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巴黎 一杯咖啡的闲适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0月17日 18:18 《英才》
巴黎 一杯咖啡的闲适 巴黎是一个既不工业化也不政治化的城市,很像一个非常现代而优越的世外桃源,那里每个人好像都在欣赏艺术,欣赏生活,都在咀嚼生活的过程。 口述|锦江国际集团公司高级副总裁、知名作家海岩 我不是一个愿意走动的人,尽管有时不得不走动。近来出行渐少,离开朝阳区的范围,对我来说便可谓之远足了。我甚至比较害怕旅行,那种颠簸劳顿的旅程我总是敬而远之。以前出差到日本,我们集团公司的高管曾为了看一棵树而驱车两个多小时行至东京,对着大树感慨一番,然后重新折回,这种事情我是不会奉陪的,我没有那个兴趣。 坦白地说,很少有什么景观能给我震撼的感觉。著名的尼亚加À大瀑布,那样的宽度与长度,倾泻而下,世界第一,可当我身临其境的时候,却没有照片里或者电影里展示的那种感觉,毕竟,摄影机与摄像机选取的都是最好的角度与最美丽的瞬间。我感觉不到震撼,只感觉到现实与想象间的落差,为了看这样一个瀑布冒雨远道而来,不值得。 说出来或许没有人会相信,一次去法国开旅游博览会,呆了整整20天,我没有去艾菲尔铁塔,也没有去卢浮宫或者凡尔赛宫,唯一去的便是巴黎圣母院,还是因为偶然路过才下车看了看,那是一座十分不起眼的小建筑,这个因为一部文学作品而声名赫赫的地方与人们心目中的样子相差千里。 中国人总是喜欢匆匆忙忙的到一个地方去看,看完了就拍照,说明我到此一游,再到下一个景点再拍照,拍完了再走。这些我没有兴趣,我的旅行心态更接近外国人。电影《迈阿密风云》在亚洲上映的时候,导演迈克尔·曼第一次来中国,他既不打算爬长城也不想去逛故宫,他认为了解一个国家的方法莫过于找了解这个国家的当地人聊天。于是,他邀请我在他住的酒店聊了两个小时,这是他的方式。 每个人都有自己去了解其他地方的方式,我也一样。比如,我的作品《玉观音》,写的是云南的故事,其中描写了大量云南的风土人情,但其实我到现在也没去过云南;比如,《拿什么拯救你,我的爱人》写的是绍兴的一个故事,可我至今也没有去过绍兴。 这种方式有些人可能不喜欢,有些作家一定要看到了,体验到了,才能写,需要采风,亲身经历,这种作家叫“行走作家”。还有一种作家就是坐在家里的作家,比如我,坐在金碧辉煌的酒店里面,一边用日本的瓷器喝着中国最古老的普洱茶,一边描写着最艰苦的农村生活,这是我的方式。 我喜欢的旅行方式是到一个地方很舒服地住下来,慢慢品味。其实,我是喜欢巴黎的,但不是因为那里有很多中国知识分子景仰的名胜古迹、人类遗产,我喜欢巴黎只是因为它舒适,宜于生活。 那次去开会便如同度假,出门总是风和日丽,干净的街道,各种各样的名犬,闲适的行人。那里不像东京或者大阪,街上每个人都西服革履,匆匆忙忙,面目严肃的疲于奔命。巴黎是一个恬静的城市,你经常会看到在一片草地上或者一排台阶上坐着很多年轻人在看书,这在我们国家的任何一个城市都是看不到的,我们的台阶上肯定是人来人往川流不息的。 但巴黎不一样,那里不是特别像一个首都,却又有着大都市的那种繁华和辉煌。那里的每一座建筑都干净且漂亮,建筑并不密集,它们的高度也恰恰是让人舒适非常,不会给你生活在高楼大厦群里的那种感觉,视野很开阔,道路宽敞而不拥挤,人也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如果你到北欧一些国家,就会发现人太少了,站在市区普通的大街上,左看右看也不见人影,就你一个人。到了晚上7点种,街上就根本没有人,所有的店铺都关门了,那样的城市,太过于寂寞。 而巴黎的夜晚是灯火辉煌的,但又不像北京或者上海那样摩肩接踵的,那么浮躁。巴黎人总是牵着狗,或者开着车,带着家人,出来看演出或者在街边茶座上坐一坐。北京也有效仿西方的街边茶座,但实际上它的前提应该是风和日丽,不晒不冷,没有灰尘。可在北京,如果坐在街边喝咖啡,一会儿,咖啡上就是一层浮土。 巴黎是一个既不工业化也不政治化的城市,很像一个非常现代而优越的世外桃源,那里每个人好像都在欣赏艺术,欣赏生活,都在咀嚼生活的过程。我是一个性子比较急的人,这些年来,我的生活每天都排满了各种各样的事情,但我向往的,正是这种节奏缓慢,无所事事,与世无争的生活。 如果以后有时间,当然,也许是在退休以后了,我不想去看什么泰国大皇宫之类的地方,只想去普吉岛过幽静的生活,或者回到当初我们路过的法国小镇上蜿蜒的街道,慕尼黑郊外小山上笨拙的木屋,又或者去四川的道教圣地青城山,远离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远离此起彼伏的勾心斗角⋯⋯去寻找,我心中的世外桃源。 (整理|本刊记者 孙雅男)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