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世界里的博弈
梁捷
越来越多的人以为经济学是一门精确的科学,甚至很多经济学家自己也都这么认为了。分析预测物价的起伏,股指的涨跌,若是有一些偏差,简直比天气预报失误更不可原谅。
博弈论又是经济学中的主流。很多人就认定,只要人是理性的,就必定按照博弈论的很多结论来决策行动。而人要不是理性的,那么他早就在成千上万年的自然选择过程中被淘汰了。所以,在理性选择框架内,博弈论几乎是不可撼动的。
可是现实远比理论来得复杂。让我们先看两个实验。
第一个是最著名的“最后通牒博弈”。两个陌生人在一间屋子里参与实验。组织者给其中任一人一笔钱(比如说一百块或者是一万块),让他向对方提出一种在两人之间的分配方案(比如四六开、三七开)。对方如果接受,那么两人就按照方案分钱,走人。对方如果拒绝,则双方都一无所获。值得注意的是,提出要约的人只有唯一一次提议机会。
假如你是提约人,你会怎么做?理性选择理论告诉我们,应该给对方一块钱。是的,一块钱,一块钱也比什么都没有强。对方如果是理性的,他就应该接受下来。
但我们都知道,人还有一种感情叫愤怒,还有一种行动叫报复。不难想象,如果我们真的给对方一块钱,对方会毫不犹豫地加以拒绝,作为对我们贪婪欲望的惩罚。所以真正理性的人绝不会开出这样极端的分配方案,如果被拒绝了,自己也得不到任何好处。甚至倒过来分配,自己拿一块钱让对方拿走其他部分也是可以接受的。理由也同样是“一块钱比什么都没有强”。可最终绝大多数人会提出对半分的方案,在这里体现了除自私以外另一种追求目标和指导思想,这就是公平。
再来看一个博弈实验,名字是“选美博弈”。它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凯恩斯,主要内容则是:召集很多人,圈定一个价格范围,然后各自对一种事物报出一个价格(比如从一块钱到一百块钱),最后把大家出价的平均数再乘一个比例(比如说0.7)作为最终出价。报价最接近最终结果的人可以拿走这样一笔钱。
你会如何出价?假如你认定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正常出价的平均数会是70块,你就应该出价49块。可是且慢!你必定意识到其他人和你一样聪明,如果大家和你一样想的话,平均价格不就降低到49块了吗,你应该在这基础上再打7折变成34块。34块就保险了吗?如果人家还是和你一样想,那么平均价格继续降低到24块……最终,平均价格会降低到零。聪明的你应该出一块钱!
一块钱真的能赢得这场博弈竞赛吗?真实实验结果常常是否定的。那些出价一块钱的人也许是太聪明了,聪明程度超过别人太多,最终反而遭受到失败。
经典的博弈论太精确了,以至于它抽掉了年龄、性别、民族,抹去了情感、文化、制度。人们不需要学习、试探以及讨价还价,轻轻地一步就走到了最优均衡点。那是一个完美的世界,可惜只存在于博弈论专家的脑海里,在现实中并不能完全对应地找到。
事实上,人类行为是如此复杂,如此多样,远不止博弈论专家,还有生物学、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甚至脑科学的学者也在研究几乎同样的问题——人们为什么会这样思想,为什么这样行为?
在早期的博弈论里,谢林这样的学者其实已经意识到这些不能被抽象提炼的社会因素,比如善意,比如宽容,比如默契。很多社会行为需要不同参与人相互合作,协调,分工,这样会使得双方都获得更多的收益。在最后通牒博弈里,人们就不仅应该表现出自利,还应该表现出善意。自己可以多拿一点钱,但也要给别人拿一点钱,这样大家有好处。
而在选美博弈里,参与人要猜的是他人的想法。一般来说,别人不会比你笨,也不会比你聪明,人和人又能相差多少呢。你算计别人,别人也会算计你。但这个社会永远不会是所有人都在算计,也不会是所有人都不算计。正是人性自私自利的一面,加上古典以来的美德传统,共同构筑了我们复杂的人性。也只有同时包含这两方面冲突要素的人性,才是真正健康的人性。
凯莫勒的实验研究绝不仅仅是要挑战经典博弈论,他更是要使得这些关于社会的基本问题向更广阔的空间敞开。凯莫勒身体力行地与社会学家、脑科学家合作论文,而他们的工作也正逐渐被主流经济学所接受,正是他为死气沉沉的博弈论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新的活力也不是继续探求博弈的数学形式,而是反观人的思维,人的认识,因为只有人才是博弈活动永远的主体。在一种博弈格局中,不同人会对这种博弈形式产生不同的理解,每个人有自己的价值观和世界观,甚至大家会认为自己压根在做不同的事情。人类数万年来演化出来的认知能力会自动简化环境认知,自动套用习惯思维模式,自动增添社会情感因素,自动设置自我保护,这许多的“非经济学要素”直到晚近才逐渐为博弈论专家意识到。
既然人们的认识方式不同,就不能用单独一套即使是最优的行为模式去揣摩人类行为。不过有一点是共同的——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地球上,面对同一片大地,同一个社会。人和人之间固然千差万别,却能有序而又和谐地组成这个社会,能够相互同情、相互关爱。这也正是我们应该对未来的走向统一而又开放的社会科学充满信心之处了。
“博弈论”延伸阅读
《冲突的战略》
本书是去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托马斯·谢林的代表作。它出版于1960年代,一下子在学界内外引起震动,至今仍被公认为早期博弈论研究的经典之作。谢林最早将博弈论思想运用于社会、生活以及国际关系的分析,得出许多振奋人心的结果,也展现出博弈论的强大威力。现在博弈论已经成为许多学科的基本分析工具,谢林功不可没。
《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
张维迎是较早在国内介绍和推广博弈论方法的经济学家。他在英国师从博弈论大师莫里斯,回国以后就一直在讲授以博弈论方法为基础的信息经济学和产业组织理论。
这本书可以作为经济系学生的入门教材,因为它结构严谨、逻辑清晰,准确地介绍了非合作博弈的基本形式。同时它也完全可以作为普通读者了解博弈论的工具书。博弈论会涉及大量直观现实的案例,从中归纳出一般的理论,这对普通读者来说,不啻是一次有趣的智慧旅行。
《博弈论经典》
这本书收录了纳什以降博弈论发展过程中最重要的十多篇文献。每篇文章都原创性地提出新思想、新方法,启发了无数后继的研究工作。有些文章运用到一些追求精密的数学方法,但是推究它背后的思想,都是非常直观而又巧妙的。
纳什提出“纳什均衡”概念的时候,还只是个本科生。他那篇经典论文不过数百个字,没有用到任何复杂数学形式,但背后蕴藏的深邃思想令人回味再三。
《新编博弈论平话》
王则柯是国内著名数学家,在拓扑学上颇有建树。后来他逐渐转向经济学特别是博弈论的研究,而博弈论背后的数学基础正是拓扑学。
王则柯的写作风格则异常平实,也只有像他一样深入的人才能做到浅出。这本《平话》以其通俗、有趣受到读者欢迎,多次再版。读者可以看到,复杂的生活问题到了数学家手里是如何被化简的。而简单的常识中,又蕴藏了多少不一般的经济学原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