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像宋词那样过节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05日 11:55 信息时报

  【关于宋词】

  词至宋朝,登峰造极。在宋代文人看来,个人那些不那么正经和荣耀的情怀不宜于在“言志”的诗中宣泄,而在词中却可以比较自由地流露。宋词的精彩令人叹为观止:风格上,有追求豪迈刚健的,如苏轼、辛弃疾;有力图婉曲蕴藉的,如秦观、李清照;有讲究格律的,如周邦彦;有以雅为志的,如姜夔。词与乐歌有割不断的联系,与个人的日常生活情感很贴近,宋词的正宗家数是吟风弄月、儿女情怀,而都会风光,山川景物,日常生活,羁旅行役等,也皆可入词。

  表现个人日常生活情感是词作的特点和传统,在城市与商业发达的宋代,市民生活过得相当丰富,在宋词中有不少是过节时所作,便可为证。节日往往是生发感慨的触点,像苏轼、李清照、周邦彦、辛弃疾这些大词人,哪怕只是写过节,也不会拘泥于过节本身,而是遥寄深意,有个人的情志要抒发,或是不得志的苦闷,或是感慨暮年惨淡。这些“应节”而作的词,今天看来,除了让人窥见宋朝繁盛的节日生活之外,更看到宋词的种种气象和宋人的人生况味。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熙宁九年,苏轼四十一岁,在密州知州任上,八月十五日,饮于超然台上,大醉之后,提笔写了此词。

  “明月几时有?”一开头他就提出一个从远古以来就有不少人提出过的问题。“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这是第二问。“天上宫阙”,明说月宫宝殿,暗里却指朝廷。月亮其实东升西落,亘古如斯,有什么今年去年之别;但是,朝廷中的政治气候则是变化不定的。王安石的起落,神宗皇帝的喜怒,新旧两派的明争暗斗,在苏轼看来,都有“不知今夕是何年”的疑虑。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句子虽然不打问号,意思上仍然带着问号。用“乘风归去”,意思更为明显,是指要再回朝廷中去。但随即又产生疑问:“高处不胜寒”。朝廷的政治气候,还是如此“寒冷”,我能够适应得了吗?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个疑问是顺着上面下来的。意思是说,既然朝廷的政治气候仍是“寒冷”,我与其回到中央的漩涡中,不如在外地做个闲官,倒还安闲自在吧!

  下片开头,先写一笔那东升而又西落的中秋明月:“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这又是一问。句中的“别”字,不止一层意思,既是指自己和弟弟的隔别,又是指自己和朝廷的隔别。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又推进一层:不但“月圆人未圆”,而且连月亮也难以长圆。大自然的事物也有缺陷,人的悲欢离合就更不奇怪了。此句好象是肯定“古难全”,其实骨子里仍然带着问号。人世的悲欢离合,天上的阴晴圆缺,难道一向都是如此,无法两全其美吗?

  最后,只好以良好的祝愿来作结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积累了许多疑问又无法作出解答,但他却不象屈原那样悲观,他还抱着良好的愿望。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首词描绘了都市里的元宵景象,写了大街小巷的喧腾热闹,也写了作者看见的一位少女。其实,作者是在词里寄托了另外一层用意的。宋代的大都市,特别是北宋汴京(今开封)和南宋临安(今杭州),由于城市经济的畸形发达,表面上显得一片繁荣。满城张灯结采,鼓乐喧天,车马交驰,到处人山人海。词的上片,便是生动地描下了元宵的一幅景象。

  下片是耐人寻味的一幅彩绘。人丛中忽然出现一位少女,头上戴着节日的装饰(闹蛾儿和雪柳,是元宵节日妇女戴在头上的饰物,什么样子现在已经弄不清楚。)和同伴笑着说着,轻盈地掠过他的身旁,空气中隐约飘过来一阵香味。可是转眼之间,她便消失在人丛之中了。他把她找了很久。起初,以为她一定和大伙一起凑着热闹,不想后来猛地回头,才发现她悄然站在灯火零落、游人稀疏的所在……

  这可能是作者给自己制造一个幻景罢了;虽然也不排斥他偶然碰见如此的一幕。这点不关重要,因为词中的这位少女,已经成为作者的一种感情的化身,她本身并不是以独立的资格出现的。

  事情很明白。那时南宋朝廷主张对外屈辱投降的一派得势,而坚持抗战的一派是失意的。前一派人,忙的是歌舞湖山,怕的是“和盟”破坏,千方百计要排斥后一派人。这不能不引起作者的愤慨。因此他在词中铺张了元宵的繁华之后,忽然转过笔头,特意塑造了一个异于那群醉生梦死之徒的少女形象。这姑娘是美丽的,又是高洁的。正如屈原以美人香草作为寄托一样,作者也把微意寄托在人物身上。姑娘的影子正是作者本人。

