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不治已病治未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07日 04:54 经济观察报

  方湘颖/文

  大众和学界似乎从来穿不上一条裤子。去年底,新一轮的“中医存废之争”仍在学界和媒体上吵个不停,但大众似乎早已做出了选择。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写就的《人体使用手册》自年初出版以来即受到大众的追捧,至今仍然停留在各个书店的销售排行榜上,而一本名为《气的乐章》的健康类图书不久前也在大陆出版,书的作者王唯工是一位从物理学转向中医研究的学者,以压力和共振理论来类比血液在人体中的运作,从中医的角度对人体的气与经络做出解释。越来越多的吃着西药长大的中国人开始重返中医,寻求DIY式样的中医养生之道。

  《人体使用手册》和《气的乐章》之外,中医也已经悄悄侵染到了坊间的一些行业,诸如中药SPA、刮痧排毒养颜、针灸减肥之类的“时尚养生”项目已经遍地开花。与西方人大量吞食善存、施尔康以及各种维生素ABCD相比,中国人则不厌其烦地每周去中医大夫那里号脉,换不同的药方,再将药剂一副副煎好喝下。看来,大众已经以自己的方式肯定了中医的价值。

  对众多的中国人来说,中医从不是西式理性科学与中式经验科学的观念之争,而是存活于中国人思想体系中的自我调理与疗治之道。

  现在,中医至少在养生之道上抓牢了中国人的心。

  照顾亚健康人群

  中医升温了,中医图书的销售也水涨船高。据统计,2003年问世的《思考中医》至今已印刷15次,发行超过十几万册。上市近一年的《人体使用手册》在北京图书大厦综合类图书排行榜一直位于前20名。

  人们为什么开始迷恋中医?《人体使用手册》作者吴清忠说:“这些年,人们生活节奏变快了,工作压力变大了。人们的生活形态完全违背了身体运行的规律,健康的问题便愈来愈多,而且这些问题都是以前没有的,这时中医养生的观念才又被人们所需要和重视。”

  这群生活形态完全违背了身体运行规律的现代人,他们在获得金钱的同时也透支了健康,成为亚健康人群的主力军,而亚健康属于健康和疾病的临界状态,尚未达到病变的程度,因此无法运用西医来治疗,于是只能寻求中医,解决气血等问题。

  近期有调查报告显示,办公楼工作人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比率在70%以上。

  吴清忠说:“我在企业里工作了二十多年,长期在非常大的压力下工作。45岁时,有一段时间持续数天无法入睡。我对健康完全失去了信心,觉得自己必定得了什么大病。但到医院却什么也查不出来。后来,上海的一个推拿师改善了我的问题,他没有用药,除了推拿之外,最重要的是生活作息的调养。” 推拿、按摩都是中医的治疗手段,而人体调理则是中医的养生范畴。

  越来越多的人们从选择去健身房转向了中医养生馆,奥运会运动员配有中医保健师、莫文蔚这样的明星也开始喝汤药调理,肥胖患者们则开始采用针灸来解决肥胖的顽疾……

  药补不如食补

  亚健康之外,中医已经形成完善的人体调养的理论体系,对于现代人的养生亦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西医理论中,有种所谓的维他命疗法,规定了人每天需要摄入的维生素种类和含量,许多西方人依此每天服用各种维生素药片,以达到保健的目的。其实,健康人不需要摄取过量维生素,日常饮食就能保证人体的正常运作。西医善于用经过化学处理的药片解决发生病变的疾病,而中医则推崇养生之道,认为“药补不如食补”,许多食物本身就是中药材,诸如:姜、山药、枣、百合、核桃等。身体虚了可以通过饮食条理恢复健康,食物和中药并无绝对的界限。

  现代人动辄便挑灯夜战,一夜笙歌下来,寒气侵入体内,青鸟健身的培训师会告诉自己的学员:“第二天出门前喝碗姜糖水,可以驱除前夜的寒气。”根据节气讲究的“冬令进补”则是中医养生的一大板块,冬季气温过低,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热量,必须增加脂肪、蛋白质等物质的分解,产生更多的能量,以适应机体的需要。因此,应多吃富含糖、脂肪、蛋白质和维生素的食物。不过,也有专家表示,现在的药材药效较以往有很大的滑落,所以,同样的方子具备的疗效很可能会不一样。

