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商寅泉:关于会议的另类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8:48 中国产经新闻

  文/本报评论员 商寅泉

  最近有两则关于会议的新闻报道,引起了较多的议论。在中国的媒体上,“会议报道”多年来形成了一个模式,无非是召开日期、会议主题、出席人员,报道的主体部分是大段落的主要领导同志的讲话摘抄。因此,“跑会”的记者一般不用费太多的脑力。

  而这两条同样是“会议报道”的新闻,却引来了关注,原因是它报道的不是领导照本宣科念稿子,而是领导即席发挥说干部作风。记者捕捉到了这个“计划外”新闻,编辑把它处理成“另类”会议新闻,这就构成了街谈巷议的基本要素:如今的“会议报道”好看了。

  一件是,南方某省的一个省级会议,应到者为300人左右,实到者200出头,缺席80多人。这80多位缺席者中,正式履行请假手续的很少,多数属于无故缺席。召开会议的主要领导见此情景拍案而起,脱开讲稿谈作风,引得众人瞠目。

  另一件是,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仇和,在昆明市招商引资与开发区发展专题讲座上看到呈贡县投资促进局副局长蒋文辉打瞌睡,当即点名批评并要求这个局长辞职,且立即予以批准。这件雷厉风行的事在整个云南动静不小。

  南方某省的事和昆明的事,都是好事,都是新上任的领导励精图治、开创新风的具体表现,值得为之鼓掌。但是,当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一下,从问题的另一面想想,我们是不是应该问一下,这些干部为什么缺席、这位局长为什么打瞌睡呢?我们能不能反思一下我们的会议为什么让人打不起兴趣呢?

  据笔者所知,一个省级或直辖市的职能委、局、办,每天的会议通知都有无数个,一般的正职、副职如果愿意开会,他可以什么都不做,天天开会。到了地市这一级,会议通知可能就更多了,上边的、下边的都要出席,有些会还不能由人代替。会议一多,难免就有人产生疲沓,难免就有人敷衍了事,难免就有人冒名顶替。就在笔者撰写此文时,看到南方都市报又披露,广州市副市长曹鉴燎对在全市质监工作会上一些区级领导缺席和“造假”表示了明显不满。

  缺席好理解,“造假”就是让小科员参会但签局长或主任处长的大名。这个造假在全市质监工作会上尤其显得要有打假的必要。这几则关于会议无故缺席、打瞌睡、冒名顶替造假的新闻集中曝光于最近一段时间,构成了中国会议内幕的一个全景图式的场景,它还使笔者联想起中国政法大学一名教授因学生中途退席而与学生大打出手的新闻。笔者不愿意直接评论各地的会议是否有必要开,只是希望会议要有针对性,与会人员要充分甄选,不能是凡会必要求一把手参加,凡事都要开全市性全省性大会。

  文山会海是喊叫了多年的痼疾。那时,参会人员只是表示对这种现象的不满,还没敢无故缺席或造假。如今,文山又高了,会海又大了,参会人员“思想也解放了,胆子也大了”,用打瞌睡、冒名顶替的方式加以抗议,弄不好还为此丢乌纱。笔者在不同情瞌睡者的前提下,对那些没完没了的形式主义的会议也提出批评。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