  这里作者在俯视自己。“笑语盈盈暗香去”,自己的灵魂是美丽的。“却在灯火阑珊处”,是不愿同那些醉生梦死之徒胡混着过日子的。这一含意,只因运用了“离魂”的技巧,便显得形象生动,给人以很大的寻味的余地了。

  永遇乐 李清照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李清照晚年同早年过着截然不同的生活。

  她原来出身于仕宦之家。丈夫赵明诚是世家子弟,自幼爱好金石文字。婚后夫妻生活相得,文史切磋,指事赌茶,真是清贵而又高雅。不料当她四十三岁时,突然来了一场“靖康之变”,中原随告沦陷,夫妻仓皇南奔,赵明诚又不幸在建康逝世。她的生活从此发生殊绝的变化,不但生平积蓄尽化云烟,而且只身飘零,毫无倚仗。过了几年,回到临安(今杭州),据说一度再嫁张汝舟,不久又离异。此后晚年常在临安,有人说她依弟以老。

  这首《永遇乐》便是叙述作者晚年在临安的一段生活。

  那天是元宵佳节。这样晴朗的元宵,正是看灯的好机会,可以痛痛快快玩它一个晚上了。可是,她却别有心事。看了这天色,突然涌出了“我如今是在什么地方呵”的询问。这真是情怀惨淡的一问,是曾经在繁华世界度过多少个热闹元宵,而今却痛感“物是人非事事休”的沧桑之客的特有问号,更是带着她特有的孤身流落的情怀而发出的问号。

  下面再写两景,点明春天。虽然春色很浓,她心里却浮起又一个疑问:“这时节,到底有多少春意呵?”这个疑问又恰好反映了她垂暮之年的心境。

  下面似是一邀一拒的对话:“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是邀请她外出的人说的,可她是怎样回答的?“天气太暖了,暖得不正常,难道不会忽然来一场风雨吗?”这是她推托的借口。然而这话又正好反映了她经历了国家和个人的巨劫之后,自此便怀着世事难料、横祸随来的疑惧心理了。

  以上三个问号,确能真实地写出作者晚年的心境。于是她终于推辞了朋友们的殷勤邀请。

  到了下片,换头是进一步说明自己不去玩赏的理由。李清照在汴京过了许多年元宵节,印象当然是抹不掉的;如今虽然老在临安,却还“忆得当年全盛时”,自己年纪还轻,兴致极好,“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认真热闹过一番。

  她从记忆中又回到现实里来。今昔对比,禁不住心情又凄凉又生怯。

  “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结束得好象很平淡,可是在平淡中却包含了多少人生的感慨!作者满腹辛酸,一腔凄怨,通过这平淡的一句,反而显得更加沉重。

  应天长 周邦彦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正是夜台无月,沉沉暗寒食。梁间燕,前社客,似笑我、闭门愁寂。乱花过,隔院芸香,满地狼藉。

  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又见汉宫传烛,飞烟五侯宅。

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

  这首词是周邦彦在某一年的寒食节日写的。从上年冬至节开始算一百零五天就是本年的寒食节。寒食节是游春的好日子,但在古代,这天也是人们上坟拜扫的日子。

  “条风布暖,霏雾弄晴,池塘遍满春色”——一幅节日的光景:“条风”即春风。“霏雾”指晨雾。本来是郊游的好日子啊!

  “正是夜台无月,沉沉暗寒食”——可是,他却想起逝去的那位女郎。她正沉睡在墓穴之中,那地方一片昏暗,既没有太阳,也没有月亮。她过的只是昏沉黑暗的寒食节罢了。

  这是一种陡然转折的手法,但在周词中却是常见的。

  上片写的就是他“闭门愁寂”的事。

  折到下片,画面又来一个大转换:“长记那回时,邂逅相逢,郊外驻油壁”——他来到郊外,便记起那回两人无意中相逢的旧事:她刚从一辆漆得很华丽的车子走下来,恰好和他打个照面,这叫“不期而遇”。然后就互通情愫。那一天也恰好是个寒食佳节。以后呢?当然是一段不寻常的生活经历了。可以肯定,经过了若干日月,她不幸夭逝了,这使他十分伤感,所以在寒食节追忆起来,连门都不想出了。

  “青青草,迷路陌。强载酒、细寻前迹”——他在路上绕来绕去,却再也找不回那年同她初见的那个地点了。

  “市桥远、柳下人家,犹自相识”——虽然毕竟是找不到,不知不觉却走到市桥上来。在一棵大柳树下,住着一户人家。他正走近这棵树,忽听得有人向他打招呼,抬头一看,呵!原来是从前认识的……

  这一结尾是什么意思呢?是作者向我们暗示:这户人家曾经同他和那位女郎之间有过一定的关系或来往。自从女郎夭逝以后,这种关系便中断了;如今由于“细寻前迹”,才又重新碰上。而重新见面后,更增添了他怀人的伤感。这一结尾表面平淡,骨子里是沉重的。这就是寒食节日的曲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