  现在市面上充斥了各样补脑补血保健品,渗透了浓浓的“药补”滋味。然而,很少有人能料到,市场上曾热销一时的某种“补脑保健品”具有的药性其实是一种“脑代谢及循环改善剂”,临床上主要用于老年痴呆、记忆力丧失等大脑功能性疾病,存在诸多副作用。专家们认为维生素、微量元素以及卵磷脂等虽是大脑活动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但这些成分完全可以在日常的食物中摄取。所以,保健品能不吃就尽量不要吃。

  除却食补,中医古籍对“气”和“神”的进补也很讲究。《皇帝内经》中说:“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意思是指饮食起居需劳逸结合,讲究养神,情绪上要注重调节“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看来,只有将食补和神补相结合,方能全身通泰。

  不治已病治未病

  西学东渐以来,西医处于强势地位,中国人对中医以及中医养生的认识其实很浅薄,原因可能是根本没有机会去近距离接近和了解中医。

  “后来我母亲得了皮肤癌,当时已经出现腹水的症状。我带她到上海,还是请那个推拿师帮忙。经过了三年多的调养,脸上的病灶自己掉了下来,完全康复了。我和母亲的亲身经历,让我学习到很多人体的知识,和我从小所熟知的西医的概念是完全不同的。我的这种体会,和整体主流医学的概念有很大的不同,也是大多数人所不明白的。这使我对中医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改革开放初期,大量的西方新的医学设备、药物进入中国,让人眼花瞭乱。二十多年下来,人们发现不能治的病,有再好的设备、再新的药物还是不能治,开始明白西医能力的局限性。”吴清忠说。

  在中医看来,西医以人体解剖为基础,偏重局部,是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医学理论,只对发生了病变的身体感兴趣;而中医则偏重人体的宏观整体,坚持“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主张,讲究对身体的调理。

  事实上,大多数人都不愿等到身体的毒素发生了质变方去问诊,而是希望把时间“浪费”在健康养生上,而养生的概念却惟独出现在中医理论中,从它的治疗体系到文化溯源,处处隐含着“治于未病”的养生概念。

  细究中医,它融合了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认知,包含了中国人的养生观念。先民将人体看成一个由脏、腑等五行融合的相生相克的整体,人体与宇宙万物皆为阴阳统一,讲究天人合一。

  而中国传统的养生观也正好契合了中医“不治已病治未病”的治疗主张以及“天人合一”的养生方法。“养生”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养生主》,即保养生命的意思。宋代推崇动以养生的养生观,盛行以淡食和练气功作为养生保健的手段;汉代名医华佗创编的“五禽戏”仿效鸟兽动作舒筋活血、健身治病……我国传统养生观最显著的特点是强调养生应当树立保健预防思想,防病于未然;同时,在养生过程中要运用“天人合一”的方法,保持人与外界环境的统一。

  链接

  中医存废争论不休

  有人做过梳理,近百年的中西医大规模争论就有三次。而2006年,湖南省一名大学教授张功耀写的《告别中医中药》的文章则进一步引发了中医存废之争。其中的一个最根本问题在于中医是不是一门科学。有人认为,现代医药科学(西医)是建立在物理、化学、生物学、统计学等学科的基础之上,已成为现代科学的一部分,这主要表现在西药的疗效和副作用,都能在西医理论和临床试验上得到明确的解释和论证。而与此相对比,中医现有的阴阳五行等理论过于玄奥抽象,而且,中医药在临床运用阶段也具有很多不确定性因素。10个中医诊疗同样的病,也许会运用10种差异很大的治疗方法。此外,每种中药材的性能及毒副作用目前并没有如西药那样得到严密的临床检验。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是药三分毒”,中西药物均不能“免俗”,但有毒不等于有害,在中医理论指导下的应用能使其趋利避害。中药的特点是调动人体自身力量抗御疾病,而不是像西药那样某一成分针对某一靶点治疗,一服中药在“君臣佐使”等配伍原则下,才能起到增效减毒的作用。

  中医理论之脏腑学说

  中医的脏腑功能,与机体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有密切的关系.其中心、肝、脾、肺等脏腑的相关功能直接调节人体的能量代谢.而且,脏腑还通过调节营卫、阴阳直接参与机体的体温调节,由此体现中医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

  中医理论之经络学说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联络、运输和传导的体系。经络内属于脏腑,外络于肢节,沟通于脏腑与体表之间,将人体脏腑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并借以行气血,营阴阳,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一种理论,多少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医各科的诊断与治疗,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