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荣智健无法终结特权时代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16日 17:42  《数字商业时代》

  撰文/贺军(安邦咨询高级分析师)

  荣智健辞去中信泰富主席职务,让香港市场震惊。其实,这个结局并不意外,安邦分析师在3月的研究中就曾判断,荣智健是到了退出商业舞台的时候了。

  香港警方介入调查似乎是导致荣智健辞职的导火索。但要澄清的是,警方介入并非因为中信泰富投资受损,而是因为管理层可能隐瞒了财务状况。中信泰富去年9月12日递交的监管文件附录称,“就董事所知,本集团自2007年12月31日以来的财务及交易状况概无出现任何重大不利变动。”但该公司管理层已经承认,在递交这份附录之前5天,他们就已经知道了外汇交易损失一事。在香港资本市场,这是在有意欺骗投资者,属于犯罪。因此,在证监会无力调查时,警方才介入。

  荣智健的辞职算是对中信泰富近20亿美元投资损失的一个交待,但调查是否因为荣智健的辞职而结束,现在还未可知。但可以肯定的是,荣智健的辞职,意味着他的时代结束了。

  在香港市场,中信泰富始终被看作特殊的公司——它不仅是中资公司,而且是特殊的中资公司。1979年,荣智健的父亲、“红色资本家”荣毅仁在当时中国领导人邓小平的倡议下组建了中信集团。1990年,任中信香港副董事长兼总经理的荣智健,以买壳注入中信资产的方式,创建了中信泰富。1993年,荣毅仁在获选国家副主席之后辞去中信董事长一职。

  中信泰富本身是红筹公司,于1992年成为首家晋身香港的蓝筹股。由于它的特殊基因,香港市场人士称之为红筹染蓝后的“紫筹股”。中信泰富自成立以来,业务发展跨越香港及内地多个领域,目前其业务仍包括特钢制造、物业、电厂、航空业务、基础设施、电信、贸易等。自创建以来,其业绩从未有过亏损,直到2008年这一神话才破灭。

  香港市场对中信泰富的评价入木三分——中信泰富的“资产”很特别,就是荣智健本人,这也是中信泰富的“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荣智健的特殊背景、没有“荣太子”与高层的人脉关系、没有他跟香港超级富豪的关系,中信泰富的“紫筹神话”将如何延续?中信泰富通过中信国安投资电信业务,以及投资有固定回报的基建业务,无不体现了这种特殊之处。

  1996年底,中信香港曾将3.3亿股中信泰富股份,以低于当时折让10%的作价出让给集团管理层,其中荣智健购买2.91亿股,涉及资金达96亿余元,荣氏原持有中信约1.1亿股,这4亿的中信股使他成为首位身家过百亿的红筹大亨。

  1997年,“荣太子”登上中国富豪榜,并在2000年成为中国首富。2000年时,他曾计划斥资2.7亿元,购买香港最昂贵的行政客机,用来接载公司要员来往于中国内地与香港。当时香港媒体称,即使富如李嘉诚者,也未拥有如此豪华的座机。

  荣智健也有逆境时。不过,每次出事时都有大股东全力施救。1997年金融风暴中,荣氏向母公司购入的中信泰富股权大幅贬值76亿元,后来经过中信集团借出3亿美元的援手才摆脱困境。而在2008年外汇衍生品投资巨亏之后,又是中信集团掏出15亿美元来帮中信泰富度过难关。1999年,时任中信集团总经理的秦晓对此有个委婉的评价:荣智健可以说相当成功,但在他的成功背后,是中信和国家的信用作支持。如果中信和国家与他没有关系了,其股价就会降回合理价格。

  荣智健在67岁辞职,意味着他此生退出了商业舞台。但这是否代表着依靠国家信用来获取和保障个人财富的时代结束呢?在我们看来,“太子”模式是完结了,但特权时代则并未结束,只不过在方式上转变为更多元的利益集团模式。

  作者邮箱:hejun@anbound.com.cn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