以企业家和500强外企的职业经理人为主,其公司所在地分布在于北京城的不同角落,交通主干道却只有两条:京承高速、机场高速及其辅路京顺路。住在别墅区的家庭基本上家家有车,车辆使用率高,再加上京承高速和机场高速都要承担开往首都机场、承德方向其他出口车辆的交通,路面的繁忙可见一斑。 亦庄入驻有诺基亚、可口可乐等大型公司的中国总部。但在亦庄大规模开发的低密度住宅小区,居住人群却以国贸地区上班的白领和中产阶级为主。 和新城产业发展模式的质疑几乎同步,关于北京是否迁都的问题一再进入人们的视野。 “水资源已经敲响警钟了,2005年北京水资源的承载力应为1436万多人,但实际的常住人口超载上百万,到2010年,顶多能承载1420万人,估计要超载300万人左右。”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杨开忠表示。 商务部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的一篇文章引起了热烈讨论。梅新育认为,北京的水资源十分匮乏,现在如果还要继续摊大饼子建设新城,无疑饮鸩止渴,进一步加大水资源压力。 但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城市规划学者向记者表示了不同意见。这位学者表示,50年代北京市地质工程勘察院曾经勘察到北京的泉水共有1347眼,如此丰富的泉水资源,在世界各国首都中是十分罕见的。但从70年代起,北京的泉水水量不断减少,许多名泉逐渐枯萎,直至无水。西山众多山泉、莲花池、玉泉山黑龙潭泉等著名大泉已经枯竭甚至消失。 “北京的问题并非简单的自然资源匮乏,而是规划方面存在缺陷。”该学者认为,水资源匮乏的出路不是迁个都就能解决的。“今后就算把首都迁到水资源再丰富的地区,如果城市规划依然摊大饼,城市人口还是急剧膨胀,城市发展的资源配置还是不断朝一两个重点城市集中,那么再肥沃的土地也养活不了那么多人。” 置身学者激烈争论之外的张莹莹,平静地说:“迁不迁都,和我当然有关系,但我最关心的,是我和我男朋友在哪个城市里能够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下去。迁都以后如果好公司都往新首都搬,我们大概也会跟着搬。但是,我不希望看到因为迁都又污染了一个本来水草肥美的小城。”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