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诗歌之厚与生活之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04:36 财经时报

  施袁喜

  在这个还算漫长的周末,我总感到有什么重要的东西被落下了。这也不奇怪,整个亚洲都在焦虑,大家都在各个领域里懵头乱撞,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为故乡。中国的经济正在崛起,每年的GDP数据都在增长,使那些做惯了经济领头羊的国家老大不适应。国人们也开始把热情转投在那些创造利益的商业精英身上,希望他们能够担当起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他们也试图从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影响中国,使之以短、平、快的速度与国际接轨。

  往极端里说,在学好了英语的前提下,一个北京的孩子和一个布宜诺斯艾利斯的孩子是一样的。在相同的时间里,他们穿着同样牌子的衣服,都坐在麦当劳里啃着鸡腿,都在谈论着某部大片,交流着某个网站上的流行信息。他们与纽约的孩子没有什么两样,甚至通过QQ视频,他们还相互认识。

  这种似乎被无限复制的生活,正在成为世界潮流。这没有什么不好,起码可以认识到自身之渺小,而世界无限广大,知识浩如烟海,无以穷尽。但那些支撑着日常生活的起码常识,日出和日落之必要,睡觉和吃饭之必要,一点点温柔和爱情之必要,游戏规则之必要,还是恒定的,没有因为大同而不允许差异存在,没有因为要进步而不允许流浪者游荡街头。

  我不过是在说,和知识一样,世界已经不再那么复杂,也并非想象中那么简单,各就各位就好。这样一说,似乎就扯远了,因为游戏规则之必要,使我知道我只是在写着一篇小小的书评。

  那就挑一本书吧。挑最近出版的一本,挑最厚的一本。居然是诗歌——由诗人安琪、远村和黄礼孩主编的厚达2550页的《中间代诗全集》。在这样的假期,潦潦草草地读一遍还活在这个国家各个角落的诗人们的诗篇,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我也试着像贵州的诗歌评论家梦亦非那样,每读完一个人的诗歌,都兴之所至地写下点阅读感想,但我承认自己无法胜任这一工作,82位诗人的2200多首诗歌,80个印张的诗歌数量看上去过于庞大了些,除非你不屑一顾,否则真要被吓破了阅读的胆子。好在我没有被吓倒,总算很粗略地翻完了一遍,很多诗歌都已经是二次阅读了,也基本上没有带来别样的感受。

  按照概念首倡者安琪的说法,所谓“中间代”,指的是“出生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在八十年代末登上诗坛,并且成为九十年代至今诗界的中坚力量”的一大批诗人。“中间代”和“后朦胧”一样,都在概念上呈现出模糊的指向。毫无疑问,他们参与了中国新诗建设的浩瀚工程,在经济主导一切的时代,他们中的很多人仍旧在心中抱守着农业时代的田园意象,歌吟着四时变换,有时也发而感慨,欲割断时代的喉管。

  在整部书里,出现得最多的词语仍旧是春天、花朵、流水和火车,而不是麦当劳、马赛克、飞机和公司,他们中的很多人学习了西方的意象和技巧,甚至沉溺于图书馆的文本之中,试图使自己的诗歌被翻译成英语,能够参加世界诗歌大会。这是正处于转型时期的中国一代诗人的焦虑,他们心底残留着的最后一丝火焰已被纳入了一体化的创造序列里,诗歌也因而成为他们生命中不能承受的“轻”。

  他们相信诗歌是厚实的,而与之对应的现实生活则是轻逸的,缺乏诗意的,需要被改造的。这也正是一本《中间代诗全集》可以编得如此之厚,而我的假期可以过得如此之乏味的理由。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